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中的德育和智育秘密(一)

2023-06-06 11:44祁陶宇
家教世界·V家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程序性大脑劳动

祁陶宇

意识上重视劳动,实践中不给锻炼机会

我们曾经对儿童劳动教育的现状做了调查,在家庭生活中,完全由家长承担家务劳动的大概占60%;幼儿参与家务劳动的占了32%。在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看法的调查中,认為劳动教育能够养成儿童劳动习惯的占45%;认为家务劳动是儿童能够完成的占51%;认为儿童去参与劳动实在是添乱的,大约占了3%。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已经得到了很多家长的重视。

很多家长认同儿童应该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还是对儿童劳动过于包办和代替,在生活中不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已经很忙了,做家务会耽误孩子学习。然而不劳动的孩子,不仅书没有念好,反而变成了“小懒虫”,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这样看来,劳动并不会影响学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劳动是实践的学习,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孩子学习的时间,相反,劳动还会促进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格的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院发布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显示,在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人比例仅为3.17%。而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孩子优秀的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非常悬殊,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失的重要内容。

三个层次的劳动教育必不可少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当中,要有三个层次的劳动教育。第一个层次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劳动教育,孩子能够实现生活自理,通过参与家庭劳动而获得独立能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第二个层次是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孩子毕业以后都会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从考试的趋势上看,其实孩子很早就要选择自己的职业进行报考了。那么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去感受职业,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个层次是基于公民义务的劳动教育。我们作为公民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那么在小的时候,学校里的公共扫除、社会上的植树活动等其实都是作为公民的义务的劳动教育。

下面,我将从能力、品格和情绪三个维度谈一谈劳动教育如何帮助我们塑造一个学习能力优秀、有责任感也有担当的人才。

大脑发育与劳动教育

科学家为了测试脑神经的生长情况,用小猴子做实验,验证了它五根手指的运动在大脑中分别有相对应的指挥区域,如果一根手指缺失了或者长期不用指挥这根手指的脑区域,该区域就会被其他手指的主管区域所瓜分,甚至消失。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其实大脑神经需要很多的外部刺激才能得以生长,身体凡是会动的地方,包括舌头、下巴、嘴唇、手脚等都在大脑运动皮质区有相应的连接。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手和大脑的联系最为密切。

双手有很多小肌群,他们的协调活动能够完成很多复杂的动作。每个动作又全部通过神经传递刺激大脑中央前回的手指运动区,渐渐引起其他运动区的兴奋和活跃,当手指的锻炼愈加灵巧的时候,头脑的思维也会更加敏捷。实践也证明,动手能力强的人,其创造性也比较强,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劳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活动,人的智力可以在劳动中得到发展,因为劳动可以促进大脑的神经发展。人的手与大脑有着密切的关系,手的动作可以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的发展。而大脑的运动又促进了手的灵活程度,两者相互促进,从小经常动手,这种锻炼会使人更加聪明灵活,使孩子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时,都能更加得心应手。

这种劳动还会促进孩子的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的记忆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等等,这几种记忆中最不容易被遗忘的,是动作记忆。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这首脍炙人口的《手脑相长歌》也道出了手和脑统一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得不到动手的机会,总是被大人包办代替,那么这个孩子的大脑运动皮层相应的区域就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它的大脑发育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被喂饭、被穿衣、被系鞋带的孩子,他们的活动都是由大人来帮助完成的。他们大脑运动皮层的相应区域是被激活了,还是被闲置了呢?如果闲置一天还好,闲置多日,那这些相应区域的大脑神经元就会因得不到使用反馈而无法产生新的突出,不会和其他相邻的神经发生连接。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总是被闲置的孤立的细胞因得不到充足的养料和氧气就会被修剪掉。上学以后,经常被包办的孩子很多情况下都出现了学习困难。

劳动促进手眼协调能力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和我说他不爱学习,做作业特别慢,也不喜欢体育课和手工课。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基本上是爷爷奶奶照看的。老人什么都帮孩子做,帮孩子穿衣,帮孩子穿鞋,甚至恨不得喂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本来是一个很有灵性的孩子,慢慢表现出弱于同龄人的能力。他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都出现了问题,从而影响了他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跟这个孩子类似的写字慢、写字费劲、写得不好看的情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劳动来改善。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孩子吃饭是不是还在用勺子?家长要帮他替换成筷子。筷子是一个好东西,使用筷子的时候会牵涉到肩、手指、掌心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用筷子可以让孩子的手更加灵活。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精细动作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习刺绣。刺绣的时候,要穿针引线,能够很有效地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的灵巧度。如果想要锻炼孩子粗大动作的能力,我们可以让他去帮忙组装一些小的家具,让孩子对着图纸自己动手,拧螺丝、搭木头,都能够有效地发展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

可以让上小学的孩子跟家长一起做饭,做饭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打蛋。打蛋是个很有趣的训练,要顺时针,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来回上下搅拌,这其实在锻炼孩子手部的控制能力。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在高年级的时候学习削水果皮。比如削苹果,孩子需要沿着苹果的弧线轮廓来操作,削除果皮的操作就能锻炼孩子的手部与眼睛的协调性。

劳动促进感知觉发展

劳动能让手更灵巧,可是劳动不仅仅是让孩子的手更灵巧,还能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构建。

