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盛夏,我在蒙古的戈壁滩,太阳直射,唉!其实已经不是太阳直射不直射的问题了,根本上就像站在太阳里面呢!我觉得自己口干舌燥,这时,若有人在身边划火柴,我一定会赶快走避,因为这么一个干渴欲燃的我,绝对有引爆之虞。
“知道我现在最想最想的东西是什么吗?”我问众游伴。
很惭愧,在那个一倒地即可成为“速成脱水人干”的时刻,我心里想的不是什么道统的传承,不是民族的休戚,也不是丈夫儿女……
我说:“是酸梅汤啦!想想如果现在有一杯酸梅汤……”
此语一出,立刻引来大伙儿一片回应。其实那时车上尚有凉水,只是,有些渴,是水也解决不了的。
于是大家相约,等飞去北京,一定要去找一杯冰镇酸梅汤来解渴。这也叫“望梅止渴”吧!是以“三天后的梅”来止“此刻的渴”。
北京好像是酸梅汤的故乡,这印象我是从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里读到的。那酸梅汤不止是酸梅汤,它的贩卖处设在琉璃厂。琉璃厂卖的是旧书、旧文物,本来就是清凉之地。客人逛走完了,低头饮啜一杯酸梅汤,梁老笔下的酸梅汤竟成了“双料之饮”——是和着书香喝下去的古典冷泉。
及至由蒙古回到北京,那长安大街上哪里找得到什么酸梅汤的影子,到处都在卖可口可乐。
而梁老也早已大去,就算他仍活着,就算他陪我们一起来逛这北京城,就算我们找到了地地道道的酸梅汤,梁老也已经连喝一口的福气也没有了——他晚年颇为糖尿病所苦。在长安大街上走着走着,就想落泪,一代巨匠,一旦搅入轮回大限,也只能如此草草败下阵去。
好像,忽然之间,“幸福”的定义就出来了。所谓幸福:就是活着,就是在盛暑酷热的日子喝一杯甘洌沁脾的酸梅汤,虽然这种属于幸福的定义未免定得太低调。
回到台北,我立刻到中药铺去抓几服酸梅汤料,(买中药要说“抓”,“抓”字用得真好,是人跟草药间的动作)酸梅汤料其实很简单,基本上是乌梅加山楂,甘草可以略放几片。在台湾,却流行在每服配料里另加六七朵洛神花。酸梅汤的颜色本来只是像浓茶,有了洛神花便添几分艳俏。如果真把当年北京的酸梅汤盛一盏来和今日台湾的并列,前者如侠士,后者便是侠女了。
酸梅汤当然要放糖,但一定要放未漂白的深黄色粗砂糖,黄糖较甜,而且有一股焦香,糖须趁热搅入(台糖另有很可爱的小粒黄色冰糖,但因包装物是塑胶盒,我便拒买了)。汤汁半凉时,还可以加几匙蜂蜜,蜂蜜忌热,只能用温水调开。如果有桂花酱,那就更得无上妙谛了。
剩下来的,就是时间,给它一天半天的时间,让它慢慢从鼎沸火烫间修炼成冰崖下滴的寒泉。
女儿当时虽已是大学生,但每次骑车从滚滚红尘中回到家里,猛啜一口酸梅汤之际,仍然忍不住又成了雀跃三尺的小孩。古代贵族每有世世相传的家徽,我们市井小民弄不起那种高贵的符号,但一家能有几样“家饮”“家食”“家点”来传之子孙也算不错,而且实惠受用。古人又喜以宝鼎传世,我想传鼎不如传食谱食方,后者才是“软体”呢!
