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睿
自2018年以来,产业链向外转移成为讨论热点。受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制造业国家的竞争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5年来,中国服装、家居用品外贸出口份额持续下滑。那么,东南亚国家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一、概 述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稳固。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在服装和家居用品等领域的全球出口份额显著下降。然而,尽管如此,中国仍然主导着全球家居用品、鞋子、旅行用品和手袋的出口市场,市场份额超过50%。
我们失去的市场正被越南等新兴制造业国家占领。越南依靠其邻近中国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家具、鞋类和旅行用品方面的国际销售额增长了4%—9%,总计达到全球销售额的10%—17%。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也抢到了更大的市场,两国在2022年全球服装出口领域的份额分别为14%和12%。
二、世界经济史的成因
(一)经济全球化
公元15世纪和16世纪的探索时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初始阶段,使各大洲从孤立走向协调,并导致全球贸易和欧洲殖民帝国的兴起。殖民时代的世界贸易大约跨越1600年至1800年的早期现代全球化。工业化将一个人类群体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包括为制造目的对经济进行大规模重组。18世纪末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制度首先在英国采用,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英国制造业向美国转移和聚集,很快取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领先地位。工业革命后,西方资产阶级建立了日益庞大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完成了早期的生产全球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商品生产的主要方式从民族国家生产转向跨国生产,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最终导致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垄断资本对全球市场的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国际金融和投资两个方面,控制国际金融、投资市场以及汇率。在全球化形势下,如何保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重点。当前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多种手段影响和控制全球金融市场与贸易领域,并影响和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
跨国公司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控制,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新出现的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力量与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发展中国家往往在跨国公司获取巨额利润的过程中受到严重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跨国公司为垄断利润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为自身利益而服务、为自己发展壮大而做准备——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资本积累;同时也要确保自身生存的合理性,确保其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
(三)新自由主义导致的逆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大量资本与技术资源的同时对发展成果进行分配;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对资本与技术进行选择与消化。
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是由于制造业产能过剩,导致投资减少,从而引起经济增长放缓;发展中国家的去工业化则是因为金融化和房地产化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进而出现增长减速。中国正在经历的去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化驱动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国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制造业正在逐步摆脱“三高一低”(高成本、高投入、低效率),走向“五低一高”(低成本、低能耗、高增长);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绿色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分 析
中国制造业出口份额的下降趋势大约始于5年前,当时我国开始面临来自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其他生产国的激烈竞争。而随着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下降趋势。
从外部因素来看,首先,越南毗邻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且伴随着越南北部疫情的好转,去年3月以后,代工生产已经迅速恢复。越南的出口外贸抓住了全球疫情下的空隙,努力承接产业链,从而实现了其脱颖而出的优势条件。其次,2017年以来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美国的产业链政策不断调整,而这些做法不仅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产生影响,还可能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被逐渐孤立。
从内部因素看,首先,过去十几年,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冲击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过去10年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土地和环境成本上升以及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现在低端制造業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依赖欧美、人口红利消退这三大问题是中国需要解决的瓶颈,而这些因素都起到了推动产业外移的作用。其次,过去多年出口经济的经济结构导致我国长期的高储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格局。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疫情冲击下,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受阻,各国出口贸易受阻,国际收支平衡压力上升。同时,中国外贸发展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出口为主向进口带动转变,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从外部因素看,2020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打压我国;三是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导致产业外移速度加快;四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五是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我国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步伐。
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内来看,首先,中国需要坚持双重循环,用新的内需替代外需来消耗产能,出口转内销。其次,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通过工业数字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创新,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重要一步。再次,传统优势产业基础需要提升,优势企业需要国际化,参与国际新周期。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主导地位,使中国制造业优势更加凸显,国际化趋势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从国际上看,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在对外经济工作领域,要更加面向未来,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巩固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东亚地区的产业链合作。欧洲、北美和东亚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生产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东亚生产网络的深化发展和相互依存也将与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中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中,而且还要主动拓展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同时,中国要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建立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是一种新的全球化形态。全球化时代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在过去10多年里,中国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制造业成本优势不断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