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勤 李盈盈 朱思捷
[摘 要]政治文献翻译是对外宣传我国政策方针、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的重要媒介。本文梳理了1978~2022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330篇文献,试图理清国内政治文献英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规律,管窥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结果表明:发文量呈波动式增长趋势;核心作者研究成果頗丰,研究团队引领作用显著,研究内容和视角多样,但研究力量分散,领域壁垒特征明显;研究主题聚焦于翻译策略、原则和方法及翻译文本的传播与接受;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政治文献英译传播与接受、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之于中国形象的构建作用等是未来政治文献英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政治文献 英译研究 研究动态
本文系202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政治术语英译传播与接受历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ND0311)。
引 言
政治文献主要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和讲话、党和政府的文件和工作报告等。我国政治文献英译始于1961年,第一个承担政治文献翻译的机构中共中央编译局成立,受到国外读者的关注。政治文献翻译是一项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是英语国家及受众了解中国国情、政策方针、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最权威的来源,对于建构中国良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治文献英译研究起源于1978年。学者们基于多种理论、不同视角对政治文献英译的策略、原则、方法和技巧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对该领域的研究格局及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尚付阙如。故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期刊(含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博士论文为数据源,选取“政论文”“中央文献”“政治文章”或“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等的研究文献,不设检索起始年份,检索终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经人工筛选,剔除与主题关联松散的文献和无效数据(如会议通知、会议综述、比赛信息等),添加被引10次以上的13篇该领域权威学者一般期刊研究文献以及18篇博士论文,尽可能囊括权威研究文献,最终获取有效数据共330条。利用excel等统计软件缕析发文量、核心作者与机构、研究热点,管窥近40年来国内政治文献英译研究的研究概貌与研究前沿,为本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发文量趋势及主要刊发载体
学术论文数量变化是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对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统计1978年以来的330篇论文的年度分布发现,国内政治文献英译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1978~2003)、发展期(2004~2013)和成熟期(2014~2022)。1978~2003年,研究处于蛰伏期,学界关注度不高,发文量仅23篇,占总发文量的0.07%,1993年发文量最高(4篇),13个年份为0篇。2004~2013年,研究热度逐步上涨,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31.82%,特别是2010年之后快速上升。2014~2022年,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年均发文量保持在20篇上下,发文量达202篇,占样本论文总量的61.21%,研究趋于理性。此外,对国内政治文献英译研究相关文献的增长情况进行线性回归分析(y=0.5906x-6.2737),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R2 = 0.7336),未来研究仍大致呈线性上升的趋势。文献内容显示,我国政治文献英译研究从翻译策略、方法及原则研究转向中国国家形象构建、英译文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与接受及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等。
统计分析特定领域研究文献的刊发载体,可大致了解关注该研究的领域。《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及《中国科技翻译》等翻译领域的专业期刊载文量居前三,占发文总数的44.85%。整体看来期刊分布较分散,330篇文献分布于92种刊物,但研究的学科分布聚集度很高,主要分布于翻译、外语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政治文献英译的实践及应用。除影响因子较高的翻译专业期刊和外语类期刊外,非翻译类期刊(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对政治文献英译的关注度较高,研究内容与时俱进,包括政治话语体系构建及增强国际话语权等话题。可见国内政治文献英译研究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代表性期刊,但局限于从翻译和语言的角度就本体开展翻译策略研究和话语分析,缺乏从跨学科的角度把政治翻译研究的指向性拓展到国家形象和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等维度。
发文作者与机构
分析作者发文数量与合作关系,可反映作者在该领域的科研贡献度,挖掘合作密切的作者群,把握核心研究力量。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得出该领域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M≈2.25,即发文数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55位,总发文数为171 篇,占总文献量的51.82%(>50%),表明该领域已经初步形成高产核心作者群。程镇球、胡开宝、杨明星、唐义均、王平兴等人发文量大于6篇,其开创性观点及独特见解成为该领域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程镇球基于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提出,政治文献翻译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译文要与时俱进,把握好关键性词句翻译,避免犯政治性错误;胡开宝立足于语料库翻译学及话语分析,研究政治术语翻译、翻译与中国形象及译本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与接受;杨明星(2008)创立的“政治等效+审美再现(PEAR)”理论对政治文献英译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但从整体看,多数以“师带徒”的方式展开,跨团体合作密度较低,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合力。
统计发文机构发现,主要力量聚集于高校外国语学院和政府翻译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发文量最多,其后依次为中央编译局、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华通讯社、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外文局等。虽然部分机构已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但合作密度不强,未来应继续加强跨领域合作,产出更具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体现文献的研究主题、目的、方法及核心内容等。为深入把握研究热点趋势、热点关系及研究前沿,对关键词进行时间维度和主题维度分析。时间维度上,研究文本更丰富、内容更深入、视角更多样,分为三个阶段:
