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恒 刘寅凌
舞蹈与音乐均属于艺术课程领域,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又具有隐形联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重视知识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与建构。”小学生对音乐课程极为喜爱,他们有着极高的表现欲,期望通过演唱或律动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这是音乐教学高效开展的一大优势。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陶冶艺术情操,教师应将舞蹈艺术融入音乐课堂,转变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利用舞蹈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让音乐课堂迸发出艺术火花。
一、舞蹈艺术的价值
舞蹈一般是在音乐伴奏中进行的,表演者根据音乐做出有节奏的动作,这既是对音乐的精准诠释,又是表演者的自我表达。舞蹈艺术具有突出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舞蹈以肢体动作表现音乐,表演者在学习音乐和创编舞蹈的过程需要投入情感理解音乐,基于对音乐的真切感受借助舞蹈动作准确表达,可充分发展表演者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第二,舞蹈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需要表演者不断进行身体开发,从简单的肢体律动开始,逐渐积累经验,规范肢体动作,经过反复练习提高舞蹈表现力,此过程可以充分培养表演者的坚韧品质,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第三,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舞蹈欣赏还是舞蹈表现均是一种美的表达,表演者在学习、创编与表现等过程可以充分感受舞蹈之美,接受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二、小学音乐融入舞蹈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艺术课程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个性特点,实施有效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有机融入舞蹈元素,契合小学生好动、表现欲旺盛的个性特点,让音乐和舞蹈同步发挥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音乐学习,进行舞蹈作品欣赏、创编与表演,激活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深刻感知音乐形象,发展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小學生的情感十分充沛,他们乐于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我,舞蹈便是一种表达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学生既能学会用歌唱表达情感,又能通过舞蹈动作表达情感,给予他们愉悦的心灵体验,使其更准确地理解音乐、诠释音乐,更自由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有利于增强音乐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程与舞蹈元素的有机融合符合新课标要求,通过对两种艺术资源的整合,扩展音乐课堂容量,改变以歌唱教学为主的常规模式,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跟随节奏自由律动,在学唱音乐的同时编创舞蹈,让舞蹈元素充分融合音乐课堂,带给学生别样的艺术体验,增强音乐教学效果。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的路径
(一)激趣导入,借助舞蹈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的音乐兴趣是支持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动力,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现,善于利用一切可靠手段调动学生兴趣。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应从导入环节入手,在常规的师生对话、听音乐、讲故事等导入方式的基础上,融入舞蹈元素,或是出示一些同龄人的舞蹈表演作品,或由教师进行现场表演,对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加以刺激,使其对音乐作品本身产生兴趣,并能自发地跟随音乐律动,调动身体感官作用,让导入环节达成热身目的。针对导入环节的舞蹈作品选择或舞蹈动作设计应具有趣味性,且与音乐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凝聚学生的目光,启发他们的音乐意识,为后续音乐教学开个好头。
以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蜗牛与黄鹂鸟》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教师可利用《春天在哪里》歌曲导入新课,并播放《春天在哪里》儿童舞蹈视频,通过绿意盎然的画面与充满童趣的歌声引领学生沉浸“春天”的美好中。随后过渡到《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由教师根据歌曲对葡萄树、蜗牛、黄鹂鸟等物象进行模拟表演,伸展懒腰的“葡萄树”、缓慢爬动的“小蜗牛”、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在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情的配合下,一个个角色生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刻高度集中,他们或是在津津有味地观看,或是在有模有样地律动,或是在不疾不徐地打着节拍……课堂氛围快速升温,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将学习行为转变为“我要学”。
此导入设计同时融入了舞蹈视频与舞蹈动作两大元素,利用舞蹈视频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美好的春天中,通过动作模拟,将歌曲中的物象具象化呈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显然,这个导入设计十分成功,在舞蹈元素的辅助下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歌曲学唱与动作创编提供了有力参考。
(二)辅助教学,借助舞蹈突破教学难点
音乐课程的一大重点是歌曲学唱,但音乐教材安排的内容相对庞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均在音乐教材中有所呈现,有些音乐作品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有些音乐作品有一定难度,学生在歌词理解与节拍练习时容易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可借助舞蹈元素辅助歌曲教学,启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展开学生的想象,思考应该用什么动作表现对应的歌词或节奏,进而将歌词或节奏转变为简单的舞蹈动作,联系舞蹈动作进行歌曲关联记忆。此过程应以学生的自主想象为主,打开他们的想象空间,综合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音乐知识,使其在舞蹈动作辅助下理解并识记歌词,突破歌曲学唱的难点。
以湘教版三年级下册《拾豆豆》为例,这是一首山西民歌,有些歌词地域特征明显,如胖丫丫、俊妞妞是对人的称呼,手拉着手儿、过沟沟、拾豆豆都是一些动作表现。为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对歌词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理解歌词。在歌曲学唱之前,教师先做出引导:“小朋友们,你们都是老师最喜爱的胖丫丫,俊妞妞,一会我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可要答应哦!”再围绕歌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想父母平时呼唤自己的时候,都是如何回应的;想象“手拉着手儿”“过沟沟”“拾豆豆”是什么样的动作。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教师吟唱童谣,并进行动作示范:胖丫丫,俊妞妞——齐做呼唤的动作;手拉着手儿过沟沟——两两牵手跟着节奏一蹦一跳;过沟沟、拾豆豆——轻跳并蹲下做拾捡的动作;一拾就拾了一兜兜,一兜兜——做扯开口袋的姿势并摇晃身体。初次练习以熟悉动作为主,再次练习引导学生将各个动作流畅地做出来,一边吟唱童谣,一边做出肢体动作,形成一支简单的舞蹈。
