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翔在高等教育部的作为与思想

2023-06-05 14:12刘海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清华大学工作

刘海峰 赵 凯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著名人物,蒋南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蒋南翔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20世纪30年代他就在学生运动中提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名言,后来参加革命。1949年后蒋南翔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大展宏图,不仅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而且在60年代还兼任过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以下或简称“高教部”)副部长,乃至高教部部长。“文革”爆发后蒋南翔受到冲击。1977年蒋南翔担任天津市委书记等职,1979年担任教育部部长。关于蒋南翔的高等教育思想以往已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将另辟蹊径,探讨过去很少人关注的方面,力图在回顾高教部兴废和蒋南翔经历的基础上,主要就1965年1月蒋南翔作为高教部副部长的一次书面发言,以及1966年4月蒋南翔组织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来论述其执掌高教部期间的作为与思想。

一、高教部的两次兴废与蒋南翔执掌高教部

作为共和国初期高等教育的主要领导机构,高教部两度经历了从酝酿到产生、从产生再到撤并的兴废过程。1960年1月,蒋南翔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的同时,兼任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是其分管的一项重要工作。1964年7月,蒋南翔正式成为高教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并于翌年1月升任高教部部长,领导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复杂的形势下艰难前行。

(一)高教部的两次兴废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下设高等教育司。建国伊始,教育事业千头万绪,教育部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集中精力谋划高等教育的发展蓝图。由于缺少统一调配和整体规划,各高校在改革过程中贪多冒进、因循守旧等问题时有发生。周恩来表示,为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需进行集中管理,教育部要“分为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部”(1)周恩来.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工作[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恩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2.。加之“全面学苏”背景下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的有益经验为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参照,高等教育部便应运而生了。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增设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由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2)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由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协助总理掌管。高教部成立初始,下设办公厅、综合大学教育司、教学指导司等部门,后有所调整。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高教部在完善领导体制、布局院系调整、推动教学改革、促进科研发展等方面积极履行职责,发挥领导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功能。

步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国家管理体制有所改变,许多单位的管理权已下放给地方。经过院系调整,高等教育基本步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加之中苏关系的恶化促使中国寻求建立更加适应国情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周恩来的提议下,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将高教部与教育部合并为教育部,由此,高教部暂时完成了历史使命。

受到“左”倾干扰,权限下放后许多地方盲目追求高指标,出现了教育事业的“大跃进”和“浮夸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高等教育事业在八字方针的引导下逐步走上正轨。为加强领导,使高等教育在数量与质量上协调发展,国务院第137次全体会议决定将教育部分为高教部和教育部。1964年7月,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4次会议正式将教育部一分为二,高教部再次担负起了领导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职能。

高教部二度成立后,设立了办公厅、第一司(研究生)、第二司(本科)、第三司(业余)等部门。但在“左”倾影响下,高等教育稳定发展的局面并未持续下去,对教育形势的错误估计使高等教育界在“文革”中首先受到冲击。1966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高教部和教育部再次合并为教育部,由国务院负责具体的合并工作,至此,高教部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蒋南翔的传奇经历

作为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蒋南翔的一生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后,他积极参与各类爱国活动。抗战期间,蒋南翔历任北方局青委委员、全国学联党团书记、中央青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并当选中共七大候补代表。1945年10月,蒋南翔赴东北开辟青年工作,并于1949年1月被调回中央青委,在青年团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11月,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掌校之路。在此期间,蒋南翔积极探索适应国情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并于1956年6月当选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在蒋南翔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他所提出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真刀真枪作毕业设计”“两个肩膀挑担子”“又红又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干粮与猎枪”等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绝佳思路。担任教育部和高教部领导后,蒋南翔依旧亲自参与清华大学的建设事业。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学科布局渐趋优化,教学质量日渐提高,科研水平逐步提升,校园面貌大为改观,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成果不仅在全国范围遥遥领先,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三)蒋南翔执掌高等教育部

