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现状及应对之策

2023-06-06 15:58黄宇慧
行政与法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吉林省

摘      要: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创新体系,产业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持续推动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对实现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高质量发展,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5-0048-11

收稿日期:2022-08-15

作者简介:黄宇慧,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濟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吉林省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A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突破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发展瓶颈。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既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抓住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举措。[1]

一、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1958年,德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产业链视为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一系列关联产业。产业创新体系是以产业链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即把一系列关联产业和各主次参与者的创新活动联系起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形成集成创新能力,由此推动产业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取得不仅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有关,还与生产要素的整合能力有关,而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链式组织结构完全具备产业提升和整合功能,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整合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提高生产效率。[2]一方面,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技术研发,发挥科技资源对产业链发展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挥科技资源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实现产业与创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3]实现我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驾驭全球价值链的主动权及影响力。

(二)我国产业创新的基础与特征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不仅全面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而且持续推动本国产业链向上攀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8年是举国上下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人均GDP接近1万元,呈现出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持续靠近,这对于我国经济而言具有转折意义。[4]201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2%、40.7%、52.2%,[5]与此同时,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我国经济无疑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使命。

2018年,我国三次产业变动特征显著。一是第一产业呈小幅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4734亿元,同比增长3.5%。[6]二是第二产业不断升级。先进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制造业)成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最密集的领域,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通信、金融、商务、研发、设计等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16.28%上升至2017年的20.35%,占服务业整体涨幅的一半。[7]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制造业)的创新层出不穷,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规上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超过60%,研发经费、研发强度较以往均有较大提高。[8]三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GDP贡献率59.7%、对GDP增长拉动3.9个百分点(当年增速6.6%)、就业人数占比46.3%(第二产业为27.5%)。[9]国内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数达18.5万件,同比增长10.8%,占国内全部发明专利授权数的53.5%。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出现,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10]可见,自2018年起,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部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有机结合是构建产业创新体系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核心实力。自此,我国经济迈入新周期,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高新技术产品对外出口情况

全球产业链进入重构变革时期以来,要求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共同治理和经济全球化,持续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11]

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42.0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3.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进口总额达到18.10万亿元,同比增长4.3%(见图1)。[12]

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达到20.66万亿元,同比增长2.5%,占进出口总值的49.1%;机电产品出口总值为13.70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7.15%。[13]此外,新能源产品出口实现超高速增长。其中,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67.8%,锂电池出口增长86.7%,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119.0%。整体上,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值中占据较大比重,达到26.45%。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总额达到4.28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出口总值17.9%。箱包、鞋、陶瓷、玩具、服装分别增长了32.6%、24.4%、10.2%、9.1%、6.7%。[14]2022年,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值中占据26.45%的较大比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变化不大,占出口总值的17.9%。

从2018-2022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数据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加(见表1)。由2018年的4937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63391亿元,增长28.4%。而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受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影响,一些“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始转移地区,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等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降到20%左右,客观体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现实国情。

根据世界银行分析,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布中,中国、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等在中等技术含量制造业中比较突出,印度和新加坡在服务业中比较突出,德国、日本和美国在创新商品和服务中比较突出。[15]

二、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困难

(一)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吉林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创办科技创新企业、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尖端科技人才、大力支持创新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成为激发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内生动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吉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

⒈关键核心技术得到突破。长光卫星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技术平台,自主研发我国“吉林一号”系列卫星产品。2022年,“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0颗。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的1.5亿分辨率CMOS图像传感器具有感光面积大、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等产品优势,多项技术指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由吉林碳纤维技术研发制造龙头企业和长春工业大学共同承担的“25K-50K聚丙烯腈基原丝及碳纤维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开发项目于2022年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果被企业成功产业化,将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长春新区大力建设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集聚全省医药企业500多家,综合競争力居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前十名。吉林通化东宝三代长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长春百克生物生产的国内首支冻干鼻喷式流感减毒活疫苗等核心技术领跑全国。

⒉科研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吉林省登记省级科技成果330项,其中,2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0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4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8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8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6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6]随着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日趋完善,科学技术创新的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减少了技术引进方面的经费支出,更多依靠省内创新主体产生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同时在技术研发改造方面也加大了投入支出力度。

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目前,吉林省拥有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开发区加强区域创新生态环境建设,联合吉林大学建设“环吉大双创生态圈”,推进国家级“长吉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近年来,吉林省持续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工作,集聚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孵化器等创新要素,以全省创新驱动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核心目标,积极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优势,为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截至2022年初,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03户,同比增长16.4%,有效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吉林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和高新区企业数量在东北三省中排在第二位,但是在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上均排在东北三省首位(见表2)。

⒋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加大。2021年,吉林省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为183.7亿元。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是通过吉林省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得来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吉林省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和科技资源分布的情况。2021年,吉林省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1.39%,研发与实验经费支出较2020年增加了15.2%。吉林省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虽然从2015年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2018年为近年来的最低点,但是在2018年以后研发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飞速增长(见表3)。

