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界定了语文核心素养,概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由此可见,教师要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引发学生思辨,使学生深入认知阅读内容,同时发展思维品质。所谓的思辨性阅读是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标,以学生的理性思维为核心,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为重点,强调学生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发展思维品质的阅读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尚未建构良好认知,不能深入理解实施思辨性阅读的意义,从而忽视思辨性阅读。还有部分教师缺乏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经验,不能有效地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针对此情况,教师要想有效实施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了解实施思辨性阅读的原因、意义及方法。
一、实施思辨性阅读的原因
阅读教学处于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途径。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以文本为纲”“以知识为纲”“以技能训练为纲”的问题。“以文本为纲”即将阅读文本中的思想、意图与教师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单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很难主动思考,不利于建构深入认知。“以知识为纲”即将阅读文本内容拆分为一个个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大量地进行知识讲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思考,而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每个知识点。“以技能训练为纲”即将“读”与“听”“说”“写”割裂开来,单纯地进行“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虽然可以发展“读”的技能,但因思考的缺失,难以深刻认知文本内容。综上所述,传统的阅读教学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辩证看待问题,有违新课标要求。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需“思辨”。
此外,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思辨。在进行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有逻辑的辩驳,由此提高思维水平。但是,大部分小学生的思辨思维水平不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以逻辑清晰地表述个人见解;学生的文辞应用较为空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算“倾囊相授”给学生所有知识和技能,仍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对此,教师必须进行思辨性阅读。
二、实施思辨性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反思质疑能力等。如此能力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保障,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保障。有效实施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发挥思维作用,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究文本内容,建构良好认知。同时,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反思质疑能力等。此外,学生还可以提高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所以,实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思维机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尤其可以将学习经验应用于未来生活,有利于成长为有思辨能力的人,全面提高发展水平。
(二)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阅读教学理念和方式,便于解决传统阅读教学问题,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在实施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人”,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相关问题,由此引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作用下,学生会逐步走进阅读文本深处,深入剖析,认真辨析,踊跃表达,由此深刻地认知文本内容,同時发展思辨性思维能力,切实突破“以文本为纲”“以知识为纲”“以技能为纲”的“桎梏”,阅读教学质量将大大提高。
(三)有利于教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阅读教学问题重重,这也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直接关系。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式,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依据学生阅读情况分析文本内容,精心设计适宜的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发挥自主性进行思考、质疑、辨析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审视学生、了解学生,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并及时弥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整个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自然而然地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综上可见,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解决传统阅读教学问题,促使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增强阅读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利用适宜的策略实施思辨性阅读,实现其应有价值。
三、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提出问题,调动思辨兴趣
思辨兴趣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支撑。问题是学生思辨的起点。大部分小学生对未知问题有浓厚兴趣。对此,在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阅读文本为立足点,探寻思辨点,并以此为基础精心设置问题,调动学生思辨兴趣,同时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辨性阅读,为发展思维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比了父母不同的爱子方式。如,母亲总是鼓励作者,而父亲总是警告作者。正因为父母的不同爱子方式,才让作者成才。但是,在不少学生看来,“精彩极了”是母亲对作者的夸奖,是爱子的表现。而“糟糕透了”是父亲对作者的批评,是不爱子的表现。由此可见,“糟糕透了”中蕴含的是爱子还是不爱子这一问题是值得学生思辨的。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从文本标题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父母会对自己说‘精彩极了‘糟糕透了。面对父母说的‘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你有怎样的感想呢?”在如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产生兴趣,自发地迁移生活经验,积极联想,踊跃表示。比如,有学生提道:“当父母跟我说‘糟糕透了时,我感觉他们对我很失望,不那么爱我了。”基于此,教师追问“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中,母亲总是对儿子说‘精彩极了,父亲总是说‘糟糕透了,这是不是说明母亲爱儿子,而父亲不爱儿子?”在此问题的驱使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愈加浓厚,通过开放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顺其自然地提出个性看法。在种种个性看法的驱动下,学生愈加想知道父亲到底爱不爱儿子,为什么总说儿子“糟糕透了”。于是,教师趁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中,一起进行阅读。
