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华顶,王 磊
(1.淮北市博物馆,安徽 淮北 235000;2.中国水利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2115)
大运河安徽段位于皖北地区。淮北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出台,大运河文化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皖北地区也迎来了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契机。
安徽承东启西,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已融入“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的叠加有效衔接了 “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对全方位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横+纵”新格局意义重大[1],极大地推动了皖北地区文旅融合进一步发展。随着2019年《大运河安徽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公布,皖北地区全面融入了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淮北市濉溪县、烈山区、相山区,宿州市埇桥区、萧县、灵璧县列入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淮北市、宿州市整体为拓展区;安徽全省为辐射区,重点辐射皖北,皖北地区也因此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站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高度,充分利用淮北、宿州两地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推动两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南黄山、北运河”的安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新格局,对提升安徽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美好安徽具有重大意义。
大运河文化带皖北区域即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的淮北、宿州两地,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新石器时期文化、汉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酒文化别具特色。
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存以宿州小山口、古台寺遗址、金寨遗址、玉石山遗址、淮北渠沟遗址、石山孜遗址为代表,其中:渠沟遗址年代距今约8 600~8 800年,是迄今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物遗存有宿州陈胜吴广起义遗址、蕲县古城遗址、霸王城遗址、灵璧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闵子骞祠、淮北相城城址、临涣古城遗址、古城汉墓、汉阙遗址及水牛墓、颛孙子张墓、共姬墓等。隋唐及宋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宿州成为隋唐大运河上的一座州府之地,大运河流经的柳孜、临涣等地均成为大运河边的重要城镇。1999年和2012年,文物部门对柳孜运河遗址进行的两次考古均取得了重要发现,震惊世人[3]。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存有柳孜运河遗址、运河故道泗县段、烈山窑址、白土寨窑址、欧盘遗址、花石纲遗址等。明清时期,宿州仍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文物遗存有宿州州衙古建筑群(包括古城墙、扶疏堂、惠义堂等)、宿州基督教福音堂、林探花府、泗县文庙大成殿、天门寺、圣泉寺等,淮北地区有濉溪老街古建筑群、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显通寺等。在近现代,淮北、宿州红色遗存丰富,有淮海战役总前委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小朱庄战斗烈士陵园、宿州市彭雪枫纪念馆等重要红色遗存。
淮北市“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皖北矿区也是我国华东重要煤炭基地,煤、电、酒、纺织等工业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见证了皖北城市发展的历程,其中淮北市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还入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皖北区域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宿州市有泗州戏、坠子戏、马戏(埇桥马戏)、淮北梆子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有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萧县伏羊宴习俗、灵璧皮影戏、灵璧钟馗画、砀山唢呐等省级非遗项目30项,另有其他市级非遗项目91项。淮北市有淮北花鼓戏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有淮北大鼓、口子窖酒酿造技艺、淮北泥塑、殷派面塑等省级非遗项目18项,其他市级非遗项目66项。继承和发扬皖北传统文化,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用起来,对延续皖北文化生态基因和城市文脉具有重要作用。
皖北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孕育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和历史典故,从古至今宿州有闵子骞、陈胜、葛婴、虞姬、白居易、朱温、明太祖、马皇后、胡大海、邓愈、刘墉、齐白石等名人。淮北有相土、宋共姬、蹇叔、颛孙子张、薛广德、桓谭、嵇康、刘伶、桓伊、戴逵、傅友德、任文石、刘开渠等名人。历史名人是一座城市的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皖北名人研究,挖掘名人故事,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虽然大运河文化带皖北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文旅融合发展潜力大,但总体来看,区位优势不够明显,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旅游经济规模不大,如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城市淮北市2021年旅游综合收入80.05亿元,其中,国庆中秋假期旅游收入6.3亿[4],而地缘相近且并非旅游城市的临沂市当年旅游总收入达475.6亿,国庆中秋假期旅游收入45亿[5],相比之下差距甚大。皖北文旅融合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拳头品牌和较有影响力的景区,“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在皖北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3点。
首先,对文化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够。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比较江苏、浙江、河南等省份,皖北地区在抢抓文旅发展机遇、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方面进度较缓,例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项目、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2022年底还未开工建设,游客管理服务中心、考古模拟体验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还有待落实,地方政府对文旅产业扶持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还未能落地。其次,组织领导机制尚待完善,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文旅项目实施方面,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地方文旅局、乡镇政府、村委会、投资商等往往各自为政,各自开发,导致一个大景区被分割成若干小景区。最为典型的是在世界文化遗产柳孜运河遗址所在地,有文旅部门主导正在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有民营企业投资的柳江口旅游景区(AAA级),有百善镇主导投资建设的隋堤景区(AAA级),还有百善镇道口村集体企业淮北柳丰运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的柳江口花海荷塘月色趣园,这样各管一方,难以形成一个大景区,容易给游客带来不好的旅游体验。再次,文旅项目实施方面往往外行人干起内行事,对行业准入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把控不严,有些文旅项目的谋划往往没有文旅相关部门参与,导致景区、景点规划不科学。
皖北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但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却不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研究不深,宣传推介不够,群众对文化底蕴的认知度低,文化自信力不强。淮北、宿州两城都是古城,淮北市相山区主城区为古代相城城址已被考古证实,相城为两千年古城,也是汉代淮河以北、徐州以南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6],但考古投入不足、文物研究不深、文化传承不够,城区甚至无宣传推介标识。宿州是因隋唐大运河而兴起的一座城市,也是现今大运河安徽段在唐宋时期运河之上的唯一一个州城,埇桥城区有埇桥遗址、凤凰堤遗址、宋代码头遗址等,但因缺乏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宣传,市民对此了解较少。淮北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可以说,没有60年前的煤炭大开发、大建设,也就没有如今的淮北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淮北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个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由此可见,皖北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文化底蕴认知度低、文化自信力不足的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缺乏热情和底气的。