⒌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吉林省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力度的加大促进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涌现,2021年,吉林省科技成果总数为657项,同比增长25%。同年,吉林省国内专利授权量达29879件,分别较2020年、2019年、2018年增长24.8%、91.8%和115.2%。[17]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361份,同比增长17.9%。总体上看,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吉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但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

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创新主体与企业协同合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沿性和差异化创新水平不高,三是推进互融互促的相关政策体系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撑不足。[18]此外,基于互利共赢的开放型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合作制度框架尚未建立。[19]

⒈创新主体与企业协同合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吉林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孵化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较为简单,缺乏专业的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服务团队和服务机构。虽然在国家级开发区内成立了科创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服务机构,但是所提供的科技创新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融合创新服务机构分布不均衡,多数设立在长春、吉林等核心城市,其他城市的创新创业企业只能选择到核心城市获取相关技术支持服务,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从机构类别来看,从事相关服务工作类型的机构如创新技术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发展较快,但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创新咨询等服务的机构如法律咨询服务、会计业务咨询和知识产权机构等发展较慢。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缺乏市场运行能力,对政府政策引导的依附性较大,极大地限制了服务机构进入市场的积极性,阻碍了服务机构的创新发展。

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沿性和差异化创新水平不高。吉林省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但科技创新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吉林省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经营能力较差,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在向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融资贷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针对为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问题,银行贷款一般会选择以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而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来支撑所需的科技创新经费,进而导致中小企业选择引进较为成熟的技术,放弃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吉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匮乏。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吸引创新人才的加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中小企业缺少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由于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发达省份的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科技型创新人才还需要兼职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科技研发中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对市场创新产品需求把握不足,信息获取难度较大,导致科技创新进度缓慢,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脚步,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⒊互融互促的政策体系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撑不足。近年来,吉林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产业园等创新要素发展的政策,但是,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等较少,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扶持体系,在长效政策机制上仍需进一步完善。由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机制,导致部分政策出现“难落地”的情况。省内部分地区对科技创新建设不够重视,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不够规范,从而出现评价监督机制不完善和项目重复立项、重复研究等现象。目前,吉林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市场还没有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企业作为投入资金主体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对高尖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较少,吸引人才的政策效果还不明显,人才外流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吉林省产业竞争优势重塑、产业升级攻坚、生态环境深入治理的时期,也是吉林省经济提质增效、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时期。积极促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是推动科技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根据科技成果的多元化特点,应制定多层次的科学评价标准,实行与不同科技成果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避免评价指标的单一化、定性化,进一步提高评价成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重视科技成果阶段性特点,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有效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方法。坚决破除“四唯”,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科技成果评价倾向,对具有重大学术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质量科技成果,提高其考核评价权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加强科研诚信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对论文造假、伪造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处理。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强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等产业链断点、堵点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拓宽基础研究经费使用领域,增加投融资平台,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完善基础研究投入的体制机制,优化基础研究政策体系,[20]对产业链安全稳定的重点领域,持久提供稳定的支持。二是巩固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放权管理,增强科研人员的自主权,使其灵活有效地进行科研活动。为涉及产业链发展关键领域的研究团队搭建平台,促进相关团队的学习与交流,[21]为承担重点领域基础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提供有效服务和有利的科研环境,逐步实现全方位激励。

(二)引导市场开发,支持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1年发布的《吉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2021-2025)》旨在从各市州深入挖掘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初创期企业,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全力激发助推吉林省高质量振兴发展的新动力。

一是鼓励由头部企业牵头实施产业链协同发展。企业与市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随时洞察市场对产品和技术需求的改变,所以企业不仅是科研项目的“命题者”,同时也是科研项目的“领导者”,担负研究方向、组织开展相关科研创新活动的责任。由各行业的头部企业牵头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够打造吉林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网络。二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优势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计划,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端科技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优先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三是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互动机制。各级政府制定的科技计划项目、产业基金项目需重点向中小型科技企业倾斜,积极促进区域头部企业、重点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业务合作、资源共享,建立长期的上下游供应方式、委托研发关系,通过企业之间协同发展、上下游联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互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股权质押贷款等信贷服务,通过资金池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小额贷款、科技保险、科技创新融资等金融业务。

