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晓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一些人自杀之前会怀揣对世界的最后一丝留恋,在网络平台发布视频,甚至直播自杀过程。这也给运用互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拦截自杀者提供了可能,如果此时及时伸出援手,就能挽救很多生命。
2022年10月5日凌晨1点,深圳市一栋居民楼,两名警察一口气跑上6楼,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他们亮明身份,对开门的男人说了一句“你的女儿正在实施自杀”,就迅速冲进房内,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原来当天晚上,17岁的女孩程程因为高三月考失利被父母责怪了幾句,与他们发生了激烈争吵。之后,她把自己关在房内,想着长久以来父母给自己施加的各种学业压力,觉得活着没意思,突然萌生了自杀的念头。程程拿起手机点开抖音,发布“永别了,亲爱的朋友们”的配字视频。画面里,她拿着一把水果刀,刀尖距离左手腕只有2厘米……
这个短视频立即触发了抖音平台安全系统自杀干预流程。通过平台风险模型预警,审核部值班人员研判,该视频自杀风险等级较高,需要尽快获取具体地址以便协助警方进行救援。
抖音救助与关怀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外呼干预自杀专员小妮接到系统提示后,根据视频IP地址向深圳警方报警,并拨通了程程的电话。
电话接通,程程却不肯说话,一直在啜泣。小妮微微松了口气,感觉程程内心还在挣扎。她试着用轻松的语气跟程程聊生活趣事,聊到家里的宠物猫时,程程停止哭泣,说自己也喜欢猫咪,很想养一只。她还主动说了自己“想死”的原因。10分钟后,小妮终于获悉程程的具体住址,并得知她已划伤手臂。
深圳警方根据小妮补充的具体定位,很快找到程程实施营救,把她送往医院救治,所幸伤口不深,没有生命危险。得到警方反馈后,小妮和同事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小妮团队里的外呼干预自杀专员有10人。这个岗位实行的是7乘24小时轮班制,保障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岗在线,只要接到有自杀倾向用户的系统提示,立即进行干预响应。
自杀之前发视频、开直播,可能出于这几种心理:对世界还有留恋,为了获得亲友关注,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其实是在向外界求助,希望有人能挽留他,让他感到温暖;对于生和死特别纠结,希望看到视频的陌生人能帮他抉择,或者给他一些选择的勇气;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而视频平台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希望可以死得轰轰烈烈、受人关注,让自己的死比活着更有价值。
“这时候,如果你拉他一把,给他一些温暖的回应,他很可能停止极端行为,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和情绪中。配合警方对其进行合力救助,危机就会彻底解除。”小妮说。
抖音安全产品经理王风介绍说,基于“用户生命至上”的理念,2018年4月,抖音AI通过对用户表现出的负面情绪程度、文字以及视频里的语言、动作、画面等要素分析,把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平台内容判定为高风险自杀信息。一旦发现这种潜在危险,团队就会为用户进行代报警。
在实际操作中,团队意识到这套自杀干预体系还需完善:如果只是代报警,有时仅凭视频发布内容,难以获知用户真实姓名和具体地址,无法为警方提供足够的有效信息。如果代报警的同时伴以及时的心理疏导,不仅能够为警方提供更多信息,争取救助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的极端情绪。
2021年10月,抖音安全中心联动AI lab、客服、审核等部门成立了抖音救助与关怀团队。团队分别由识别线索的AI模型小组、人工研判小组及外呼干预小组三部分组成,共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24小时自杀干预应急处置机制,旨在从用户发布的内容入手,将自杀风险干预工作前置,识别出有自杀倾向的用户,进行报警和心理疏导干预,防止自杀事件发生。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自杀干预,团队成立前期,多次咨询中科院心理学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专家,专门定制了一份自杀干预外呼话术文档。这份文档覆盖了绝大多数可以想象的自杀动机。针对不同场景、用户的多种情绪状态,都有相应的干预方式。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中并不能照搬硬套外呼话术。面对千人千面、各种情境,外呼话术很多时候都需要适当调整,甚至需要临场发挥。这个技能岗位,考验着外呼专员的灵活性和专业性。
2022年4月的一天,小郦坐在30多层的楼顶发了一条视频:“这个世界很残酷,死了才能解脱。”画面里,她的两只脚耷拉在墙外,在高空晃荡着,身体靠在安全护栏外侧摇摇欲坠……
外呼干预自杀专员文燕紧急拨通小郦的电话,一听是“抖音”打来的,小郦旋即挂断。再拨过去,传来小郦夹杂着“呼呼”风声的冰冷声音:“我知道你是来劝我的,没用,我已经深思熟虑过了。”没等文燕说话,对方又挂断了电话。小郦冷静的话语让文燕感到害怕——对方很可能是一个蓄意已久的厌世者,如果找不到她对世界的留恋点,她可能真会跳下去!
文燕于2022年3月加入团队,心理学硕士毕业,有8年心理咨询工作经验。她迅速翻看小郦的账号,发现头像是一个孩子的背影。快速整理思路,文燕捕捉到了突破口:或许,孩子能唤起小郦生的希望。
第四次拨打电话,小郦终于接听了,上来就是一句:“你能不能让我安静地再看看这个世界?你再逼我,我就跳下去!”文燕赶紧说:“我只是想跟您聊聊天而已。”大概被文燕的真诚打动,小郦没再挂断电话,停顿片刻,问:“聊什么?”
