摘 要: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双循环”战略下,县域民营经济抢抓发展机遇,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本文从分析“双循环”本质特性入手,指出“双循环”给大竹县民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并分析了“双循环”战略给大竹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期为推动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双循环;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大竹县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竹县民营经济进入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一个六、三个九”的显著特征,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民营企业占比90%以上、创造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贡献税收收入90%以上。在“双循环”战略下,大竹应牢牢把握“双循环”给民营经济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和突出企业党建,不断提升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一、大竹县民营经济发展实践探索
大竹县位于四川达州,处于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带上,有着较好的资源优势以及地理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也使得大竹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提升。2018年,大竹县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全面贯彻落实了中央以及四川省有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将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利用政策引导以及科技创新的方式来推进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一系列的改革中,大竹县当年的民营经济同比增长8.8%,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六成之上。其中,“东柳醪糟”进入到当年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中。在大竹县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其首先在政策上做出保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当年,大竹县出台有关于促进民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三大重点领域,如创新、市场等,将政策内容进行了细化,围绕多个方面利用政策的方式来进行了保障,并增加对于民营企业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对于民营经济,大竹县也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并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挂牌融资,利用商事制度改革的方式简化民营企业审批流程。同时,大竹县还构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实现民营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在这一年,大竹县引进OPPO供应链企业、江西正邦、361°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6亿元,是2017年的125.6%。在科技创新层面上,大竹县每年拨款5000万以上用来支持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到年底,大竹县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6亿元。
在2020年,大竹县在承继2018年和2019年辉煌的同时又得以全面的创新,在组织领导上,大竹县利用“六稳”、“六保”任务,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上,大竹县利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审批流程进行再次简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签约项目17个,投资总额156.4亿元。在保障体系上,大竹县利用《大竹县工业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在土地上,大竹县对于新耕地项目实施进行了强化,保障民营企业的用地指标,推进了维奇光电、川渝合作示范园、广东商会、巴国古城、西部皮鞋城、川师大附属学校等重点项目落地。在财政扶持上,大竹县针对民营企业加大了资金补助力度,向企业拨付奖补资金6553万元。在减免企业负担上,大竹县减免企业养老保险金2005.8万元,减免企业失业保险金81.36万元,减免企业工伤保险金600.33万元。
在2021年,大竹县依旧将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围绕“争创四川省民营经济示范县”“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目标,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政务保障上,大竹县推行一网通办,企业注册实现全流程一体化在线办理,企业设立登记一般一个半小时之内即可完成。更利用政企沟通平台,及时发布民营经济相关的政策。在产业升级上,大竹县在2021年企业培育质量得以显著提升,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户、超5亿元企业10户、超亿元企业3户,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总量达82户。在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上,大竹县坚持“智能+创新”“数字+产业”思路,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全年营收得以明显增加。在要素保障上,大竹县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产业升级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并利用减税降费政策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在用地指标的保障上,大竹县对城乡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盘活,出让面积高达1330亩,保障了天宝锦湖、川渝合作示范园、广东商会、川环二期、巴国古城、物流园区、北湖酒店等重点项目落地。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上,大竹县利用维权行动、政策支持、绿色通道等来优化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环境,激发了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二、“双循环”对大竹县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和显著标志,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双循环”战略为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1.市场层面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资源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强,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较大。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国推动经济发展中需要转变思想,通过拉动内需来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战略下,民营经济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经济来说,民营经济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灵活性,对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国内大循环上,民营企业有着显著的比较优势。作为本土企业,对做大国内市场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市场主体,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生活市场上,可为其立足于国内大循环而参与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提供有力支持。大竹县作为达州市的经济大县,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发展空间与潜力较大。“双循环”战略既有利于其发挥毗邻重庆地理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也有利于其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2021年,大竹县利用推进产业集群的方式,对产业布局进行了优化,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3%。
2.政策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兴起,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反复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省、市也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20年,国家六部委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不断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旨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既为四川经济发展带来战略机遇,也为大竹县民营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对于大竹县而言,应抢抓系列政策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县域民营经济,着力提升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层面
从经济视角看,在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度较高,外贸依存度曾一度超过经济总量的60%,内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双循环”战略下,扩大内需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对于民营经济而言,要抓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战略机遇,瞄准国内大市场,准确把握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积极开拓新型消费市场,努力推动传统消费的转型升级。在“双循环”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势显著提升。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双循环”背景下的县域经济,不仅秉承了传统农业经济的优势,还在这一基础之上得以创新,现代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强劲,同时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也不断提升。大竹县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地处成都、重庆、西安及武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扩大内需战略将为大竹县民营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大竹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等方面,也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三、“双循环”对大竹县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
“双循环”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两个大局”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双循环”战略既给民营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给民营经济提出新的要求。大竹县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必须乘势而为,主动融入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发展要求。
1.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一流的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大竹县要结合建设“川东北渝东北产业集聚新高地和开放合作新高地”战略,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聚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一是对标先进补好差距短板。统筹组织相关部门力量,对照国际标准,对标成渝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先进地区,积极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把脉问诊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短板。结合自身差距与短板,编制一套既符合本县实际又对标发达地区,并具有便捷性、公平性、透明性、可操作性的营商环境实施标准。
二是聚焦保障深化政策措施。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策措施的激励作用,成立相关部门联合工作组,认真梳理大竹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坚持“适用则留,不适则废”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已有政策措施,加快补齐政策措施存在的“短板”。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发展领域,着力构建符合市场规律要求并有效配置全部生产要素的政策机制,努力营造不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良政策环境,确保民营企业更好地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聚焦服务优化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一窗办多事”水平,加快推进“一网通办”。认真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相关要求,积极引入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并加大对其扶持力度。严格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住所(经营场所)限制,严格执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实行双告知,实施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将重点企业落实到县级领导以及部门中进行包管,开展针对性的帮扶,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积极搭建政企沟通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平台来反映自身的诉求,并做好有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解读,确保民营企业及时充分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