(三)深化互融互促机制,多角度形成合力助推产业链创新发展

一是发挥吉林省科技创新体制顶层作用。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科技创新体制顶层推动作用将成为科技创新革命的重要任务,因而应不断提升吉林省科技体制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体制整体进行系统化升级。不断补齐创新体制存在的短板,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建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促进区域间协作互助、统筹发展并整合和合理分配科技创新力量。组织制定科技创新“揭榜挂帅”“军令状”具体实施方案,聚焦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体制主动适应创新主体多元化、活动多样化、路径丰富化的新趋势,构建资源高效配置、创新要素集聚、高水平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健全吉林省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技术瓶颈主要来自基础研究的技术欠缺,其限制了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22]由于基础研究周期较长,短期内很难产生相对应的经济效益,所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会选择收益更快的领域,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对此,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力度,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资本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资金支持力度,[23]进一步拓宽基础研究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才的培养,完善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改变基础研究与经济效益脱轨的现状,促进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三是坚持以产业链作为不同环节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發挥吉林省规模庞大、齐全完备的产业体系的作用,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体系。鼓励省内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和不同体系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升级,通过不断深化产业间的业务关联,推动吉林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四)强化政策协同,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型区域产业创新制度

融合创新保障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硬环境保障和软环境保障两种机制。硬环境指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和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软环境指的是创新文化的保障。建议深度整合吉林省内各地区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地区间的互补性,利用其空间溢出辐射其他地区。“桥梁”地区发挥其“中介”功能,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与周边省份在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和中间产品等方面的科技合作,以区域产业链薄弱领域为重点创新区域,以前沿产业为载体,充分发挥创新对区域产业链的引领作用。加强地区间科技基础设施合作,完善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二是发挥服务链对产业创新的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企业群交流等多种渠道,了解吉林省在生产研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基于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搭建以科技服务联盟为主体、以企业主管单位为抓手的服务团队,责成专人对接重点企业“零距离”精准服务。三是发挥资金链对产业创新的保障作用。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构建多元的资金支持体系,搭建集合金融机构,有效利用私募基金进行产业引导,设立产业基金和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金融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的融资和交易成本。四是发挥人才链对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采用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等方式培养企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

(五)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构建更加开放宽松的产业创新体制机制

产学研协同是不同主体的组合,各自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目标和收益,如何将其整合起来,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在以市场经济调节的大背景下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因而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要精准地找到产学研合作的阻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间的协调性和衔接性。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堵点,增强规定的可操作性和一致性,使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有据可依。二是逐步确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创新的主力是人才,创新的阵地是企业,吉林省需加快实现从目前的以多主体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研发模式、转化模式向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研发模式、转化模式过渡,最终形成企业主体机制。三是加速前沿技术产业转化。对于公益性较强的科技成果、公益性创新活动,要采用公益性模式进行域内推广;对于一般成果则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积极探索新产品的早期市场,鼓励领先用户使用并在对企业产品进行测试后提供反馈意见以加速前沿技术产业转化。四是发挥政府政策扶植和资金引导的杠杆作用,构建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以技术转让、合作或入股方式进行引导性投资,鼓励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建立专业化孵化器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提高关键共性技术的先进性与产业化程度,鼓励地方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与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加强合作,打造技术成果转化联合体,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移转化。

未来吉林省产业创新体系发展的战略方向:一是集中力量打好体制机制改革牌。通过夯实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扶持、科技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医药强省建设等举措,为吉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引擎。[24]二是加快制定吉林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吉林省应紧跟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学布局全省基础研究工作,全面加强“从0到1”等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5]三是积极谋划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持续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军令状”等机制,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26]四是对接国家2030重大项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实施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引导计划,对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多、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27]五是重点围绕“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为企业和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搭建桥梁,力争不少于100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不少于1000家科技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之,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实现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吉林省要加速布局新产业赛道,快速壮大创新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坚持龙头企业牵引,特色园区承载、招商、项目、扩能协同发力,加快推动四大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J].智慧中国,2021(12):20-24.

[2][3]高洪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理论内涵、现实进展与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2(5):73-80.

[4]高帆.为什么说2018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具有转折点意义?[EB/OL].上观新闻,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29435.

[5][6][8][9]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

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0241.html.

[7]张其仔,许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J].改革,2020(6):58-70.

[10]2018年我國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3%发展整体呈现五大新趋势[EB/OL].观研报告网,https://data.chinabaogao.com/gonggongfuwu/2020/0244N1362020.html.

[11]林善浪.中國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破局之策[J].学术前沿,2022(7):41-53.

[12][13][14][15]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16][17]吉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吉林省统计局网站,http://tjj.jl.gov.cn/.

[18]许竹青,赵成伟,王罗汉,巨文忠.高效协同联动:都市圈创新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22(6):19-25.

[19]史丹,许明,李晓华.产业链与创新链如何有效融合[J].中国中小企业,2022(2):70-71.

[20]张耀坤,张越.新形势下我国高技术产业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J].科技中国,2021(8):18-21.

[21][22][23][25][26][27]李晓静.为振兴发展提供科技支撑[N].吉林日报,2021-05-10.

[24]钟小梅.新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董博宇)

Abstract:2018 was the opening year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ed a new cycle. In recent years,Jilin Province has vigorously implemented th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continuously optimized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improved the innovation system,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system in Jilin Province and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high-tech industries.

Key words:industrial development;industrial innovation;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吉林省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