此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为目的,借助舞蹈元素辅助教学,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对歌词的理解做出动作,利用舞蹈动作表现对应的歌词,促进学生对歌曲的感知能力,也加深学生对歌词的印象。
(三)搭配动作,借助舞蹈拓展人文视野
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使其在聆听、理解、学唱、律动等学习活动中了解音乐作品。小学音乐教材安排的优秀音乐作品均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感,了解这些音乐作品需要教师的正确讲解和渗透,更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但小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相对薄弱,仅凭聆听、学唱等学习活动无法支持其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可融入舞蹈元素,根据音乐节奏与歌词搭配出相应的舞蹈动作,让音乐作品变得鲜活起来,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音乐,感受其中传递的人文情怀,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以此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加深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积累相应的音乐经验,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以湘教版五年级下册《掀起你的盖头来》为例,这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并洋溢着浓郁地域色彩的新疆民歌,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表现了对新疆姑娘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认识并体验富有新疆民歌特色的节奏,为此,教师可融入舞蹈动作实施教学。课堂上,根据学生欣赏或参与过的新疆舞进行启发式提问:“同学们,提起‘掀盖头‘看姑娘,你们想到了什么动作?”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会站起来进行动作示范,表现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利用垫步、踏点步、脱帽手、摇头、翻腕等舞蹈动作生动表现“掀盖头”“看姑娘”“赞美姑娘”等动作,表明新疆舞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与眼神的配合传情达意的特征,充分诠释新疆的人文特色。
此学习活動结合舞蹈动作诠释新疆民歌的人文特征,让学生动起来,在舞蹈中感受新疆人民热情奔放的特点,表现新疆舞的独特与美丽,加深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提高其艺术表现力,拓展人文视野。
(四)自主创编,借助舞蹈发展创造能力
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有所差异,有些学生善于用歌唱的方式表现音乐情感,而有些学生善于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情感,不同的表现方式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不同,相应的舞蹈表现也不同,欢快且节奏感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必然欢快且有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编教学,围绕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创编,组织聆听歌曲之时,启发学生跟着节奏自由律动;组织舞蹈创编时,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结合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确定动作。舞蹈创编可以以合作形式进行,小组内各抒己见,整合意见后统一编排,教师提供适当指导,为学生的创意实践提供广阔空间,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将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以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摆手舞》为例,它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性民间舞蹈,歌与舞相互结合,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舞的独特风格,适合学生自主创编。课堂上,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土家族摆手舞的精彩表演,在观赏的同时进行感受、观察与模仿,感受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其次,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摆手舞》歌曲,顺利进入歌曲创编环节,以小组形式模仿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和简单队形,融入颤膝、摆手等舞蹈动作,要求摆动线条流畅、自然;最后,各小组创编结束后进行班级舞蹈展演,评选出最具创意或最佳的表演作品。
此学习活动以舞蹈创编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学唱歌曲、观看摆手舞视频启发其创编思路,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舞蹈动作,最终形成一个有新意的舞蹈作品,整个过程将学、唱、编充分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作品欣赏,借助舞蹈提升审美情趣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欣赏价值,而欣赏又是学生走进音乐世界的必经之路,教师应利用音乐教学过程创设一个生动、美好的艺术情境,吸引学生在音乐世界中发现美、感知美。为了增强音乐情境的感染力,除了引入优秀的音乐作品之外,还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教学目标合理融入优秀舞蹈作品,创设出一个生动的视听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情境欣赏舞蹈作品,透过舞蹈动作理解音乐的内涵,在体验式学习环境中增强对音乐的感知。教师在组织舞蹈作品欣赏时,应选择一些表演力强且有特色的舞蹈作品,并利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评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分析不用类型音乐和舞蹈的特点。通过层层启发,引领学生深入鉴赏,从中获取艺术知识,锻炼审美情趣,在音乐中理解舞蹈,在舞蹈中感知音乐。
以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例,这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歌曲营造的意境,教师可引入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孔雀舞表演视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赏析评述。随着悠扬的葫芦丝响起,学生进入到歌曲意境中,身临其境般欣赏孔雀舞表演,跟着表演者的身影感受歌曲韵味,他们深受舞蹈的感染,发出声声赞叹。舞蹈作品观看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个作品美吗?你看到了什么?观看时有什么感受?”学生会给予舞蹈作品高度赞赏,主动表达自己观看时的情绪,且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模仿,师生之间围绕音乐作品继续互动,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此过程以优秀舞蹈作品欣赏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想象,沉浸在舞蹈世界中获得审美体验,充分感受傣族风情,对其身心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是一次有益探索,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善于利用舞蹈元素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欣赏舞蹈作品,尝试舞蹈创作,参与舞蹈表演,同步体现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的教育作用,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其艺术情操,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