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的生成理路、基本特质与时代建构

2023-06-06 00:23孙少帅段佳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孙少帅,段佳锐

(1.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更一刻也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202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中不断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始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思维能力。可以说,党的历史既是一部持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和强化理论武装的艰辛探索史,也是一部不断加强思想建党、注重理论强党和塑造理论思维的百年党建史。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我们不仅要从动态演进的话语结构中正确把握党的理论思维的生成逻辑,还要从精神品格层面对其深刻彰显的鲜明特质进行科学透视,而且要从实践维度对其时代建构的未来向度进行全面探索,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21 世纪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更具引领力的真理力量,这对于新的历史方位下更好地发挥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毅前行、踔厉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的生成理路

任何一种全新思想理念抑或是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固有的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维是集抽象与具体、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理性思维活动与价值追求。这种人类特有的思维形态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因和历史依据。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思维的经典学说为理论基础

理论思维是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思维方法,是一种比经验思维形态有着更高层次和水平的理性思维方法。纵观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思想理论宝库,其所蕴含的关于理论思维的经典学说论断为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文本依据。一方面,理论思维以辩证思维方法形态推动了客观世界以本来面貌示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437在他看来,要想实现一个民族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目标追求, “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2]436。因为这种以抽象性身份存在的理论思维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物化表象窥探和洞察到现实事物的内在本质,能够 “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2]452,从而形成一种科学反映客观世界的普遍性解释和规律性认识。同时,理论思维能够在适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地 “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2]460,因而使人的思维能够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自觉反映全部客观世界的发展形态。另一方面,理论思维以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而根本指向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在对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关于如何看待世界的态度的批判基础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02这一经典论述揭示了理论思维作为致力于解释世界基础上改变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也曾说: “我们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4]599而他所强调的就是把理论思维发展成这种 “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使工人在 “彻底的理论” 说服下自觉意识到这种思维形式的理论感,为指导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提供科学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秉持和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论思维的核心思想观点和基本价值取向,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赋予其鲜明的现代性转化与时代性表达,为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根基和理论滋养。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智慧为文化基因

绵延上下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明基因,承载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强大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的出场提供了丰厚的民族基因和文化沃土,并已深深扎根于人民内心深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宝贵的思想文明理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思维塑造的重要载体,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和价值观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5]纵观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光辉历程,从 “为人民服务” 到 “以人为本” 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充分汲取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的观念养分中不断创新发展。从 “整风运动” 到 “惩治腐败” ,从 “党的自我革命” 到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一路赶考折射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的革新精神。新时代以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蕴含着 “道法自然” (《道德经》) “天人合一” (《正蒙·乾称篇》)的传统哲学思想,不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提升至新的时代高度;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鲜明映照出中国共产党 “天下一家” (《礼记·礼运》) “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充分表明,我们党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契合中,使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理论创新能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实,五千多年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是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深厚土壤,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要求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基因和宝贵理论精髓的汲取与创新,并在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赋予其丰富时代内涵和崭新理论形态,深刻昭示着党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和理论思维。

(三)以党对革命建设改革中现实问题的回答为历史依据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对它的需要程度。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奔着解决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去的,党的理论思维也是在接续回答时代课题、解决时代难题的过程中生成、发展和塑造的。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 “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289,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强化理论思维的前提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自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到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自己的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那时起,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维意识便开始逐步萌发。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分析视域深入洞察了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回答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和任务等问题,成功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也开始思考中国具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问题。之后,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党基于新旧政权交替的现实国情,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诸多发展难题,提出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这一时期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也使党的理论思维在实践中得到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党不断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聚焦新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思维也伴随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中走向深化与完善。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国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思索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建构起当代中国和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飞跃式发展,也使党的理论思维呈现出整体性塑造的运行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的基本特质

以人民立场、实践品格、问题导向、开放精神构成的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的基本特质,是党在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并科学呈现的鲜明特征,更是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精神动力。

