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彬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中的关键科目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与其他科目之间存在不同,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复杂性,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言,有必要为学生创新教学方式,才能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说理就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说理意识,并且实现学生说理品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验证说理猜想,落实深度学习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利用猜想这一方式十分常见,结合问题设定一个合理的猜想,之后再结合猜想完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猜想,激发学生对正确知识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猜想中进行说理,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清楚表达,再通过验证促使学生收获正确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内容时,遇到如下应用题:“过山车游戏,一个人需要11元,四个人需要多少钱?”结合题目能够指导正确式子為11×4,之后通过10×4=40, 1×4=4,最后得出11×4=44,那么11×5的正确答案又是多少呢?学生可以结合11×4=44的结果知道,应该是在五十几或者六十几,因为11×4就是四个11相加,11×5就是五个11,所以11×5的答案应该大于11×4,之后再结合猜测对结果进行验证,得到11×5=55,与猜想的结构相符,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进一步对问题答案进行验算。再如,学习“面积”知识内容时,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9cm、高为5cm,同时给出一个底为10cm、高为3cm的三角形,要求学生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比较。在计算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并说出猜测的原因之后进行验证。教师通过猜想与验证过程培养学生说理能力,不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供支持。
二、设置情境问题,提供说理依据
小学数学中构建说理课堂,促进学生说理能力提升,需要教师为学生规划一个说理方向和范围,才能引导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知识掌握。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需要在说理过程中有一定的重点和中心,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定问题的方式做出引导,一方面所设置的问题数量不能过多,而是要求精炼,学生才能做出针对性思考,更加深入地完成问题探究,否则就会出现问题流于形式这一情况。另一方面,提炼核心问题,就是指向知识的根本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这样的一个问题能够抵过多个问题。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分数”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二分之一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学生:“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教师:“怎样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二分之一?”学生:“将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就是二分之一,剩下的一份同样也是二分之一”。教师在听完学生的答案后,拿出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提问学生这是否是二分之一?为什么同样是二分之一但形状和大小都不相同呢?引导学生结合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交流能够知道,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一份都能够利用二分之一的方式表示,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有关系。接着,教师为学生准备相同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通过折叠的方式得到二分之一。一位学生说是按照长方形的宽将其折成两份,其中一份是二分之一;还有一位学生说是按照长方形的长将其折成两份,其中一份是二分之一。教师发现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为什们都能表示二分之一呢?学生在讨论之后能够得出“只要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和方法没有关系”。教师通过问题作为引导,促使学生说理更加有明确的方向,通过二分之一这一知识点,设计不同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直接掌握关键知识点,促进学生突破图形带来的束缚,更加深入地掌握二分之一的本质内容。
另外,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在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在数学学习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知识接受能力,但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却是一个问题。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知识讲解中引导学生完成数学说理,一方面能够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在一系列的原因组织、表述过程中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在说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进行充分的交流,不仅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加积极,在表达能力方面也有所提升。
三、发掘数学内容,感悟数学道理
数学知识中蕴含丰富的道理,不能因为小学知识比较简单,就忽视其深层的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从认知出发,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并且从中感悟道理,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内容时,学生已经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有所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在说理中懂得这样计算的道理。教师为学生列举了一个长方形,长是6cm,宽是4cm,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为什么是4×6呢?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完成问题探究,最后在小组中选择一名学生进行说理,若沿着长摆每行摆6个,沿着宽摆每行摆4个,相乘之后所得出的总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宽”。还有一些学生在说理过程中将面积单位和面积之间进行衔接,在不同的现象、思考和探究中,能够理清“长方形的长与每排个数”和“长方形的宽与排数”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学生的思维也朝着深度方向发展。同时,教师也要通过课后作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说理能力进行巩固,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中收集与长方形有关的事物,利用测量工具测出长与宽,再计算出它的面积,并将这一说理过程呈现给家长,家长通过视频进行录制,发送到班级作业群中,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对作业进行检验,方便教师对学生说理中的不足进行补充。教师通过作业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融合,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学生的说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供支持。
四、构建说理课堂,促进思维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课程的教学重点也随之发生改变,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针对小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对数学知识不断累积的学习过程,若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能懂得数学问题的所在,为之后的说理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说理课堂,不仅能够对学生自己的数学解题思路进行验证,还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朝着全方面发展,进一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教师在构建说理课堂过程中,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小学作为学生的初始教育阶段,学生在形成知识过程中都是遵循表象所形成,再实现语言的内化,最终完成抽象概括这一思维程序。在数学知识累积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话说清其中的数学重视程度,学生就能更加深入且扎实地掌握知识点,将数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所理解的知识内容,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检验自己的学习质量,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之一,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质量,并且逻辑思维和学生的语言运用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对于数学中一些概念、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都难以进行掌握,学生在完成说理课堂过程中,自己的数学思维也在迅速运转,并且在说理过程中,教师通过板书、多媒体以及不同教学工具的辅助下,能够为学生树立清晰的说理思路,调动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背后存在的不同关联,不再采用单一、枯燥、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提升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五、给予鼓励评价,强化说理信心
评价作为说理课堂构建的一个关键部分,能够对学生的说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处于敏感时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十分重视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通过灵动的评价能够为说理课堂赋予更多的色彩,也让说理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活力,为学生带来的深度学习也有促进效果。通过鼓励评价,为学生树立自信,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敢于表现自己,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语言的精简和趣味性,这样才能为学生指明说理方向。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数据收集与整理”内容时,教师通过拟人化的教学方式,给予不同学生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数学世界中的一员,在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同桌、小组的帮助中完成数据收集,进而对数据进行整理,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学生在总结结论过程中,要清楚地掌握数据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做出评价,也要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教师所采用的激励评价,不仅仅有语言这一种方式,在学生进行说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点头等方式进行鼓励,进一步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激发学生对说理学习方式的学习欲望。若一个学生在说理过程中表现平平,难以掌握说理重点,就会引起班级中学生的哄堂大笑,教师需要第一时間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呵护,为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
综上所述,说理课堂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全新的课堂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突破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同时,课堂教学的重点也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探究这一方式,发现、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完成对知识的表达,实现终身学习的效果。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初升的太阳,教师要发挥自身对知识的引导作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在说理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掌握本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