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蕾
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推动教育改革过程中,审美感知作为音乐教学核心素养之一,为初中音乐教学目标革新、内容优化与模式探索提供了新方向。要纵深探索音乐教学领域,以音乐欣赏教学为载体,灵活化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拥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启迪音乐兴趣、陶冶情操、增强音乐创造力的重要平台,既能加强情感沟通,也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科学指导,将理论知识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美、体会美,从而能运用美,将音乐视为终身爱好,并拥有艺术鉴赏能力,实现我国德育目标。
一、音乐欣赏教学概述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内涵
音乐欣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一般采用以聆听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让聆听者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共鸣,实现音乐价值与社会功能。随着音乐欣赏的发展,《新牛津音乐指南》扩大了其内涵,既包括聆听,也包括能够助力于音乐欣赏与理解的多种方式,能够感受音乐之美,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音乐欣赏范围广阔,既包括院校教学,也包括专业表演等。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丰富音乐经验、优化音乐知识结构从而深化认知,同时还能拓宽音乐视野,形成独特的音乐素养。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
音乐欣赏具有基础性与实践性,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拥有音乐鉴赏能力,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实现多领域发展。在精神层面上,以音乐欣赏为载体,在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通过分析、品鉴以及评价音乐作品、音乐表演,能将学生置身于更加广阔的音乐空间中,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音乐具有社会功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品鉴美”,让处于好奇、探索以及三观塑造阶段的学生,经过教育部门、院校以及教师筛选,接触更加优质、健康的音乐作品,形成良好审美观。在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水平是必然要求,也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音乐欣赏教学能为音乐教学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了解音准、节奏以及节拍等,从而达到塑造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提高学生审美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中,感受与欣赏领域始终承担着加强审美体验、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责任,能增强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其中,以音乐表现、情感、形式与风格为重点。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要接触各类乐器、能阐述出音乐特色、音乐元素,能应用音乐术语表达音乐情感、聆听多种风格的音乐并区分音乐体裁,可以简单描述世界各国音乐风格以及代表人物。
其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审美能力,若学生仅能聆听、歌唱音乐,仅在客观层面上接受音乐,未能从心灵、身体上深入感知音乐,难以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教学,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认知,提高欣赏水平。同时,部分教师陷入教学误区中,常将欣赏教学设置为理论教学。要真正挖掘音乐欣赏教学的潜力,要创设多种教学活动,例如音乐表演、肢体动作呼应等,才能改变学生对音乐的刻板印象,提升审美体验。
最后,音乐欣赏教学能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处于人格、三观塑造以及自身成长的重要阶段,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营造一个自由、健康的教学环境,解放学生心灵、抒发学生情感。并且还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鼓勵学生亲身感受,增强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感知力。音乐教学以“视听”为主,与生活与多种艺术有着密切联系,能让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在此过程中,音乐欣赏教学非常重要,通过音乐感知、想象、思索,将音乐信息转化为个人审美体验。在兴趣的导向下,让学生认真聆听、共通情感学会鉴赏与分析音乐作品。
三、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一)立足于音乐本体,增强学生感知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审美能力,其实就是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能够掌握音乐规律。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不可代替性,体味音乐的魅力,从而将其视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构成要素。
1.在坚持提升审美能力的原则上,调整音乐课堂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把控各环节,创设欣赏教学情境。首先,要调整教师行为,音乐欣赏教学以“美”为核心,要求教师做到仪容仪表美、辞藻美、音乐演绎美。例如,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穿特定服装,规范个人言行,让学生深入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水平。
其次,要构建特殊的音乐情景,音乐具有丰富的要素,如节奏、速度、音准等,在动听的音乐刺激下,能够加深与社会经历、人文知识的联系,从而产生音乐想象。相较于绘画等艺术形式,音乐不具备直观性。受其特性影响,聆听与感知音乐过程中会产生疑问:从何种角度聆听音乐?如何分析音乐?这段音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由此,部分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要通过魅力语言,塑造良好的情景氛围。铺垫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解方向。以《二泉映月》为例,教师先讲解作者经历以及音乐情感,聆听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悲伤的情绪,可以加强情感体会。要利用音乐手段,让学生沉浸其中。以《牧歌》为例,上课前先播放马头琴演奏的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乐器魅力与民族风情,为长调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利用媒体技术,从多维度理解音乐。学习影视音乐时,为学生播放经典的电影片段,通过有无音乐对比,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对艺术作品的附加价值。
最后,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难以具体描述音乐内涵,但是能表达音乐带来的个人体验。以想象为中介,能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象化为语言、文字等。学生聆听音乐时,能通过音调、节奏想象音乐画面,让枯燥的音乐变得生动、丰富与立体。
2.尊重学生兴趣,筛选教学内容。
