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伯祥
过多的“题海”作业会给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带来不良影响,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压”中,难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于是教育部推行了“双减”政策,主要目的是减轻当前学生的作业负担,让课后作业“减负提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作业的科学设计是关键。实践性作业和传统的书面作业有所不同,实践性作业倡导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分析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做中学,这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基于当前的政策背景,本文从“围绕主体需求设计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作业”“设计调查型的实践作业”“设计动手型的实践作业”以及“鼓励自主选择感受作业”这五点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和改进策略。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原则
在“双减”大力推行的背景下,设计有趣且有效的数学实践性作业是非常重要的。笔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并结合对相关理论的梳理获得了一些启发,认为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实践性作业光有学生身体的参与是不够的,远远达不到对核心素养落实的要求。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教师除了要考虑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考虑是否可以推动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要保证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作业中获得由浅至深的发展,从而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例如:有一个饼干厂准备设计一个包装盒,每一个包装盒要装下六小包饼干,你觉得需要多大的包装纸?你可以为该厂想出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吗?任务一是“设计六小包的饼干包装盒,你可以想到哪几种包装方法?请你分别计算出需要多大的包装纸。”任务二是通过对比选择最节约纸张的方案,并画出设计方案的草图。这项数学作业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操作,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设计建构新的认知,此任务比较贴近生活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的身体、手眼和大脑等多感官,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必须践行“发展性”的原则。
(二)目标性原则
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教师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安排作业,而是要考虑数学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实现相关目标的课后作业,保证作业的目标和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致,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才是有意义的。 例如“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表面都有长方形,请你在自己的家里找一个包含长方形的物体,可以是茶几,可以是电视,也可以是背景墙……动手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算出这个物体的周长。如果你有更多的兴趣,可以多选择几个物体哦。”这项实践性作业就体现了关于长方形的教学目标,通过作业培养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与此同时作业还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将数学融于生活,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加深他们的数学情感。因此,本文认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必须践行“目标性”的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主要是针对练习题的内容而言,教师必须设计准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题目,不能违背他们思维发展的规律,作业的难度也要基于数学教材,不能超纲,确保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例如请你借助纸带、米尺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表面积是一平方米,在测量的同时进行计算,并把它们记录在本上。这项作业是引导学生挖掘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使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逐步建立量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因此,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必须践行“科学性”的原则。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的实践作业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中的习题,必须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关注最新的教育政策,把握当前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融入一些创新元素充实数学作业的内容,进一步凸显作业的创新特点。例如,同学们,眼看秋游时间就要到了,如果你是负责人,你能合理安排三到五年级共12个班的乘坐车辆和所花的费用吗?(车辆租赁价格约1000 元/天,每一辆车的座位约50个,12个班级的人数情况:三(1)班35人,三(2)班35人,三(3)班35人,三(4)班35人,四(1)班33人,四(2)班34人,四(3)班34人,四(4)班:34人,五(1)班30人,五(2)班28人,五(3)班30人,五(4)班28人)在这项作业中,教师渗透了一些项目化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自主设计车辆、费用,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必须践行“创新性”的原则。
(五)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是指教师除了单向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作业的权利,在作业设计环节凸显他们的“主体”性。由于学生在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选择作业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当难度的作业内容。因此,在设计实践性数学作业时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差异,遵循“选择性”的原则。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計和改进策略
(一)围绕主体需求设计作业,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教师必须围绕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主体需求安排作业的内容,确保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作业活动中,对数学问题主动地建构和解决,从而促进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本班学生所具备的经验和素养,把握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特点,围绕主体兴趣设计课后作业,保证课后作业既可以让他们感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巩固所学、提升相应的数学能力,这也是对“发展性”原则的践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
比如,在学完《认识人民币》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实践性作业。
超市是小学生平时都会到的地方,在超市也有许多和人民币有关的问题,有付钱、找钱等,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在超市买东西时体会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有利于使他们体会到人民币的换算,从而达到巩固所学、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作业,达成学以致用目标
实践性作业其实是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脱离教材、走进生活实践,到生活中感知、体会数学的应用,这样的作业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遵循“目标性”的原则设计数学作业,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安排实践性的作业,给他们提供更多参与、体验、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其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当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
比如,在学完《小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如表2所示的实践性作业。
这样的作业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使学生结合具体的超市情境认识小数的意义,掌握以元和以千克为单位小数的设计含义,从而使他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三)设计调查型的实践作业,提高科学调查能力
调查型的作业是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中进行简单的调查,并站在数学的角度分析自己调查的数据,最后根据数据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类作业可以保证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兴趣,而且可以起到活化学生思维的作用。一般来说,调查型作业的设计可以在学生学完统计和概率这部分内容之后进行,使他们根据一些问题设计简单的统计表,初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调查能力。
比如,在学完《复式统计表》一课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如表3所示的实践性作业。
上述这样调查类的作业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也和生活相关,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其调查能力、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设计动手型的实践作业,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动手型的实践性作业是在学生学习一些抽象知识的时候,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由探索,主要目的是让他们的手、眼、腦等并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其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动手型的作业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的积极性,而且对锻炼学生手眼协调力、创新力有着较大的作用。
比如,在学完《年月日》一课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如表4所示的实践性作业。
布置上述这样的动手型作业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知道年历的构成,掌握制作年历的方法,同时还能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推算,在做作业过程中巩固年月日相关知识。此外,每个学生制作的年历都不同,在动手操作中可以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融入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元素。
(五)鼓励自主选择感受作业,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无论是授课还是设计作业都应该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做作业,激活他们的自主性。而且在上文也提到了在设计作业时需要遵循“选择性”的原则,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可以把设计作业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作业、完成作业,进一步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学完《负数的认识》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自由设计实践性的作业,在此过程中锻炼他们的主体能力。如某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了如表5所示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选择、自由成长的空间,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感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提高数学作业的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后作业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发展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先进理念,给学生设计实践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从“题海”中释放出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解决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思维和数学能力,从而使核心素养的种子就此萌发,让学生在做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数学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