文燕轻柔地问:“您有孩子吗?”对方沉默。文燕心里有了答案,继续叹口气道:“哎,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当妈的最担心。我闺蜜的孩子生病住院,孩子没瘦,她反倒瘦了8斤。”小郦突然哭着说:“如果不是放不下孩子,我早就成白骨了!”
卸下心理防御后,小郦听从文燕的建议返回护栏里侧,心里话也倾泻而出。原来,小郦当年为了爱情,远嫁到男友所在的城市,付出了很多。没想到,丈夫升职后见异思迁,发生了婚外情。她吵过、闹过都无济于事,丈夫说:“我给你钱,你只管带好孩子,别矫情。”
身处异乡,苦恼、伤心事无人可倾诉,心情抑郁的小郦越来越感觉人生无望。当天下午,她给丈夫打电话,话筒里却传来女人的嬉笑声。她只是追问一句,丈夫就开始谩骂她。她这才万念俱灰,爬上了自家单元楼顶,想要跳楼自杀……
文燕告诉小郦,走极端是对自己和孩子极不负责的行为。建议她寻求当地妇联的帮助,或者寻求法律的保护,维护自己和孩子的权益。文燕发现,小郦的语气明显变得轻快起来。之后,她一直陪着小郦聊孩子,直到警察趕到楼顶,她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入职7个月,文燕成功参与、干预了200多起高风险自杀倾向的案子。这些案子里,没有一起因劝阻失败发生自杀的情况,这让文燕深感自豪。
谈起加入团队的初衷,文燕说:“数字化时代,平台自杀干预这一将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多方协作结合的系统机制,是作为数字技术赋予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和手段。它更具挑战性和公益性,同时也关乎个人内心深处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所以,我愿意尽最大努力提供生命援助。”
在外呼干预小组,有像文燕这种心理学或医学背景的外呼专员,也有此前从事互联网工作、初次接触心理学领域的外呼专员。虽然入职后会通过专业技能、情绪管理、心态调节等专业培训,且正式上岗前,还需要经过考核检验、模拟操作,但初次实战操作,面对一些惊心动魄的高风险场景,有的新队员因为经验不足不知所措,还会对自杀倾向者产生同情,情绪激动。
22岁女孩小雪的爸爸两年前去世,不久妈妈又患上重病。为了给妈妈治病,她借了10万元高利贷,结果利滚利欠债40多万元,她根本无力偿还。面对债主不断地恐吓和催债,小雪动了自杀的念头,发布了一条抖音视频。视频里,她对着镜头说:“喝了农药,一药解千愁,我再也不会痛苦了。”说完,她打开了农药瓶盖……
研判小组立即把这个带有骷髅头农药瓶标识、有明显自杀言论的系统识别,判定为高风险自杀等级,新队员小曼接了这个案子。小曼非常同情小雪的不幸遭遇,越听越伤心甚至哭出了声。好在团队早就对这种情况做了预案,每一名新队员接案子时,都会安排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和心理老师进行旁听和指导。遇到棘手问题,一名队员无法应对时,马上有其他同事进行支援,所以至今没有发生过延误救助、干预失败的情况。
经过同事和心理老师的提醒和帮助,小曼很快找准了切入点:“高利贷可能属于违法行为,本身应该被取缔。所以,我建议您可以尝试寻求法律帮助,也许不需要还那么多钱……”这个建议让小雪看到了希望,她对小曼说:“我不想死了。”
还有一个从偏僻农村考出来的年轻小伙儿,生意失败后欠下外债。无论他如何努力工作,挣的钱对还债来说都是杯水车薪。他觉得愧对父母的期望,前途一片茫然,想跳河自杀。望着滔滔河水,小伙儿打开了直播间。他把一条腿伸到桥外,俯视桥面,做着准备跳河的姿势。
团队识别出这个现场直播带有遗言内容,具有高风险自杀倾向。接案的小媛刚来外呼小组两个多月,培训结业后上岗没几天。在这个十万火急的时刻,她不免有些紧张。经验丰富的同事就在她旁边,及时跟进疏导,告诉她:“自杀干预是平台跟警方一起合力做的救助。我们在每个环节都有伙伴,压力不在你个人身上。”
小媛很快镇定下来。细心的她发现桥上有个明显的地标,当即补充给宁波警方。她灵活运用外呼话术,和小伙儿顺利沟通起来,拖延时间。不久,警方赶到现场,翻越护栏成功将小伙儿救出。百炼成钢,在一次次自杀干预中,新队员迅速成长,面对危机情况愈发沉着冷静。
长期从事自杀干预工作,可能会给队员们带来一定的心理伤害,比如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出现应激反应等。为了避免这种负面影响,文燕会不定期地给队员们做心理辅导,团队内部也会定期举办心理沙龙,避免负性情绪堆积。让他们最欣慰的是,许多获救的用户打来电话表达感激之情:
“冲动是魔鬼,谢谢相救!”
“以后,我会冷静、积极地面对挫折,不会再轻易放弃自己!”
“我会珍惜你们给的第二次生命!”
……
这些积极的反馈让团队成员觉得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更大。随着惊心动魄的案子干预得越来越多,大家一边互相学习,一边自我沉淀、成长着。一条条生命也在他们的努力下得以延续。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预测自杀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近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死亡人数比死于战争的人还多,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轻生身亡,这数字还不包含自杀未遂者。自杀被指为当前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杀在超过50岁的人中较为常见,但也是15到2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