2.把握发展机遇,壮大民营企业发展矩阵
在“双循环”战略下,“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鳞次叠加,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是瞄准内外循环,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需重视品牌化在其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参与到双循环中的积极作用,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需实现品牌化发展,扩大其品牌影响力,提升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竹民营企业要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大竹毗邻重庆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的优势,紧紧围绕传统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深化中小企业与县内骨干企业、域外优质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合作共赢开发新产品,通过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实施精准招商,建优县域产业链。结合县域传统产业、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认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等产业链需求,动态完善招商目录。充分发挥大竹在全国各地商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以商招商”,积极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抢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根据项目需求,瞄准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強、民营企业500强和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优质标的,全方位、多层次挖掘项目资源,优化招商机制、压实招商责任,拓展产业链招商、高端嫁接招商、数字化招商,创新人才招商、团队招商、竹商回归招商,不断提升招商精准度,建优县域产业链。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建强民营企业矩阵。创新企业家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外送培训+经验交流+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模式,努力打造县域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对标“特不特”“优不优”和“强不强”,聚焦特色农业、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和智能装备制造、能源建材和轻纺鞋服等产业,采取“外引+内育”措施,培育一批控链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大竹县可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做好苎麻纺织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将电子信息以及鞋服等优势产业进行发展壮大,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培育一批成长型本地企业,打造一批富有“专精特新”的本地中小企业,不断壮大产业群体,做大建优民营企业矩阵,实现民营企业规模化、多层次化发展,筑牢大竹“领跑”达州民营经济的基础。
3.强化创新驱动,提高民营企业发展质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双循环”战略下,要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用,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在创新驱动中主体作用和资金的撬动作用,深入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高新企业数量在县域企业总数的占比;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利益联合体,通过利益共享,让科研院所(高校)带动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在企业家培育中,强化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思维激发企业创新驱动活力;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落实,通过科研政策与科研经费的激励,不断提升企业开展科研的覆盖率,并带动全社会科研投入的持续增长。大竹县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方式来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措施上,大竹县先后选派两批企业家赴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学习,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并学习成功企业的管理措施,使得企业的企业文化得以丰富,更使得企业家将学习的先进经验带回到企业发展中,显著的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是着力构建一流科研平台。在实施创新驱动工作中,深化政院企合作,构建一流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搭建院(校)政(企)合作平台,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探索建立“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示范企业”新模式、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相关研究机构,引进中高级科研人才,全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加大对于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的应用力度,促进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并及时进行转化运用产生效益。
三是优化政策广泛吸纳人才。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编制好人才引进(培育)规划,探索建立人才指标与企业需求结合的政策,推动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省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利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帮助企业引入急需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在企业选拔业务骨干,送到相关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定向培训,让他们成为更突出、留得住的“土专家”。
4.加快产业升级,提升民营企业发展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竞争力全面提升和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双循环”战略下,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全链条全流程升级,紧紧围绕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切实做好“引链、建链、强链、补链”大文章。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能耗。以“老树发新芽”理念,结合县域“机电、鞋服、苎麻纺织、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传统产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新旧动能转换要求,聚力抓引进促带动、抓产品强企业、抓创新补链条,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对实施产业改造升级的企业利用政策扶持以及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其发展,缓解改造升级给传统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提升企业实施产业改造升级的积极性,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能耗下降、环境改善”。
二是聚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谋划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为县域民营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要紧盯科技前沿,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五大新兴产业,深入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产业政策,突出“智能+配套”“数字+产业”主攻方向,做好“配套文章”,发展好“配角经济”。深挖县域特色优势,以大竹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着力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苎麻新材料“1+2”产业集群,努力推动民营企业提质上档。
三是着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基。在推动产业升级中,既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还要重视实体经济在县域经济融入“双循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扶持好实体经济,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好实体经济发展体系。切实做好区块链的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抓好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实体经济的全产业链,以实体龙头企业带动县域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做优企业党建,引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做好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既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又能提高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水平,还能为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红色引擎”。
一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民营企业党组织建立模式,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实现民营企业党组织全覆盖,形成“党旗红,企业兴”良好局面。创新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为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夯实民营企业高质量党建工作基础。严把选人用人关,着力选拔党性强、业务水平高、作风好的党员业务骨干担任党组织书记,推动企业党组织成员进入企业管理层。对于条件成熟的产业,可以探索支部建在“链”上,打造红色产业链。
二是推进党员常态教育,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适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主题活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等作为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断提升企业党员的整体水平。通过“双培”模式,一面把企业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一面把企业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党员队伍,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增强企业发展凝聚力。创新党建活动载体,既是激发民企党建活力的有效措施,也是提升其党建工作水平、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职工活动阵地建立“党员驿站”,为企业党员活动及帮助其他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利用重大节日等举办主题活动,通过表彰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把职工个人梦想与企业发展梦想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党员开展“送温暖”活动帮扶困难职工,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推动企业发展广泛凝聚共识力量。
参考文献:
[1]吴跃农.民营经济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新机遇新作为[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1(2):75-81.
[2]赵丽,陈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策略——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2):53-56.
[3]章程程.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台州市为例[J].中国商论,2021(7):83-87.
[4]马鸿雁.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辽宁丹东为例[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1):83-85.
[5]高謀洲.资源型城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对陕西省榆林市的调查研究[J].商业经济,2021(8): 18-20+30.
作者简介:沈万红(1967.11- ),男,汉族,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本科,中共大竹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与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