如此提问,不但使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还使学生获得了思辨机会,初步地进行思辨,便于推动思辨性阅读发展。
(二)细读文本,进行自主思辨训练
训练学生自主思辨能力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细读文本是训练学生自主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带着思辨性任务走进文本中,积极思维,经历实证、推理、批判等过程,由浅入深地认知文本内容,同时发展自主思辨能力。所以,在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研读文本内容,挖掘文本细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辨,细读文本。
以《慈母情深》为例,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用“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等内容,描述了自己的身之所在,表述了自己的心之所在。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纳兰性德的身和心并不在一处。如此描写,建构出了身心分离的矛盾,这一矛盾正是引导学生思辨的切入点。首先,教师将身心分离的矛盾处作为细读点,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大家诵读词句,判断纳兰性德此时身在何处?”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细细品读,边品读边思考,找出关键信息,由此进行多样的猜测,如纳兰性德此时身在山海关外、身在山上等。基于此,教师继续引导:“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纳兰性德的身之所在。”此时,不少学生发散思维,迁移背景知识,联想到“征程”。其次,教师继续提出相关问题,驱动学生细读文本,一步步地感知纳兰性德的心之所在。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发现纳兰性德心在故园。立足于此,教师提问:“为什么纳兰性德的身和心会分离?”学生综合背景知识体会到纳兰性德的复杂情感:渴望建功立业,牵挂故园亲人。最后,教师立足学生的阅读所得,及时做出总结,帮助学生增强认知,感悟纳兰性德蕴含在词中的情感。
如此做法,使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综合这一过程,顺其自然地进行了思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水平,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认知了文本内容,便于深刻地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增强阅读认知,提高阅读效果。
(三)合作探究,锻炼思辨阅读能力
理性思维活动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理性思维活动注重开放的阅读姿态,强调交流分享。合作探究是开放的阅读姿态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的具体方式。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彰显个性,提出不同观点,由此碰撞思维,逐步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进行合作探究,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在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锻炼其思辨阅读的能力。
以《少年闰土》为例,在进行思辨性阅读之际,教师为学生呈现了《故乡》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中年闰土形象。少年闰土形象与中年闰土形象差异较为明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闰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实际上,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是“吃人”的社会造成的。从人物形象变化到社会本质都是值得学生思辨的。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合作任务:“请和小组成员合作阅读《少年闰土》和《故乡》这两篇文章,找出描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语句,分析闰土发生如此大变化的原因。”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走进阅读文本中,积极思维,使用跳读、寻读等方法,将视线集中在少年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上,并建立表格记录相关内容,由此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由此设想社会对闰土的影响。同时,学生主动与小组成员共享各自的设想。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的设想不尽相同。面对不同的设想,学生通过碰撞思维,增强思维深度。经过不断探究,学生将闰土的变化与“吃人”社会建构起了联系。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小组毛遂自荐,展现本组的探究成果。在展示时,小组代表提到“重重压迫”“旧社会、现实的打压”等。教师据此总结,指明封建制度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借此帮助学生增强认知。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开放思维,积极联想,主动表达,一步步地深入认知文本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顺其自然地完善了思维阅读知识结构,锻炼了思辨性思维能力,便于提高阅读质量。
(四)迁移训练,内化思辨方法经验
思辨性阅读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學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正是其进行思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自身的阅读情况,又可以反省已有的思维经验和思维方法,由此查漏补缺,增强阅读认知,内化思辨方法经验,提高思辨性阅读效果。迁移训练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重要方式。在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依据课堂阅读情况,组织迁移训练活动,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内化思辨方法经验。
以《父亲、树林和鸟》为例,通过进行思辨性阅读,学生认知了文本内容,理解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立足于此,教师组织迁移训练活动——主题辩论。在主题辩论活动之初,教师直接向学生展示辩论的主题:父亲曾经是否是猎人。同时,教师提出辩论要求:“联系文本内容,确定自己的观点,与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队伍,明确论点,寻找论据。同时,猜想对方可能提出的论据,反驳对方的论据。”在此要求的作用下,学生开放思维,回顾文本内容,确定观点,并与小组成员积极交流,不断地提出论据。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搭建舞台,给出充足时间,引导其进行辩论。
在这样的准备辩论和辩论过程中,学生回顾所学,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了解阅读情况。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思维,提出各种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顺其自然地增强思维活力,提高思辨水平。
四、结语
总之,有效实施思辨性阅读,可以在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桎梏”的同时,促使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掌握阅读内容,发展思维能力。教师也会因此获得协同发展,有利于增强阅读教学效果。所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应用多样策略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实现思辨性阅读教学查到意义,解决传统教学问题,提高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