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庄
(甘肃省高台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张掖 734000)
林业种植承担着生态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大力发展林业工程,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有效提升林业产业的质量,确保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就需要从林业种植环节入手,树立先进的林业种植理念,掌握科学的林业种植技术。然而,就现阶段我国林业种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与扶持下,我国林业种植效率与质量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1]。但相较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林业种植由于起步较晚,对于林业种植技术的实践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林业资源的应有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制约了林业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2]。在这样的背景下,亟待加强对于林业种植技术的研究,明确林业种植技术应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有效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优化发展。
1.1.1 幼苗(种子)消毒。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植被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我国人工林面积非常大,同时也是病虫害高发的国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对苗木或种子进行消毒,即将幼苗(种子)放入消毒液里面浸泡,在消毒的帮助下,可以显著增加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从根本上保护苗木。
1.1.2 催芽。为了达到预期催芽目的,需要根据种子的种类、状态等合理选择营养液及相关比例,并严格控制浸泡时间。同时,科学催芽还能够使须种子更好地适应播种时机,切实提升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3]。
1.1.3 浸种。目的同样在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缩短发芽周期。一般而言,在人工林相对潮湿、丰富、多雨且温度适中的情况下,并且在没有显著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浸种法。而如果播种季节在雨季,且无法完全把握降水情况,则建议首选干种子,这更有利于种子成活,也可保证更高的发芽率。同样,在农作物较为干燥的情况下,降雨量较少时,无法准确测定土壤水分,温差较大时,不建议进行浸种预处理。由此可见,浸种处理取决于环境等因素,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选择。
1.1.4 栽种预处理。在播种时,首先要考虑树种的习性和自身特点,主要根据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判断是否符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耐寒、喜阴等植物习性等。种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植被也是选择树种的基本原则[4]。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林的效率和质量,降低育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促进森林系统拥有完整的保护体系,能够抵御病虫害和环境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对森林系统的危害。
此外,选择好种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选择无遗传病、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种子进行生长,保证苗木健康。树种的选择应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同时尽可能丰富苗木的种类,避免过于单一的问题,建议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好、抗逆性以及适应能力强的树种。
1.2.1 生物防治。指利用生物措施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可能引入果树害虫的天敌或鸟类,可能被鸟类或天敌捕食,从而杀死害虫。生物防治措施利用自然规律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污染,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5]。
1.2.2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措施相比,化学防治具有作用简单、防治病虫害迅速的作用,但如果使用过量,会对林木和土壤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保证林木生长和土壤条件,在使用化学害虫防治剂时,应严格控制施用量。每天做好对树木生长情况的调研,结合病虫害预警,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病虫害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避免大面积传播病虫害,再增加化学药剂的使用。
此外,为有效保证造林过程中化学制剂的科学合理使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6]:一是在选择种植树种时,应根据当地土壤结构特点和历年有无森林病虫害情况,合理选择树种。二是优化植树工艺,在尽可能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同时,提高树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三是提高林业周转系统的效率,通过封山造林等措施,保证树木正常生长,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四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化学药剂的施用量,提高防治人员对病虫害侵染风险的认识,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程序,结合当地病虫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工林病虫害防治效果。
由于林业领域科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林分技术开发机会的扩大,林业工程师可以使用摄像机、生物技术和高质量的设备,改变了过去传统林业种植方法下林分效率低下的情况。林业活动具有很大的公共价值,而全国只有一小部分林区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因此在森林的培育和保护上,需要国家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相关林业体系[7]。政府改变了以前对使用过时的林业技术机制的限制,在行政指令的基础上扩大了这些机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把时间花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忽视了林业建设和林业技术的推广。没有向公众提供林业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林业部门缺乏有效的技术传播机制和制度保障,导致技术应用矛盾重重。
在林业种植过程中,树种的同质化将降低造林质量,并可能导致虫害侵扰,从而威胁到造林的实际效益。因此,有关部门应结合人工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科学的角度,使林业结构更加合理化。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一些较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由于内陆物种众多,植被覆盖丰富,使得这些生态自然保护区对改善环境非常有用。在大部分城市,对于绿地的建设,优先选择生命力和抗病能力更高的品种,草坪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同时,现在城市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检疫更加统一,降低了城市内的园林绿化质量,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价值。因此,在城市公共区域选择树种时,需要丰富植被覆盖的多样性,这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绿化效果。
在造林的过程中,树种的选择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区域气候和条件,但在部分人工林的实际选择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而是随意选择树种。一些适应性强的树木可以在条件较差的地区生存,这使得大多数种植人员认为树木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种植,而不注意树木的种植限制[8]。事实上,林木对于土壤耕作至关重要,如果土壤稀薄、肥力不足,就会降低林木成活率,降低林业种植效率与效益。
此外,中国南方气候相对温和,雨量充沛,适合树木生长。种植树木时,应清除森林种植区内的草和灌木,以避免灌木和灌木吸收树木的土壤养分。然而,相关人员在清理种植区域的灌木和杂草时,没有彻底清理干净,这也导致树木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损失。然而,由于地形和气候的特殊条件,复垦方法有限,降低了树木的生长和存活率,并产生病虫害。
包括林业种植技术推广人员等在内的相关林业工作人员,均应该深刻意识到林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传统的资源分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林业种植技术传播的需要,为此,需要精简适当的外联机制的开发。借鉴其他部门和林业部门在技术传播领域的最佳实践和经验,并改进现有技术,为林业种植技术传播提供合适的人员和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传播技术的动力。
此外,在引进技术时,必须赋予人一定的权力,避免政府高层的错误引导,这会对技术的推广造成很多障碍,并带来引进技术的问题。同时,林业部门要积极借鉴行业相关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推广质量,并具备系统优势承担技术引进责任,加大向人员推广技术的工作力度。
林区是生态绿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进行城市结构区划时,必须根据生态栽培的实际要求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分析园林绿化的功能和利用类型。以城市中的阵亡英雄陵墓为例,为了反映阵亡英雄陵墓的纪念性和严肃性,营造庄重的自然环境,森林品种的选择必须用木头、木头或柏树做成,象征着阵亡英雄的千年历史。此外,要在城市主要道路周围植树,必须选择相对可行和环境可持续的树种来安置,主要道路周围的树木必须在美化、交通规划和吸收汽车废气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功能,在选择城市主要植树造林时,可以选择树木形态较为均匀、树枝较茂密、林地分布合理的树种。虽然有些公园可以结合公园的特色进行植树造林,但可以突出一些艺术树种,以及一些草坪和灌木,满足大众对林木种植的需求。
科学地分配林地可以提高森林生产力,因此农民在选择和规划林地时,在选择污水灌溉系统效率较高的地区时,必须考虑实际情况,以保证土壤pH值为4~8,从而保证植树造林的生产力。植树造林应避免选择不适合大规模森林管理的较陡峭山坡,因而应分布在较平坦的平原上。植树造林要考虑到人工林区的湿度调节,使人工林区的湿度与生长需求相适应。植树造林完成后必须进行养护,养护阶段是森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需要根据森林生长情况分配肥料,提高肥料释放质量。施肥过程中不能使用单一肥料,必须结合使用多种肥料,提高施肥效率。植树后要按3∶1的比例混合石灰、镁、磷和复合肥料,并按10∶1的比例混合农用和进口复合肥料,施肥阶段要合理选择3个月树苗营养消耗较多的施肥期,因此,施肥大约需要3个月。此外,必须同时采取养护措施,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进一步提高林业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