1978~2003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声音渴望被更多人听到。该阶段主要为外交部翻译室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前辈基于大量政治文献翻译实践总结的翻译经验与思考感悟,除《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著作外,对外译介重点关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全国人代会及政协会议主要文件、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等。研究目的主要聚焦政治话语含义的解读和把握以及政治文献英译中的问题、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
2004~2013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译介的文献范围更广,文献类型趋于多样,除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著作和会议文件外,一些其他具有重要对外宣介意义的政治文献成为翻译主要材料。研究不再局限于依托翻译实践经验政论文翻译策略的斟酌,政治隐喻翻译、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逐步受到重视。同时,受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等人的西方翻译研究理论影响,更多的翻译理论被引入政治文献翻译领域,如运用语篇语言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及隐喻理论等分析翻译现象。语料库的出现使得翻译语言的量化实证研究成为可能,通过使用语料库,翻译研究者可以揭开译文作为沟通媒介的本质,政治文献英译从规约性研究逐渐转向描述性研究。
2014~2022年,中国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政治文献翻译研究展现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趋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该阶段主要研究对象。跨学科研究力量逐步形成,研究的理论视角更为丰富多样,除认知语言学、认知隐喻学之外,学者们从外交学、传播学、政治学等视角研究政治文献翻译对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构建、国际传播及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为传统的翻译学提供了新的借鉴。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运用语料库分析政治话语及其翻译的研究文献数量显著增加,重点探索政治文献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文本特征和话语功能、翻译与国家意识和意识形态等的关系,有力推动了我国政治文献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研究焦点逐渐聚集于国际话语体系构建和中国外交政策传播,研究者聚焦于对比分析各政治文本翻译传播效果,“外交话语”“外宣翻译”“国际传播”“翻译策略”等有关传播效果的关键词在2018~2022年凸显,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研究热点。“翻译策略”始终贯穿政治文本英译研究,特别是随着中国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的提升,我国学者基于传统理论框架,立足于构建本土特色的翻译策略,以期提高译文质量和可接受性。
从主题维度分析研究文献可呈现研究热点之间的关系,把握其研究内容与方向。其中政治话语、翻译策略、中央文献及外交话语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政治话语是政治交际参与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在各种语境下发表的演讲、访谈、发言、报道、社论、宣言、口号等。政治话语及其翻译研究多借鉴功能对等、政治等效、目的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特色和政治话语习惯的翻译理论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研究对象从宏观翻译研究转至微观层面的概念隐喻、政治术语及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讨论,如时闻(2019)考察“一带一路”相关政治话语在英语国家媒体的接受度,杨明星等(2020)结合翻译学和认知隐喻学跨学科角度,分析外交隐喻的话语功能和文本特征,遵循“政治等效+意象再现”(PEIR)标准,探究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目的聚焦于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强调分析政治话语背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等因素。
政治文献通常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忠实度、敏感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准确可读的措辞。学者们就政治文献英译策略的讨论囿于译文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我国学者结合翻译理论,提出“抽象化与具体化”“归化和异化”“名词化”“回译”等翻译策略,如司显柱(2021)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提出释疑解惑的融通策略、趋同目标语修辞策略及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翻译创新策略,有助于目的语读者跨越语言障碍,了解中国的治国方略;杨大亮(2012)认为需要根据政治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应遵循的翻译策略,提出“异化/直译”与“归化/意译”二分法;唐革亮、曲英梅(2022)从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视角剖析了隐喻化转移、去隐喻化转移党政文献名词化翻译转移策略,以增强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此外,赵梦雪(2022)认为,“回译”作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手段、翻译研究的辅助工具和翻译策略,能够通过对比源语受众和目标语受众对译文的反馈来判断政治文本译文的质量。
中央文献的对外译介是塑造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与抓手,领导人著作的翻译能够使國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促进我国与各国的合作。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政治语篇,其英译本直接影响到世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中央文献的译介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开启译介事业新篇章,以《毛泽东选集》为代表的毛泽东著作成为政治翻译的高潮,经历了友党合作译介、独立译介(如毛著室、中央编辑局)、对外译介(如外文出版社)、译介徘徊期(无固定牵头单位)。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召开后,历次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的主要文件成为翻译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讲话翻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内宣+外宣”同步发展,翻译与传播环节联结更加紧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文件的翻译工作首次吸纳了外籍专家,助推政治文献的英译对外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接受度达到新高度。综上,中央文献的对外译介逐步呈规范化、组织化和独立自主态势,与国家意识形态、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相关。需要注意,政治文献的英译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单位需遵守“一盘棋”思想,增强“大外宣”理念,向世界阐明中国理念,讲好中国故事。