皖北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都存在投入资金少、文旅融合不深,打造的文旅品牌重点不突出、景区规划定位不精准,运营思路不明确、创意策划不足等问题。根据统计,2019—2022年,淮北市文旅重点项目每年的总投资不足20亿,且项目分散,景点和公园每年建设了不少,但特色和创意不足,缺乏龙头旅游企业的参与,缺少大手笔的运作,没有震撼人心的项目,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和龙头景区;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没跟上,接待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大型旅游团队和自驾游等需求。比如被誉为“皖北川藏线”的旅游线路,每到假期自驾游堵车严重,游客体验感差;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套不齐全的问题,导致游客在境内停留时间较短,有效消费少,景区影响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不明显,比如游客要游览皖北的世界文化遗产柳孜运河遗址和历史文化名镇临涣古镇,由于当地没有星级宾馆和民宿,需要当天再返回淮北市或濉溪县住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皖北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皖北文旅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因此,应加强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力度,将文旅重点项目纳入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库,实现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皖北文旅项目全面融合,激活各个景点的内生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皖北“千年运河”文旅品牌。
皖北文化旅游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为皖北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抢抓发展机遇,统筹规划,对实现皖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安徽省已出台了《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安徽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规划提出强化文化遗产依法保护,加大文物监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状况,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增强遗产传承弘扬能力,到2025年底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全面保护,2035年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2050年全面建成璀璨的大运河文化带。
进一步梳理大运河原有文物资源和新发现的运河遗址遗迹等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省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的作用,还应加强部门间联动协作,积极促进各项保护措施落地执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大运河考古项目和大运河核心区及沿线重要文物保护工程和非遗保护工程,改造提升历史街区,建设柳孜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构建专题博物馆体系;建设大运河遗产线路,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线路、运河沿线古遗址古墓葬探秘游线路、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运河工业旅游线路,实施运河文旅品牌培育工程,打造安徽特色大运河品牌和各具特色的运河文旅精品线路,塑造“千年运河-汴河遗珍·传奇皖北”品牌;分段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休闲空间带,以旅游标准建设运河沿线,创设沿线生态廊道[7];按照运河为线、城镇为珠、串珠成链,以链带面,全面构建皖北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充分利用沿线文化资源,对运河沿线地区统筹布局,构建皖北大运河沿线多维展示格局;统筹布局沿线文化景观、服务区等设施,建设高品位、高颜值和高水平的旅游长廊。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皖北大运河城市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应转变观念,立足于大运作、大发展,加大配套资金和引导性资金的投入,扶持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比如,成立“大运河遗址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大运河文化公园的管理和建设。再次,严格把控文旅行业准入机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充分利用文旅部门、科研机构和旅游院校专家资源,成立文旅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首先,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大运河文化、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孝贤文化、工业文化、历史名人的研究,深度挖掘旅游素材,揭示先进文化内涵,探索文化资源与旅游景区、景点的最佳融合方式,策划一批富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旅品牌。注重地域特色,尊重与传承历史,如果因为无中生有的文旅项目模糊了地域文化的特质,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8]。其次,加大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媒体形成进行宣传推介,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着力宣传大运河千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使大运河焕发新的“时代精神”,提升市民对城市文化底蕴的认知度和文化自信力,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首先,大力建设柳孜遗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宿州市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做好“世界文化遗产”这篇大文章。柳孜运河遗址在整个大运河遗产体系中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除河道遗存外,还包括位于通济渠段的虹桥遗迹;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是通济渠安徽段唯一活态遗址。两处皆为稀缺文化资源,狠抓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投入资金重点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创建5A级龙头旅游景区,有助于把大运河皖北段打造成运河旅游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形成“南黄山、北运河”的安徽旅游新格局。其次,重点打造“淮海战役”红色旅游线路,给游客提供线性遗产体验。2021年,“峥嵘岁月——安徽淮海战役红色烽火之旅”入选长三角“2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淮海战役·伟大胜利”旅游精品线路入选文旅部联合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改委联合推出的“国家建党百年百条红色旅游线路”[9],标志着皖北已初步形成融入全国、共塑长三角红色旅游品牌的新局面。做好与长三角乃至全国红色旅游线路的衔接工作,全力打造“淮海战役”精品旅游线路已势在必行。再次,高标准优化提升潜力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因资金、体制、管理等种种原因,目前皖北地区的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景区开发程度还比较低,文旅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大力破除一些障碍。例如淮北的南湖景区、龙脊山风景区,宿州的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等皆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需要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深挖景区文化内涵,加大基础投资,提高管理水平,打造游客满意的高标准旅游景区。
文旅深度融合是促进文化传承、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吸引、促进文化和旅游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0]。大运河作为一种线型水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1],横跨南北的大运河文化推动了我国东西部各民族水文化的广泛交流。今天,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大运河文化为特色的皖北地区文旅深度融合也迎来了重要发展契机。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文旅融合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需充分利用皖北丰厚的文化资源,推动皖北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建立健全文旅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推动皖北文旅全方位、多角度、全产业融合,从而开创新时代皖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