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在中国传统美学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青色”色彩知识结构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审美及其色彩观的精神内涵,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青色;东方传统色彩观
一、“青色”的传统文化意义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色彩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着色十分讲究。为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古人云:“东方谓之青。”《说文解字》又云:“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在“五色”理论中,“青色”又与春季、方位相对应,“青色”也就成了希望的象征与开始的标志。
在古代,“青”还有很多含义,例如将一些美好的意向与“青”联系起來:把历史称为“青史”,“名垂青史”是无上的光荣;人的才能得到重视,用“青睐”“青眼”或“垂青”之类的词语;仕途顺利,谓之“平步青云”“青云直上”;高超的技艺被誉为“炉火纯青”;当今的青年和青春中的“青”字,也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而“青色”在古代的本义是蓝色,但在绘画颜色中,如果是蓝色中混有少量的绿色,则称为“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当中,“青”具有非常重要的美学意义。如青花瓷中白地蓝花的配色,给人以一种纯净和优雅的感觉。此外,“尚青”的概念在古代经久不衰,特别是在绘画领域。笔者将在下文当中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青色”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呈现
(一)“青色”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
中国画历来享有“丹青”之誉,丹指朱砂,青指青雘。“青色”作为传统绘画的主要用色,应用广泛,其常用的天然矿物颜料主要为青金石和蓝铜矿。蓝铜矿在传统绘画中使用更加广泛,尤其在中国画中主要用于传统青绿山水的绘制;青金石则多用于佛教壁画和唐卡绘画之中,在花鸟画和人物画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中国彩色绘画历史的开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古人的不断探索,无论是传统绘画颜色的加工制作,还是创作技法的运用,都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青色”颜料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章程,不同色阶的“青色”在绘画中描绘什么物象,皆有画家对其进行分类。
《历代名画记》中称“古画不用头绿、大青”,头绿、大青颗粒较粗,属于颜色最深的那层,它们很少用于中国传统绘画。或者按书中所说,要经过提炼,“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的确,中国传统绘画中使用的矿物“青色”和“绿色”,多为粉质、 细腻的一类。
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在画中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至今画面色彩依然亮丽。
1.山水画中的“青色”
在传统山水画中,对“青色”的使用主要体现在“青绿山水”上,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尽管从现存的作品来看,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主要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但在当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山水的独立形态。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就已出现关于“青”的记载:“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其中的“空青”便为“青色”的一种。之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都有进一步的说明。
“青色”与“绿色”是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使用最广泛的两个颜色,也是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颜色。首先“青色”和“绿色”是最接近自然的颜色组合,都从天然矿石中提取的,“青色”以蓝铜矿为原料,“绿色”以孔雀石为原料。青绿山水画自隋唐以来蓬勃发展,流传下来的代表作品为数众多。例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中的青绿重彩,历经上千年的流传,色彩仍然展现出明亮绚烂的视觉效果。
2.人物画中的“青色”
