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妍秋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度改革,美术学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对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高校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尊重学生个性化创造和存在“放羊式”教学的问题。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美术技能。最后,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多种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每个学科都在谈学科素养,美术学科也不例外。具体来讲,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图像识图、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图像识图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包括对图形比例、造型和符号的基本认知。如果学生想要画一幅图像,则必须得具备识图能力,然后再将识别的图像表达出来;美术表现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实际经验感知和理解美术作品;审美判断则是指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美术知识后,可以对图像的造型艺术、创作手段等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创意实践是指学生可以根据掌握的美术技巧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出独具个性的美术作品;文化理解则是更深层次的美术素养表现,它是对美术文化、美术行为和美术创造在个人层面、艺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理解。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画苹果、桌子等简单的事物,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尊重学生个性创造的问题。每个小孩子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他们的想法也各有不同。如有的学生画太阳的时候画成了绿色的,教师就会批评他,认为别的小朋友画的太阳都是红色的,你为什么画绿色的太阳呢?由于教师的批评,其他学生也会认为这位小朋友画得不对。其实,在某种情况下,太阳有可能呈现出绿色,这位学生有可能在科普书或者电视科普频道中看到过这种景象所以画出了绿色的太阳。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为什么画成绿色就进行评价,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再如,很多学生把小草画成绿色的,但有的学生把小草画成灰色的,他可能认为冬天的草或者被火烧过的草会变成灰色或黑色,他们的想法和其他的学生不相同,但并不能证明他们是错的。因此,教师要挖掘出每个学生画作背后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小学生受外界社会的影响比较少,想法天真烂漫,他们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但是有的教师只根据一种标准判断学生作品的好坏,那就是“像不像”,如果画得不像就是画得不好;如果画得像就是画得好,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在很多学校都存在。很多教师都是利用PPT或教材把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模仿着作画,有的孩子按部就班地将老师给出的图画下来,有的学生则另辟蹊径,在原有画作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在进行评价时,有些教师会认为第二种学生属于画蛇添足,没有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没有承认他们的画作价值,导致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受到了遏制,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美术核心素养。
(三)存在“放羊式”教学
由于美术学科不参与期末的成绩考评,因此很多学校不重视美术学科。素质教育模式下,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的课时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变革,提高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但是仍有很多学校把美术当作副科,人为地把美术学科边缘化,不重视美术学科的育人作用,当其他学科和美术学科发生冲突时,最先牺牲的肯定是美术学科,尤其是期末需要赶课的时候,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都会占用美术学科的课时。鉴于这种教育情况,很多美术教师也不重视美术学科的作用,认为自己上课与否无足轻重,只要带着学生安稳度过一节课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具备美术素养则不是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放羊式”教学和不重视美术学科的态度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
二、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包括很多种,它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察觉到美的存在,知道美为何物,不仅可以感悟到外在美,而且可以体会到内在美。产生了对美的概念的理解后,学生就会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向美看齐,如穿衣服要干净整洁,做事情要干净利落,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自身生活品质。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美术技能
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美术技能。要想画好一幅画,学生需要掌握的美術技能非常多,有些技能靠学习和模仿就可以学会,而有些则需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如果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学生可能很难实现对美术学科的深刻理解,也很难掌握更多的技能。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则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和理解美术学科中线条、光影、色彩等概念,提高他们的形准能力和构图能力,有些更复杂的美术技能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渗透和自我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三、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要想构建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不能要求所有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宽容、多元的态度进行点评,即使有的学生画得不符合标准,甚至可以说难看,此时教师也应该挖掘出作品中的优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同时给学生指出不足,让学生不断地进步。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画一只老鼠”的作业,并在课上让学生临摹了老鼠的画法,结果学生画的老鼠有的很大,有的很小,还有的学生画了站立的老鼠,更有的学生画了一窝小老鼠,交上来的作业不一而同,此时教师应该认可每个学生的作品,尊重他们的想法。同时激励他们去想象老鼠不同的形象,让他们画出更多不一样的老鼠画像,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自由、创新的绘画氛围。
(二)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有图读物来开展教学,尤其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看的连环画、小人书等,它既有彩色图画又有文字介绍,可以锻炼学生对符号的观察能力和对颜色的记忆能力,对于美术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如教师想要锻炼学生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建筑短片或三维立体的动画片,让学生跟着视频语言进行观摩和思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提升他们的多种能力,是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将简单的手工制作加入到美术课堂中,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图形想象能力。如教师想要学生画千纸鹤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只千纸鹤,然后把它送给母亲当作礼物。在折叠千纸鹤的过程中,学生就对千纸鹤的形状和绘画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促进了母子关系的和谐。
(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想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如果教师让学生画的物体学生没有见过,则很难进行具体的想象,大部分学生只能照着模板进行刻画,难以画出有灵魂的作品。但是如果教师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将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小动物、常见的生活物品等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画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也可以让学生画水杯、冰箱等简单的生活物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实物,因此这些形象在他们的头脑中更为立体。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而不是局限于教师给的框框中不知道怎么去画。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观察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组织与之相关的美术教学才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四)构建科学评价方式
教师应该确立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推动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首先,教师应该确定评价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画的“像不像”,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不能够让教师成为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评价,改变评价主体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多角度地发现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更客观、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进而实现最快的进步。最后,教师应该记录评价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反馈,发现前期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今后努力的目标,以评价促进步,实现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美术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美术学科发挥的育人作用,不能再把美术学科当成无足轻重的一门学科,应该采取措施保证美术学科的课时,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保障美术学科的有序运行。另外,美术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创造性,不仅让学生在美术学科中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而且可以利用美术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对美的向往,借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