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沂蒙: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2023-06-07 00:52邱从强
党建 2023年5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

邱从强

蒙山苍苍,沂水汤汤。沂蒙地区以蒙山和沂水为地域标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有“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之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420万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浴血奋战,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矗立起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形成了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基本逻辑: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解放,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汇聚成了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伟力。

革命理想高于天

理想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在沂蒙精神的生成机理中,革命理想始终是灵魂与支柱,而支撑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奋勇向前的,始终是他们心中那熊熊燃烧的理想火炬。

王尽美出生在沂蒙地区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参加完党的一大后,他将自己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寓意要为人类解放事业“尽善尽美”。建党初期,王尽美便在沂蒙传播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的火种。由于长期忘我的工作和常年处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1925年8月,王尽美病逝,生命的刻度永远定格在了27岁,是党的一大代表中牺牲最早、生命最短的一位。弥留之际,王尽美心里想得最多的仍是党的事业,他在遗言中这样说道:“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俩出身于蒙阴县一个堂号为“燕翼堂”的大地主家庭。“燕翼堂”鼎盛时期有土地5800亩,并在上海、济南等地设有商号,可谓富甲一方。刘晓浦、刘一梦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甚至锦衣玉食的“少爷”生活,然而心怀理想的他们却毅然选择了充满艰辛的革命之路。二人被捕后,家人曾变卖家产,携巨款前往济南进行营救,但刘晓浦听说后却断然拒绝:“不要再花钱了。我和他们是死对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如果自首才能出去,那是永远也办不到的。”1931年4月5日,刘晓浦、刘一梦等22名山东共产党组织的重要干部,在济南被国民党反动军阀残酷杀害,史称“四五”烈士。

沂蒙人民之所以义无反顾听党话、无私奉献跟党走,同样也源于坚定的信念。莒南县农民刘永良1940年送长子参加八路军,1942年让次子参加抗日武装,1946年又将小儿子送到前线。战争是残酷的,三个儿子先后阵亡,“一门三英烈”的刘永良用大义壮举诠释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炽热之爱,正如他自己所言:“只要党需要,我还有孙子,再让他报效国家。”蒙阴县妇女李凤兰在未婚夫上前线不能参加婚礼的情况下,按照当地风俗,由未婚夫的嫂子抱着一只大公鸡陪着拜了堂。婚后的她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直到12年后才收到一封信,那是丈夫的烈士证书。从来都没见过丈夫的李凤兰并没有改嫁,而是一个人继续撑起了这个家,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永远的新娘”。

军民情深是胜利之本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一五师司令部等领导机关长期驻扎于此。正是依托这个中心,山东建成了全国唯一基本以一省为范围的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又成为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山东也由此成为我党我军北上南下的战略枢纽和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沂蒙革命斗争之所以波澜壮阔、感人至深,关键在于党群军民的鱼水深情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升华到“生与死”的忘我境界,绽放出至真至诚的人性光辉。

渊子崖保卫战杀出沂蒙军民铮铮铁骨

1941年12月,日伪军1000余人“扫荡”莒南县渊子崖村。面对残忍的侵略者,该村300多名群众在村长林凡义的带领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用土枪、土炮、铁锨、铡刀、菜刀、长矛、木棍甚至石头等原始简陋的武器,与全副武装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八路军和区武装闻讯后快速赶来,经过激烈战斗,将日伪军击退。在这场自卫战中,沂蒙军民歼敌100余人,147名村民壮烈牺牲,另有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等40多名干部与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颂扬渊子崖人民的英雄业绩,毛泽东亲自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高度评价这次战斗是“村自卫战的典范”。

朱村大年初一头碗饺子祭英烈

1944年1月24日,适值农历除夕,临沭县朱村百姓正忙着操办年事,准备欢度春节。恰恰就在此时,日伪军突然来到该村进行疯狂“扫荡”。万分危急时刻,八路军一一五师老四团八连火速赶来,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24名战士壮烈牺牲,用生命换来了整村的安宁。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全体村民就自发地捞起家中第一碗水饺,祭奠保护他们的英烈們。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历史的车轮走过了79年的时光,朱村的这个红色年俗依然在延续、在传承……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军民用同心同向、生死相依的革命激情,浇灌了这片红色热土,筑起了战无不胜的钢铁长城。

温柔而坚毅的力量

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妇女送夫支前、送子参军,筹军粮、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独有贡献。

“沂蒙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41年秋冬时节,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机智地救下一名身负重伤且被日军紧紧追杀的八路军小战士。正当小战士因流血过多和极度缺水而奄奄一息时,明德英冲破根深蒂固的封建世俗偏见,慨然解开衣襟,把自己的乳汁一点点滴进小战士的嘴里,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圣洁之歌。有感于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作家刘知侠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来被改编成京剧《红嫂》、舞剧《沂蒙颂》等经典作品,明德英的故事也由此传遍大江南北。据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15.5万沂蒙妇女共救护八路军伤员5.9万名,并做出军鞋315万双、军装122万件,“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共和国的大厦”。

“沂蒙母亲”王换于悉心抚养革命后代

1939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进驻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该村妇女王换于看到很多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后代无人照顾,个个面黄肌瘦,很是心疼,便找到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主动要求照料这些孩子,还创办起战时托儿所。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王换于全家倾尽所有“浇灌”着这些稚嫩的“花朵”——不仅把仅有的粮食留给他们,两个儿媳还把奶水省下匀给托儿所年幼的孩子。看着自家孙子饿得哇哇直哭,王换于强忍心痛安慰儿媳道:“让烈士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再生,如果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根了啊!”就这样,在王换于一家的精心呵护下,托儿所的孩子们都健康长大,而她自己的4个孙辈却因营养不良而先后夭折。

沂蒙之魂,大爱无疆。沂蒙妇女苌弘碧血、勠力支前的感人故事,已凝结成浓郁的红色标识和文化符号,在齐鲁大地熠熠生辉。

红色沂蒙正青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沂蒙精神展,并深刻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近年来,山东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发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沂蒙大地处处生机盎然春意浓。

由于底子薄、自然条件差,沂蒙老区长期受贫困所扰。为此,山东省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色引擎,多措并举助力沂蒙“摘穷帽”“拔穷根”,到2018年,沂蒙地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11月26日,鲁南(日兰)高铁日照—临沂—曲阜段开通运营,彻底改变了该地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的历史。作为沂蒙老区脱贫的一个生动缩影,临沭县朱村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以及柳编等特色产业,村民守在家门口就可以致富。谈起这些年的变化,该村“老支前”王克昌有说不完的话:“总书记来到我家,紧紧拉着我的手,问我们生活情况。这些年,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啦!”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接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于爱梅便是其中一位。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她虽已年过七旬,却依然活跃在沂蒙精神宣讲一线,举办过3000多场义务宣讲;发起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带领300多名会员走上弘扬沂蒙精神之路。于愛梅说:“我们要让前辈留下的沂蒙精神代代传承。”如今,她的女儿已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继续谱写着沂蒙精神的新时代之歌。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沂蒙精神铸就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传承创新于新时代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之中,是砥砺我们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实践,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碧薇)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
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沂蒙壮歌》
精神灿烂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