(一)一切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人民立场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人民立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深刻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它使马克思主义政党以独有身份标识而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9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党始终围绕 “依靠谁、为了谁” 的根本问题不断继承和发展自身肩负的使命,自觉将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变革的人民群众作为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党的一大将 “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作为党的纲领,党的二大明确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 “工人阶级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占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满足人民新的利益需求,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理论在实践探索中成功推向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科学研判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在正确把握新的时代方位下,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以 “人民” 为主线的展开中科学引领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根本方向。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史就是一部人民的发展史,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发展首位,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深深熔铸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主题中,科学展现出党的人民立场的理论思维特质。

(二)遵循客观规律和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立足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0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时起就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并将唯物主义实践观贯穿党百年理论创新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准确把握革命性质、趋势和规律中成功走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独创性理论,并在其正确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为及时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发展现实,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政策,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在总结过往经验和纠正思想认知偏差中迅速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抉择,成功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入21 世纪,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党的建设新方略、经济发展新要求[7]21-28,在开创改革开放的实践新局中推动形成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思维方式深化对理论与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在实践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宏伟篇章,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新阶段。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党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深度结合,并在实践创新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升华理论成果,生动映现出党实践品格的理论思维特质。

(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强音和口号,敢于直面并破解时代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曾深刻指出: “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6]289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洞察和全面剖析,从而立足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和未来趋势的开阔视野,从理论层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8]342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筛选、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回应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时代问题,才能 “抓住思维创造的‘牛鼻子’,真正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9]9-14。大革命失败后,党从惨痛教训中深刻认识到独立创建和领导军队的极端重要性。1929 年12 月古田会议的召开,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如何创建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开辟了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党的成功之路。1942 年2 月,毛泽东在延安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明确提出: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问题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0]839可以说,我们党之所以一路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问题是党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之源。百年壮阔征程,党坚持从理论上对开展什么样的中国革命、怎样开展中国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战略性时代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不断根据新的时代课题生成新的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就是在准确把握和全面回答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推进的,深刻彰显出党问题导向的理论思维特质。

(四)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放包容的开放精神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普遍性意义的理论形态,之所以能跨越170 余年的时空转换而愈发彰显出耀眼的真理力量和强大生命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品质。这种显著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既表现为时间纵深层面突破因循守旧的与时俱进,又表现为横向交流中摒弃盲目排外思想的海纳百川,因而标注了自身 “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11]7的理论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承袭了其开放性的品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发展,积极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塑造着不同于先前所有政党的开放性理论思维能力。习近平强调: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11]9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座封锁闭塞的孤岛,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一百年来,党在时代演进和实践转变的历史认知与探索中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坚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积极回应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课题,在与时俱进中自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党坚持立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辽阔视野,既注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又坚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大胆汲取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生动彰显了理论创新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发展壮大和日趋成熟中彰显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包容性。概言之,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理论创新中始终秉持着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精髓奥妙,不断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有力昭示出党开放精神的理论思维特质。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的时代建构

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而一个政党理论思维的高度直接决定了其理论建设的深度。恩格斯曾说: “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12]382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加强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强化党的理论思维,不断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植更为理性的思维方式、更为主动的思想力量。

(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夯实理论根基的厚度

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历来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指出: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1]26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把 “向马克思主义请教”[13]作为基础性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为更好地强化党的理论思维筑牢坚实理论根基。一是要着眼精细主线,在原原本本、字斟句酌上下功夫。为了进行理论思维的锻炼,我们 “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2]382。既要聚焦经典原著的核心地位,逐字逐句、细嚼慢咽地研读原著本身,避免断章取义、碎片化理解,准确掌握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释义和严谨阐述,又要正确处理经典著作和辅助性读物的主次关系,在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读过程中积极应对和化解各种简述读物和二手资料的误读,增强党员干部窥斑见豹、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要科学把握经典著作中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和深邃思考,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在字里行间中读懂学透经典作家的思想原貌和辩证逻辑。二是要端正思想态度,在深思勤悟、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对于新历史条件下涌现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往往 “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14]8。这要求党员干部要主动摆正自身位置,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既要深入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又要加强与经典作家的时空对话和文本的双向互动,深切体悟贯穿其中的政治信仰、价值追求和真理力量,不断增进对经典理论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将解决工作难题作为深思勤悟的现实出发点,带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从经典著作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三是要立足实践之基,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强化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将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和客观依据。既要注重实践基础上的学用转化,在对经验材料进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思维加工过程中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切实提升运用理论思维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又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认识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切实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实现理论学习向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的有效转化,使认识在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为夯实共产党人的理论功底注入鲜活动力。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理论自信的高度

