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文人,作为君子的集中代表,更是对玉有所钟爱。唐代时,“文房”逐渐成为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的代称。到了宋代,文房器物已从实用性转向精神审美的文玩。明清时期,玉器作为君子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与文房用品的结合,已成必然之势。本期,小编姐姐就带领同学们去研究研究文房里的那些“玉”。
玉笔
玉笔是以玉制作的毛笔笔管,又称之为玉管。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笔经》中曾批评制笔的奢华:“近人有以绿沈漆竹管及镂管见遗,斯亦可玩,何必金玉。”明清时,玉质笔管的装饰工艺十分讲究。这件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玉管毛笔,玉管为和田白玉籽料旋制而成。中空,一端内插毛笔头,另一端为银制笔帽,帽顶一梅花。玉笔白玉银帽,清丽淡雅,笔杆玉质洁白温润,手感光滑细腻,实属佳品。
玉砚
玉质砚台多为玩赏之用,少用于研磨。玉砚始于汉代,《西京杂记》中载:“汉制天子玉几……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明代鲁王朱檀墓出土的青玉砚,由玉砚和木质贴金须弥座两部分组成。玉砚上有椭圆形砚池,青玉玉质微青,上有白色点絮状杂质,砚面磨制平滑光泽。金色的须弥座上托青玉,既突显高贵,又不失雅致。
玉笔架
笔架又称笔搁、笔格、笔枕,是书写、作画间隙搁置湿笔的专用文具。从明代屠隆的《文具雅编》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玉笔格有山形者,有卧仙者。有旧玉子母猫,长六七寸,白玉作母,横卧为坐,身负六子,起伏为格,有纯黄纯黑者,有黑白杂者,有黄黑为玳瑁者,因玉沾取为形体,扳附眠抱,诸态绝佳,真奇物也。”足以表明从明代开始,玉笔架的形制多样,题材广泛,玉料多彩。
玉笔洗
笔洗是存水以洗笔之残留余墨的器具。其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玉笔洗最早见于宋代,于明清时已十分常见。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白玉花形笔洗,玉质洁白细腻,温润纯净,形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它由一块和田白玉籽料掏膛镟挖,釆用圆雕与镂雕相结合的手法琢磨而成。五瓣相连,中心浮雕花蕊,杯柄和杯托镂雕成曼妙相连的玉枝叶,将花杯衬托得更加典雅优美。这件白玉花形笔洗,杯壁琢磨精細,薄处可透光,捧在手里极其轻盈,观之如一朵出水白莲,玲珑剔透,光润无瑕。
玉笔掭
笔掭又称笔觇,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笔之间发生墨色浓淡不均的现象。“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当时的笔觇是种小浅碟,片叶造型,材质有陶瓷、水晶、琉璃与玉石等。到了清代,还出现了更具有应用功能的砚石用作笔掭。
玉臂搁
臂搁又称秘阁、臂格。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宋代林洪在其所著的《文房图赞》中就有了臂搁的记载。玉质的臂搁在文房用品中属于常置案头的玩物,文人们日夕摩挲,愈磨愈润。常见的臂搁主要有竹节形、书卷形等。
玉印与玉印盒
印者,自古是商之凭信,官之权威,文房之清供。玉印巧妙地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融于一体,古朴而又不失雅趣,受到文人雅客的青睐。
宋曾巩诗:“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印盒是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属于文房用具中器型较小者。器型以方形、圆形居多。清代,由于玉料充足,清代的玉印盒多选用上等白玉,制作规范、严谨,但纹饰繁琐,多饰以蟠螭、云鹤、梅花、山水、人物等,采用浅浮雕或阴刻技法。
明清文房玉器承载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它们以丰富的功能、独特的造型、特殊的材质和精良考究的制作技艺,汇聚了匠人的技巧智慧和文人的审美情趣,走进了古人的书房,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高雅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