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023-06-07 19:48方亮
天津教育·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史料高中历史

方亮

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了热点课题。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教师必须在基础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能力,以真正实现高中历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文章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经济与社会生活》两本高中历史教材为参考资料,结合实例论述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希望通过应用丰富史料、渗透人文要素等手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良好发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在学科学习中逐步获得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存在不同的表现方式。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方面,共同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有效学习,也是决定学科立德树人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深入教研,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一、系统把握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目标的重要性不可估量。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可检测性,只有符合课标要求与课本内涵、学生学情,才能有序推进教学,促进学生深刻学习与全面发展。所以在核心素养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教师要系统把握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将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在讲授“秦的统一”时,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解决程度”切入,设置教学目标,比如通过秦朝疆域图感受秦的幅员辽阔;通过《史记·李斯列传》《汉书·主父偃传》了解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多民族的高度评价,理解秦统一的重要意义,客观评价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同时分析秦朝统一的主要条件。目标清楚说明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自然而然地以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觉培养核心素养。

二、全面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综合发展核心素养

要想在教學目标的科学引领下稳步推进教学活动,就需要全面优化教学过程。这也是学生综合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下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聚焦历史解释,应用丰富史料

历史,本质上是人们对过去的一种描述和解释,既包括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有主观认识,人们只有客观、辩证地分析真实史料,才能真正准确地揭示各种历史事件的深层因果关系,不断让自己的判断接近最真实的历史,形成正确的主观态度,杜绝认识历史的盲目性、单一性。因此要利用丰富的真实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在一个历史背景下应用多元史料。分析和评判历史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立场上记录历史,留存的史料会有一些差异。学生阅读不同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经常会形成不同的体验和结论,进而避免片面地认识历史。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释历史时要整合多元史料。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为例,对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有人批评道:“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也有人认为其有极高进步意义,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辩证地看待两税法的利弊,教师在讲解相关历史时需要多元出示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资治通鉴》卷226等史料,让学生立足两税法实行背景,根据不同历史亲历者的评价,多角度地分析两税法对隋唐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客观解释其两面性,学会以理性的态度评价历史。

其次,在运用史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人们对历史事件背后因果关系的深入探索通常隐含在对比分析中。同样,人们辩证看待历史的习惯是在对不同事件的对比分析中形成的,这足以说明对比分析在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比分析学习活动。比如,《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在讲解“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时,在“康乾盛世”史料基础上,补充“西汉的强盛”“隋唐盛世”“宋朝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等史料,让学生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从中总结各朝各代兴盛繁荣的共性与差异,辩证解释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创盛世、持续繁荣的基本条件,达到“以史为镜”思考境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历史解释素养,还能促进其对以往所学历史的巩固。

(二)聚焦唯物史观,激活理性思考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也是学生由表及里认识历史本质的一种体现,更是客观认识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因此,聚焦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激活学生理性思考。

1.深入历史背景的理性思考。

在浅层次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起因、经过到结果认识历史。对此,可以将历史背景资料应用起来,努力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为例,在讲解“华夏认同”之前,教师可以全面介绍“列国纷争”背景,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原各国与戎狄蛮夷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等历史故事呈现给学生,使其充分了解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吸收大量新鲜血液的历史背景,如历史亲历者一般,在“混乱”的局面中保持理性,思考华夏认同的根本原因、主要过程和深远影响,锻炼其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提高其认识历史的能力。

2.融入交流互动的理性思考。

在深层次上,教师要正视课堂互动与交流的重要价值。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通过唯物史观上看待问题等会在交流与互动中体现出来,也经常会在交流与互动中得到深化。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创造课堂交流与互动契机,让学生将理性思考进一步调动起来,深刻感受并运用唯物史观,这也要求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递进性和关联性。

例如,《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针对辽宋夏金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等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分别提出以下问题,并提示学生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进行理性思考,并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解释问题。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使其在他人唯物史观的积极影响下,持续优化自身的理性思考,进而达到发展唯物史观的目的。

问题1: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发展为陶瓷业、冶炼业、印刷业三个方面的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那么,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有哪些深远的影响?蕴含了哪些唯物史观?

问题2:宋朝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是如何大力推动商业的?其商业发展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除政治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促进了辽宋夏金元经济南移?

问题4: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看待辽宋夏金元政治、经济等社会存在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内在逻辑?

(三)聚焦时空观念,打破空间壁垒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其起因、经过与结果由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决定,所以要想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准确理解历史,需要打破空间壁垒。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大力应用地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

1.以地图为载体。

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在地名、疆域的变化中,记载了历史的变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以地图为载体,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观察、分析事物,建立时空观念。以《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为例。在“古代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秦朝道路示意图”“汉朝丝绸之路示意图”“隋唐开凿大运河示意图”“元朝驿路交通网”“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示意图”“近代陆上交通图”等地图,设置“看图知史”环节,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地图中,切实感受古代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的变化,体会古代开凿运河、铺设道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2.以情境为支持。

情境同样具有打破历史学习空间壁垒的作用,相较于地图,情境更加生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真切感受当时社会所发生的事件和问题。这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加深历史理解来说,无疑有巨大优势。教师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丰富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素材,科学设計课堂教学情境,设法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展开学习。

例如,《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历史纪录片、优质影视剧都能充当情境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在历史纪录片和优质影视剧中,搜集“用青铜铸造农具”“在农耕活动中使用铁器”“借助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进行劳作”“用筒车灌溉农田”等古代生产劳作活动相关的内容,将其在多媒体中播放出来,打造生动、真实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讨论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特点,并结合当下生产生活背景,说明古今生产工具与劳作的区别和相似性。

(四)聚焦家国情怀,渗透人文要素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历史中的人文追求,提高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也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教师可以将人文要素灵活渗透在教学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和深化。

1.学习英雄人物。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往今来,华夏大地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并且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经常出现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不同英雄人物的真实故事展开阅读,使其客观分析英雄人物事迹,评价人物精神与影响,而后继承人物精神,强化家国情怀。依旧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虽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采取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和创造的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彻彻底底地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秦始皇是千古难寻的英雄人物。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更多秦始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表性事迹,使其从中了解秦始皇的民族观,深化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而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价值。紧接着组织学生评价秦始皇,让学生说一说借鉴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手段,学习秦始皇的精神,维护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探索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家国情怀就蕴藏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事,使其在理解、认同、保护民族文化的情感变化中,提升家国情怀水平。

例如,《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等教学,教师都可以立足其文化背景,深化民族文化教学,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为例,可以适当增加“文学艺术”的教学比重,比如诗歌、书法、绘画和石窟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内外的丰富史料,不断向学生讲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学艺术,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学艺术的欣赏,使其在魏晋南北朝突出的文学成就中,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明确文学艺术在唐朝达到新的高峰时,自觉思考其根本原因,进而就“如何促进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发表观点。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家国情怀水平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五)聚焦史料实证,搜集整理史料

在史料支持下,学生可以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建立时空观念,深化家国情怀,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获得真实可信的丰富史料,具备搜集和整理史料、去伪寻真的能力。对此,教学需要搜集和归纳史料,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史料。比如,在《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之前,发布“了解村落的产生历史”“了解集镇的出现背景”“了解城市的产生过程”“认识世界各地的民居”等任务,让学生通过上网、翻阅课外书等方式,搜集大量与古代村落、集镇、城市相关的史料,并通过一定手段验证史料的可信度。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之后在课堂与教师、同学一同分析史料,说明其出处与价值,加强自身对史料实证的学习,促进其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高中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教师始终要聚焦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活动。在此期间,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其科学性。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创造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知识本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史料高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