政治上的成熟归根结底取决于理论上的成熟,理论上的清醒同样提供了政治上坚定的直接来源。习近平指出: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36新征程上强化党的理论思维必须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坚定与自信,蹄疾步稳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前进。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70。新时代强化理论思维,要按照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深刻揭示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优势和最大制度优势,推动党的领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聚集更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以自我革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致力于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批判与反思能力,锻造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思维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和最坚强的主心骨,着力提升党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出发思考问题的理论水平和自信态度,全面培养共产党人强大的理论思维能力。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强化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政治立场是理论思维的鲜明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要牢牢抓住 “人的根本”[3]11的彻底的理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始终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满足人民要求;同时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在深深扎根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理论创造伟力,自觉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智慧贯穿于理论创新的全过程,并结合时代要求及时总结和概括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和鲜活经验,生成来自群众、为了群众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造福于人民,让党的理论在浸润着人民的情怀中彰显更加自信的力量。三是要筑牢思想防线,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15]110-116,不仅坚决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乃至一切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思潮和主张作斗争,同时在思想的交锋与角逐中准确把握错误思想理念所反映出的共同意识形态本质,从而自觉分辨和深入揭示错误思潮背后的弊端根源和政治目的,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解决重大矛盾阻力的意识形态能力,全面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党员干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主抓本质、把握主流,更好地建构其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自信定力。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化理论创新的进度

一个政党能否掌握强大的真理力量、拥有前进的不竭动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实践发展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理论思维的根本支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一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从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主动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解决中国的 “特殊” 问题之中,切实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要求的科学回答。尤其要善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观察问题、指导实践,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为长远的眼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得到创造性升华。二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聚焦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务主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思想精华与文明智慧,让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在中华文化滋养中获得升华”[16]8-10,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植根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不断弘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共有价值观念,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结合、融合贯通。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让党的创新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充分激活中华民族数千年缔造的伟大文明,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真理光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思维的系统表达和集中体现。三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思想方法。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7]109,这是对理论思维的基础性回答。以大兴调查研究为新契机,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深入问题的内部挖掘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有力举措,形成推动理论创新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局面。要以直面问题的勇气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破除思维定势、突破固有模式中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始终保持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敏锐感知,形成透过纷繁复杂现象把握事物规律性认识的理论思维能力,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与实践创新互动中书写新时代新征程的崭新篇章。

(四)加强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拓展理论视野的广度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是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 “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自诞生伊始就肩负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多样,文明互鉴而交相辉映,中华文明不是封闭保守、固步自封的,而是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是要求党始终站在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一边的历史之思与现实基点,更是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强化党理论思维的重要时代站位。一方面,要在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中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始终 “强调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能够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18]60-74,充分承认人类一切文明存在的合理性与平等性,在坚守底线思维中有效避免因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引发对立,同时要积极打造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鉴平台,以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的开放襟怀超越文明隔阂、冲突和优越的固化思维,充分沿循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的境遇,赋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以新的解读方式和世界意义。要始终牢记 “国之大者” ,立足全局战略思维,树立大局意识和胸怀天下的理念,以全局性的眼光和敏锐的预见性处理好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和世界变化格局,不断提升从全局、长远、根本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事情,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破除不同思想文化交往的固垒壁障,以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借鉴和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以交流互鉴的理论担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世界”[19]40-46,始终不渝致力于人类进步事业和美好世界建构,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注入鲜活思想动力。另一方面,要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凝聚全人类价值共识,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深入思考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 等关乎人类命运的时代课题,科学回答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等事关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世纪之问,用联系和发展的视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立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基点,积极参与完善全球治理的伟大实践,以 “照辩证法办事”[20]200的思维主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全局性、系统化视角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在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定位中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要以求同存异的创新思维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在互联互通中实现对话协商、携手共进,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紧密合作与深入交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工作, “通过建构话语认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1]5,以更加精准更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向世界宣传好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展现自信自强的中国形象,不断增强党的国际形象思维,以此提高党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分析和解决人类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