感知是什么?感知是儿童所有认知能力的开端,我们通过外部的感知器官,包括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手获得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内部的感知器官其实获得了前庭平衡觉和本体觉。孩子为什么走路能保持平衡不摔倒?他运动的时候是如何协调起来的?以上,包括孩子的注意力都需要内部感知觉的作用。

人的认知过程就像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或者说就像电脑一样,它其实包括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信息的接收。如果没有从外界接收到信息,就无法将信息输入到大脑,所以信息接收是最前置的一环。感知觉是记忆、思维、想象等较高级别认知活动的基础。儿童的感知发展越深入,记忆、存储的知识就越充分,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空间潜能就越大。

劳动是如何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呢?又是如何促进学习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小时候曾经有过挖野荠菜的经历。挖野菜是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的,只有仔细分辨才能挖到真的能吃的野菜,因为荠菜跟野草以及很多其他类似的菜长得非常像。这就需要我们有非常好的视觉辨别能力。

什么是视觉辨别能力?它是把一个物体跟其他物体区分开来的能力,包括求同的能力和求异的能力,是短时间内视觉注意到外界信息、摄取信息,大脑提取并储存信息,进行信息对照分析、信息加工判断,最终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在未来的生物课、地理课的学习上,这个能力对这些科目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如果一个孩子视觉辨别能力比较好,那么他的阅读速度就会比较快,他的认字速度也会非常快。反之,有的孩子在这方面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阅读困难和认字困难。

我们再举一个感知觉的例子:在学校,孩子通过听老师的指令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有的孩子听课效率特别差,但一个经常做家务劳动的孩子,他在家务劳动中有锻炼听指令、理解指令并付出行动的机会,对听觉能力也是很好的训练。

家务劳动训练孩子的知识结构

除了感知觉与学习关系紧密,我们再来看看知识结构是如何影响到孩子学习的,有的孩子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这往往是程序性知识掌握不足造成的。什么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知识。也就是孩子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某一个问题,就依靠程序性知识来解决。如果孩子能拥有某一项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在大脑中就运行了这样一套程序性知识。

那家务劳动是如何帮助孩子训练程序知识的呢?我们举一个煮饭的例子,看看程序性知识是如何运行的:如果我们要做一锅米饭,肯定要准备好米和锅。然后把米放到锅里,之后需要用水将米冲洗2~3遍,再加入适量水,接著盖好锅盖,打开电源,设置做饭的程序。

可以看到,煮饭是一个多步骤的行动,后一个步骤是建立在前一个步骤完成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的。煮饭的过程中,大脑自动激活对条件做出反应。那么一个孩子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这种程序性的思维,当他学习的时候,自然会形成迁移,他会对同类题目进行总结,从而举一反三。

在日常活动中,孩子通过劳动获得了程序性思维的锻炼,劳动密切联系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孩子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经常说很多孩子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其实是因为孩子在大脑里积累的这些原始经验足够多,使他跟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比如说“分数”,对一个初学的小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分过饺子,家长在这个时候又注意适当地教育,分数就变得不那么抽象,容易接受了。家长在孩子分饺子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来交流:“妈妈今天做了50个饺子,给了爸爸20个,爸爸就吃了2/5。你吃得少,给了你10个,你就吃了1/5。”

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看到了爸爸和自己盘子里饺子数量不同,有了形象的编码,又听到了相应的分数,这样就有了初步的抽象编码,他学分数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了。

物理和化学是非常难的学科,但是在日常劳动中,如果家里的网络信号不强,高年级的孩子就可以尝试用一个铝制易拉罐来增强信号,厨房拖地的时候可以用醋来清除油污。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劳动中积累的知识会很好地支持孩子对学校课本的理解。

有时候,我们怪孩子为什么对某些东西不能理解,是因为成年人有生活经验,而孩子缺失这些经验,联想不出来这样的关联,所以他学习才会表现得特别困难。

还有的孩子智商很高,但就是知识吸收得慢。为什么同一个知识,有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吸收,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不容易吸收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曾经有一个驾马车的没有文化的农民,给一个买马人带个口信,描述了一匹马的毛色、年龄、牙齿数量等十来个特征。这个农民记得特别清晰准确,然后他就把这些特征讲给自己的女儿听。他的女儿是一位中学英语老师,这个女儿跟买马人转述的时候,竟然忘掉了2/3的特征。

这个故事其实说明的是一个学习的道理:如果我们学习新事物时,能够与大脑中已有的事物产生某种程度的联系,大脑就比较容易记住这个新事物。驾马车的农民,他头脑中原有的经验支持了他关于一匹马的种种记忆,那些特征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他记得很牢。

由此可见,一个人大脑里的知识广度、经验多少,与日后学习该方面知识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斯伯尔把新学习的知识比作刚刚驶入港口的船,把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比做船锚。当船靠岸以后,要把船的锚固定在设置好的桩上。

我讲到这里,很多聪明的家长已经开始明白为什么很多学习好的孩子会越学越好了吧。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以前的“船锚”又多又密,所以他越学越快,越学越好。而很多成绩不佳的孩子,他的“船锚”是缺失的,新知识拴不上去。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原来的经验、知识点在孩子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就要给孩子感受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孩子学习书本上的抽象知识。

本期内容,给家长朋友们讲了劳动教育对于孩子学习的某些影响和帮助,那么劳动教育还会给孩子的学习提供哪些帮助呢?我们将在下期专栏中,继续探讨。

猜你喜欢
程序性大脑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浅析程序性知识教育游戏设计
关于程序性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