传统人物画对 “青色” 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服饰上,这与古代的服饰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传统服饰中的“青色”主要以“蓝草”的植物颜色染就,蓝印花布是蓝草印染工艺的典型代表。“青”作为中国“五色”之一,在服饰的装饰应用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出现在不同等级的人物服饰之中。在唐代张萱绘制的《捣练图》中,部分妇女的长裙由三块不同面积和色调的蓝色组成,丰富绚丽的色彩效果使画面显得活泼艳丽,更贴近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在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可看到穿着几种不同“青色” 服装的仕女、乐伎和舞姬;《宋仁宗皇后坐像》(图1)中,皇后身着正青色翟衣……因此,服饰中的色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绘画中的人物色彩表现。
3.花鸟画中的“青色”
“青色”在传统花鸟画中的运用,多以点缀的形式出现。王概《芥子园画传》一书中论及“石青”时说:“其上轻清色淡者,用染正面叶绿,方得深厚之色。其中为质粗细得直,为色深浅正当者,用着纯青花瓣及鸟之头背。最下质重而色深者,用着鸟之翅尾及衬深绿叶后。凡着鸟身花瓣,青浅者以靛青分染,深者以胭脂分染。”迮朗在《绘事琐言》中则说:“二青可作蝴蝶花及染荷叶正面老绿诸邑。三青可作牵牛、翠眉等花。”
“青色”除了用于对自然界中花卉禽鸟颜色的写实描绘外,也体现在画面背景的烘托上。如五代南唐徐熙的《牡丹玉兰》、北宋赵昌的《岁朝图》(图2)均采用青色作背景。这类作品色彩明丽、装饰性较强,适合在殿堂悬挂。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将徐熙的这种作品称为“铺殿花”“装堂花”。而作为宫中挂设之物,在题材上要选取具有富贵意味的花卉,画家们多选择牡丹、玉兰、海棠等,寓意国家繁荣富强、欣欣向荣,从用色到题材也都要符合作品的功能性,因此画面敷色也必须符合作品功能性的需要。而“青色”象征着草木生发、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寓意,因此在传统花鸟作品中不有“青色”的出现。
(二)“青色”在传统工艺品中的运用
传统工艺品中的“青色”较为多样,如青花瓷、点翠、景泰蓝等。不同工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也有与传统绘画相关的部分。
1.青花瓷中的“青色”
青花的蓝白色泽是在烧制中自然幻化而出的,给人一种精致典雅的感觉。蓝白相映成趣,色彩和谐统一,其色调之纯正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哲学,表现出人们崇尚“天人合一”、向往自然的心理特性。这些也使得青花艺术被世人更为广泛地接受和喜爱,并很好地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如清雍正青花“穿花游龙”翼龙纹大盘,青花发色鲜艳,采用点染画法,以效明初青花钴蓝结晶黑点的特色,可谓将中国传统的“青色”应用发挥到了一定的高度。
2.点翠中的“青色”
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它将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与羽毛工艺相结合,用金属或鎏金制成花纹各异的胎体,后将翠羽镶嵌至胎体之上,再镶嵌珠宝,整体呈现出高贵雅致的效果。点翠最早诞生于汉代,它集器物之美、生命之灵于一体,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珠宝工艺的典范。
点翠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且价格不菲,基本作為上流社会阶层的专属饰品。如清代金质累丝点翠嵌碧玺、黄晶、珍珠如意形面簪(图3),以金为底,满铺翠毛,翠色间用金丝分割,以突出层次感。簪首为如意形深红色碧玺,两层点翠,如意中央的荷花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的荷叶铺满翠毛,上层累丝荷花。花心镶嵌黄晶,荷花上方为一点翠莲藕图案,七粒米珠镶于其上为莲子,如意左右各嵌粉红碧玺一块。此件如意形面簪不惜工料,上面集中了黄金、翠毛、珍珠、宝石等名贵材质,整体给人以一种华丽富贵之感。
受成本的限制,古代民间首饰以珐琅釉的颜色代替,以追求点翠的效果。因此,从清中晚期开始,民间首饰烧蓝工艺逐渐流行,符合人们对点翠“青色”的审美要求,为寻常百姓所喜爱。
三、结语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青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色彩美学观念。本文从文献和实物的角度,以“青色”矿物颜料为中心,结合与“青色”相关的色彩理论和传统艺术品类,对这一中国传统色彩进行研究。当代艺术创作也应当在继承中进一步创新,结合审美和实践设计出更具有独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创新理念的优秀作品,不断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宏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色释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67-72.
[2]蒋桦.中国传统“青色”研究[D].西南大学,2022.
[3]郜莉.中国画“留白”的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中),2017(08):53-54.
[4]孔令伟.从魏晋到南宋山水画概说[J].中国书画,2018(04):29-37+2-4+1+137.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6]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08-109.
[7]栾黎荔,陈玲,张红敏.基于中国传统色彩之青色的配色应用[J].学术界,2013(S1):106-108.
作者简介:
程雅卿(1997—),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