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杰
物理学科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角度总结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及内在特质,也充分地挖掘了自然科学当中的哲理思想,通过强化科学文化与哲学文化的内部关联,能够让学生从唯物辩证法、美学、科学道德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这对学生能力提高有着积极的帮助,也能够削弱照本宣科式讲解所带来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成长和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数为先,教学模式单一
高中阶段高考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升学,教师通常会将分数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围绕应试展开物理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因为教师关注点过于明确,内容就会显得单一薄弱,学生虽然能够在学习当中提升个人的应试技巧,掌握规律性的解题手法,但是实际上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透彻。同时,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较多,内容复杂且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长期记忆,前学后忘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重复的量化训练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教学效率下降。
地位被动,学生理解薄弱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难度提升,知识容量扩增,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大量的记忆,而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地位较为被动,受制于教师的覆盖式教学,学生很难有进行自主思考的机会。教师也很少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角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多元理解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吸收知识的进程极为被动,依赖教师的讲解,缺少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对知识的刻板记忆会让学生难以灵活变通,一旦知识应用场景发生变化,学生就显得手足无措,不能加以调整。
教学局限,内容解读枯燥
物理这门学科来自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客观事物规律的总结。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资源来联系物理知识,以生活化视角去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当中,教师忽略了物理的多元性学科价值,比如实践应用、生活化解析、哲学内涵等,教师摒弃了这些元素,致使物理教学的角度和方向过于单一,使得教学极其枯燥,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通过带有特征的元素记忆相关知识点,能力提升缓慢,这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学科渗透哲学思想的原则
利用哲学思想,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这门学科当中的知识点大部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揭示了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教师要善于发掘其中的哲学思想,通过哲学辩证角度来转化物理知识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到物理知识的多元变化。这不仅能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还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所做的教学拓展来用哲学思维理解物理知识,能够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解读物理学科中的“物理”二字为例子,物理又称为实验科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实验和理论是物理的两大支柱,二者互为补充。实验是理论的佐证,理论则是实验的总结。物理学上很多存疑观点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得出结果,而后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这就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再比如在学习电磁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物理学史,学生会发现人们曾经将电和磁孤立起来,直到物理学家奥斯特接受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才坚定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而后通过实验验证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进而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在这个事件当中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同时带入了另一个唯物辩证法思想“物质是普遍联系的”。通过联系哲学思想,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以不同的视角去内化物理知识能够显得更为宏观,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哲学思想记忆物理知识的过程能够更加便捷高效,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趣味,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其个人能力。
运用哲学之美,强化学生记忆
万物皆有其美,在物理学中同样如此。物理学科体现了一种“规律之美、科学之美、严谨之美”,物理学科的美是多样性的。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运用学生的趋美之心,通过哲学思维构建新的学习路径,这能够强化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运用物理中的哲学之美联系知识点,建立起新型的知识结构,通过串联哲学和物理元素,来让知识本来的面貌发生改变,给予学生全新的记忆方式和手段,这样能够拓展教学路径,丰富学生认识。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守恒美”,在自然界中是人们很乐于接受的一种美学形式,体现在建筑、衣物等领域。在物理学当中,也有着关于对称守恒美的表达,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处处显示出了这种对称的美,比如引力和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比如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际上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对称性已经成为了现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办法,通过这种“对称守恒美”让学生能够以哲学美来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的刻板印象发生改变,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内化知识的速率,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
发掘科学研究的方法,塑造学科精神
在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学家坚持探索,而这一切源自于人求知的本能。好奇心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最为重要的学科精神。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塑造学生的学科精神,在拥有坚定的学科精神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对未知知识迸发出无穷的探索欲望,这对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感,有着积极的推进意义。
想要激发学生的学科精神,教师就应当通过拓展内容来达到目的,比如在学习“引力”的过程中,牛顿通过观察树上的苹果落地,就去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教师这个时候可以提问学生“这一故事体现了什么样的学科精神”,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会发现,牛顿之所以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且總结出牛顿运动定理,是因为他在生活当中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同时对自然现象的成因,抱有高度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因为牛顿怀有一颗求知的心,也正是这种好奇心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让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进步。通过这种延伸故事的讲解,让学生的学科精神得到塑造,这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想要融合哲学思想,需要教师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寻找合适的角度将哲学思想联系到物理知识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哲学角度对物理学科有新的认识,产生新的理解,建立学科精神,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
专家点评
物理学科是揭示万事万物规律的学科,其中不仅蕴含着客观真理,也同样拥有丰富的哲理思想。作为一名理科教师,作者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物理学科的哲学内涵,强化科学文化与哲学文化的内部关联,实属难得,同时更能寻找适宜角度,运用哲学之美强化学生的学科学习与思想教育,让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这份创新精神是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