外交话语包括外交理念或外交政策的国家正式文件、领导人讲话、国家间条约、协议、公报、声明和宣言、外交谈判、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等话语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研究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出现与发展,促使学界相继依据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对外交话语进行了大量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践行中国大国外交理念,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话语,承载着我国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促进我国外交话语研究的蓬勃发展。学者们应立足于外交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等视角,从宏观层面的外交形象的塑造、外交话语的构建与传播,以及微观层面之外交发言人口吻、外交新词、外交发言人话语特点、国家领导人的话语翻译等,研究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翻译研究的原则、方法和策略,缕析外交话语的传播机制、表达方式、传播受众等内容,力求为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
结 语
本文对40年来政治文献英译研究的发文特征、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主题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政治文献英译研究呈波动上升趋势,当前研究处于成熟期,发文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期刊和研究团队逐步形成。高校外国语学院和政府翻译机构是政治文献翻译研究的核心力量,翻译专业、外语类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成为主要刊发载体,胡开宝、唐义均、杨明星等研究团队在政治文献语料库建设、话语分析和翻译理论探讨等方面成果丰富,但多以“师带徒”的方式开展研究,未来需要加强团队间合作形成研究合力。各阶段研究对象的时效性明显,研究指向性逐步转向政治文献英译的国际传播与接受以及中国国家形象与话语体系构建。该领域研究逐步成熟,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政治文献英译的传播与接受研究炙手可热,但有关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研究较少。
政治文献英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无论是翻译对象的特殊地位、译者的阵容,还是翻译过程的描写及译文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皆为译学不可多得的经典,亟须研究者突破原有研究框架,创新出立足于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开展更多高质量政治文献英译研究。全面深入缕析政治文献英译史,弥补中国翻译史研究不足;重点关注政治翻译与外交话语构建的研究脱节问题,推动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构建,以及政策方针、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Baker,M.,G. Francis & B. Tognini. 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2]陈爱兵.基于语料库的政论文英译语言特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2,33(1):102-107.
[3]程镇球.翻译十二大文件的点滴体会[J].中国翻译,1983(1):23-28.
[4]程镇球.政治文献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4(1):52.
[5]胡开宝,李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翻译与传播研究:内涵、方法与意义[J].中国翻译,2018,39(4):5-12+129.
[6]胡伟华,赵子鑫.基于语料库的政治类文本英译中显化与隐化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官方英译本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23,44(1):114-124.
[7]刘宏,李明徽.国内政治话语翻译研究文献计量分析:问题、热点与趋势(2000-2021)[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325(4):1-11+65+145.
[8]时闻,刘润泽,魏向清.政治话语跨文化传播中的“术语滤网”效应与术语翻译策略反思——以“一带一路”话语传播为例[J].中国外语,2019,16(01):79-88.
[9]司显柱,曾剑平.对外政治话语翻译:原则、策略、成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21,157(2):18-24.
[10]孙宁.新中国中央文献对外译介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翻译,2021,42(4):43-48.
[11]唐革亮,曲英梅.党政文献翻译中名词化翻译转移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22,43(1):158-165+189.
[12]王小萍.政治文献英译的疑难及其解决办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6(5):109-112.
[13]巫和雄.《毛泽东选集》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上海翻譯,2008,97(4):22-27.
[14]谢莉,王银泉.中国国际形象建构视域下的政治话语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2018,39(5):7-11.
[15]杨大亮,赵祥云.政治文本翻译探析[J].上海翻译,2012,110(1):39-41.
[16]杨红燕,冯正斌,武静蕾.基于文献计量统计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3):246-253.
[17]杨明星,赵玉倩.“政治等效+”框架下中国特色外交隐喻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20,41(1):151-159+190.
[18]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90-94.
[19]姚克勤,汪学冰.国内外宣翻译研究20年:概况、热点及趋势[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5):502-510.
[20]尹承东.回顾《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工作和一点联想[J].中国翻译,1993(6):4-6.
[21]赵梦雪.ОППП翻译导图的构念阐释:基于诗性隐喻的翻译[J].外语学刊,2022,No.226(3):62-68.
[22]赵祥云.新形势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策略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3):89-93.
(姚克勤、李盈盈、朱思捷: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