因为有酸梅汤,溽暑之苦看來也不见得就不能忍受了。
有时,兀自对着热气氤氲上腾的一锅待凉的酸梅汤,觉得自己好像也是烧丹炼汞的术士,法力无边,我可以把来自海峡彼岸的一片梅林、一树山楂和几丛金桂,加上几朵来自东台湾山乡的霞红的洛神花,还有南部平原上的甘蔗田,忽地一抓,全摄入我杯中,成为琼浆玉液。这种好事,令人有神功既成、应来设坛谢天的冲动。
好,我再来重复一次这妙饮的配方:乌梅、山楂、甘草、洛神花、糖、蜜、桂花,加上慢火的反复滚沸和缓缓降温的时间。此外,如果你真的希望让你手中的那杯酸梅汤和我的这杯一样好喝,那么你还须再加上一颗对生活“有所待却无所求”的易于感谢的心。
(选自《于无色处见繁花》,有改动)
●读与思
张晓风的散文思想至深。从她的作品中,能读到女子柔情,也能读到家国情怀;能读到国学典故,也能读到慈悲仁爱。她的切入点通常并不宏大,但思考的深度却令人惊叹。丰富的想象力,使她在接触身边事物时总会产生许多非凡的联想,从现代联想到古代,从故土联想到异域,从动植物联想到人类,对千年如一的自然现象与司空见惯的平常琐事会意独深,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清代郝懿行在《都门竹枝词》里写道:“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炎日下,街巷里,能品到冰镇的酸梅汤,该是何等的惬意与幸福。如果站在戈壁的“太阳里面”,“自己口干舌燥”时,能喝到一杯酸梅汤,恐怕是“幸福感爆棚”吧。然而,文章的题目却是“戈壁酸梅汤和低调幸福”,在戈壁滩喝酸梅汤是“低调幸福”,这该是多么“奢侈的炫耀”,想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这么富有情趣的味道,恐怕是作者独有的感受。
本文开篇写自己站在戈壁滩的太阳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想喝一杯酸梅汤;由这杯酸梅汤又想到了梁实秋,想到这个晚年被糖尿病折磨的文学巨匠,不禁发出感慨——所谓幸福,就是活着;接着作者又讲到了为女儿精心准备酸梅汤,温暖的母爱如氤氲的酸梅汤的香气荡漾在字里行间。
还没品尝够这份“母爱”的醇香,作者又写道:“我可以把来自海峡彼岸的一片梅林、一树山楂和几丛金桂,加上几朵来自东台湾山乡的霞红的洛神花,还有南部平原上的甘蔗田,忽地一抓,全摄入我杯中,成为琼浆玉液。”这哪里还是在做酸梅汤?这分明就是期待海峡两岸的同胞能早日聚在一起,此刻,一杯小小的酸梅汤已经承载了厚重的家国情怀。
文章的结尾,作者又用酸梅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那就是要拥有一颗对生活“有所待却无所求”的易于感谢的心。
●读与悟
1.精巧的切入
本文的切入点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梅汤”,这种精巧的切入,让读者没有压力感,读来如与老朋友唠家常。但随着情感的升温,蕴含在“酸梅汤”中的情感却是真切的、深厚的;特别是对人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2.精美的语言
(1)文章语言典雅,具有浓郁的古典美。如“走避、休戚、尚有、饮啜、颇为、艳俏、妙谛、兀且”等词语的运用,古意盎然,散发着浓浓的书卷味。
(2)成语或四字词语,具有节奏美。如“甘洌沁脾、滚滚红尘、雀跃三尺、溽暑之苦、琼浆玉液”等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人与物,而且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与体悟。
(3)善用修辞手法,具有意境美。如“其实已经不是太阳直射不直射的问题了,根本上就像站在太阳里面呢”“若有人在身边划火柴,我一定会赶快走避,因为这么一个干渴欲燃的我,绝对有引爆之虞”,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敏锐的感悟力,同时又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把这种感悟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精妙的手法
(1)联想与想象。作者由“戈壁的酸梅汤”想到梁实秋,再生发对幸福的理解,“似断似连,耐人思索”。
(2)对比。作者把“当年北京的酸梅汤”看作“侠士”;把“今日台湾的酸梅汤”看作“侠女”,这样的对比,让普通的“酸梅汤”顿时有了地域之别,有了不同的精气神,读起来豪气与娟秀并存。
【丁立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