音乐之美不受拘束,精神层面上多样丰富,物质层面上,主要受体裁与形式限制。既有一般美学的优美、浪漫,也有独特属性,能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情感态度。面对多样化的音乐艺术形式,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让学生正确区分音乐之美,如《月光奏鸣曲》展现的是优雅之美;《国王的跳蚤》展现的是喜剧之美等。学生要接受不同的“美”,并且合理筛选。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消极、负面与攻击性极强的音乐,会影响学生的音乐观。所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经典音乐,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进入到广袤、自由的音乐世界中。随着教学进程推进,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更为适配、年轻的音乐。同时还要开展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状态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避免出现学生抗拒回答、茫然无知等问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欣赏角度,不能限制学生思维。
(二)多元化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多类文化形式
艺术不受拘束,音乐更是如此。音乐具有人文性、社会性与艺术性,既能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也能融入初中各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初中课程虽然知识简单、理解方便,但是具备基本文化形态。加强学科融合,能加快音乐教学进程,也能构建完善的人文学科体系,丰富音乐表达形式。欣赏京剧时,能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服饰、妆容,进一步加强与音乐的联系。同时还能渗透各类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各领域发展,符合全面教育观。例如,欣赏民族音乐时,为学生补充民族发展、地理与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理解小调、号子的区别,并且根据地理、民族特征分析民族音乐特色。
在艺术领域,各类艺术形式具有共通性,通过讲解多元艺术形式,能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品鉴。学习《姑苏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感受,绘制画作或者写小短文,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朗诵,美感十足。或者让学生编创舞蹈,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肢体动作与节奏练习,抒发个人情感。
(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首先,要加强音乐课程实践,在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欣赏教学既需要聆听,也需要互动,师生互动或学生之间互动,能调动学生情绪,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随性。以《歌剧》教学为例,教师与学生配合歌唱,加入朗诵或对话,让学生理解咏叹调和宣叙调的不同之处。甚至教师可以以歌唱形式询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你心情如何?”学生以歌唱形式回答,加深体会。
其次,鼓励学生编创。让学生选择编创方式或即兴创作,或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二次创作。以《送别》为例,学生根据此首音乐的固有曲调填写歌词。或者根据音乐创作音乐剧,将学生分成2~3个小组,独立创作,教师客观评价。在此过程中,也能引入节奏教学法,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达个人音乐感受。
最后,还能开展课外音乐欣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成立音乐社团,鼓励学生学习乐器、研究音乐作品,在实践中增强审美体验。可以开设音乐活动,如班级唱歌比赛、音乐作品创作比赛等。让学生自行组织,推动全员参与。
(四)让学生去聆听,在聆听中触及音乐审美要素
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进入到有效倾听的状态,不断采取措施,使得他们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触及音乐审美的要素,这样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实现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对话。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关注点放在一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主题旋律。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所在,是音乐思维的载体所在,尤其对于民族音乐作品而言,其主题往往是依靠歌唱来呈现的,节奏感很强,可以让学生依靠聆听的方式去触及音乐的主题旋律。比如《彝族舞曲》是彝族特征明显的歌曲,色彩个性化,采用四五拍的方式来进行架構,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流动性和舞蹈性。对于这样的作品,教师会采用师生互动弄的方式进行动作模仿,来初步体验,等到学生熟悉对应的四五节拍的时候的,开始进入到声势律动联系中,会将乐曲主题旋律作为关注点。而且教师还会展示对应主题旋律谱,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旋律中去思考,学生会发现每个语句后面两个节拍是一样的。学生还可以在主题旋律鉴赏的过程中,开展即兴编创活动,这样音乐的感知深度和广度是最为理想的,学生的聆听动作与思考动作是关联的,自然可以保证对音乐主题旋律的理解进入到更加高质量的状态。
2.关注乐器音色的聆听。
在音乐聆听的时候,不仅仅要聆听主题旋律,还需要聆听乐器音色,音色在整个音乐中起到调色板的作用。同样以《彝族舞曲》为例,一开始是竹笛,接着是合奏,使用的有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等,他们在音区选择上,在力度控制、速度管理、调式变化上,都有着明显的变化,由此交融在一起,形成一个音乐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不同乐器的音色进行识别,不要将其看作混杂的声音。此时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像是在众人中寻找自己的朋友那样,对于不同乐器的音色、演奏方式、外观进行关联,在类别划分之后,学生乐器相关知识的体系得以构建,乐器乐色的感知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在此版块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在听到对应音色的时候,可以迅速判断对应乐器,这样将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优化体验环节,进入到音乐情感赏析的状态
音乐往往都承载着一定的情感,这是音乐作品可以打动人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音乐鉴赏教学的环节,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体验之后,继而进入到音乐情感价值观的鉴赏中去,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效果。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其中的情感价值观进行分析,再结合这样的想法,对于作品中情感的表现方式、情感的流露进行研判,指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节点,由此保证实际的音乐情感鉴赏能够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交互,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情感鉴赏中,学会热爱自然、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由此保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这样音乐鉴赏的最大效用就会得以发挥。
四、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音乐教学迎来了全新局面。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音乐欣赏教学为载体,能加深学生的音乐感知、提高审美能力。要重视课堂教学,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兴趣并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拥有欣赏、品鉴能力,进一步提高审美水平。音乐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教师强化自身实力、持续研究,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