凭借远见卓识和领导清华大学的突出成绩,蒋南翔深受中央高层青睐。早在1953年9月,他就兼任中共北京市委高等学校委员会第一书记,领导北京高校取得了快速发展。1960年1月,蒋南翔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同年7月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1964年高教部再度成立,蒋南翔即担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翌年1月任高教部部长、党组书记,6月担任高教部党委书记,直至1966年7月高教部被裁并。

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蒋南翔分管高等教育。他先后兼任全国回国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对留学教育、科学研究等用力甚多。1961年3月,教育部开始草拟大、中、小学工作条例,蒋南翔将主要精力用在了高校工作条例的制定上。(3)这一时期,蒋南翔还主持起草了“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1964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学制问题研究小组,蒋南翔任副组长,研究小组召开了多次会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学制改革问题的报告》和《学制改革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稿)》,这两份文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但由于“文革”的爆发,学制改革遭到严重破坏。他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同时,多次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式听取建议,在此基础上拟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高教六十条”)。经过反复商讨修改,“高教六十条”于9月14日获得通过,毛泽东满意地说:“总算有了自己的东西”。为贯彻这一条例,蒋南翔等人主持召开了直属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高等学校研究生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细化了“高教六十条”的规定,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此外,蒋南翔还参与了高校和专业调整、专业目录修订、教材建设等工作。这一时期,全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稳步发展,许多优秀成果相继涌现,形成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进入高教部后,蒋南翔全身心投注到了高等教育事业中。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他以冷静的心态思索着高校发展问题。通过一连串的研讨和部署,高教部推动了高校政治部的建立和政治理论课的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发布后,蒋南翔在一系列座谈会上与各高校领导研究制定了《对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一些意见》(简称《意见》)。不同于“二十三条”,《意见》立足实际,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做出了较为客观的估计。尽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左”的影响,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蒋南翔“用心是良苦的,为了教育事业甘冒风险”(4)方惠坚等.蒋南翔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99.。

此外,蒋南翔还秉持稳中求进的理念,在学制、课程、科研、教法等方面的改革问题上采取了周致稳妥的办法。1964年9月,高教部发布的《关于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普遍“小改”,有重点“中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大改”方案。1965年12月至1966年1月,在全国半工(农)半读高等教育会议上,蒋南翔强调要以“决心要大,步子要稳”的精神进行半工半读试验和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改革,保证教育质量。在蒋南翔等人的带领下,高等学校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教学秩序,建立了一系列的科研机构,成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母机。可以说,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成就的取得,与蒋南翔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从一篇书面发言看蒋南翔在高教部任上思想的承继

以下将以小见大,从蒋南翔的一篇重要书面发言,来管窥其在高等教育部任上的作为与思想。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周恩来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阐明了教育革命的具体方针。在此基础上,蒋南翔作了书面发言,除回顾教育革命取得的成果外,他重点围绕“破除苏联框框”的问题,从“五对关系”入手进行了细致论述,这些言论反映了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一)指导思想上的“技术至上”与“政治挂帅”

在蒋南翔看来,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治挂帅”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政治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培养“红”字当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但苏联的高等教育以“技术至上”为指导思想,对学生的要求是“只专不红”,长此以往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他援引苏联专家巴巴诺夫指导清华大学教学改革的例子,强调过度重视技术会使部分教师思想退化,甚至埋怨政治工作“使自己损失了几千小时”(5)高等教育部蒋南翔副部长的发言[Z].北京:清华大学档案馆(刘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未编号).。因此,蒋南翔指出,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政治挂帅”,反对“技术至上”,不断巩固和扩大高校马列主义的阵地。

关于“政治”与“技术”的辩证关系,蒋南翔曾进行过细致阐述。他认为,政治是衡量师生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通过无产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的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运动和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帮助师生逐步达到“红”的要求。虑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渗透性,蒋南翔强调除专门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活动外,还要在其他课程和日常生活中贯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广大师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护党的领导。此外,蒋南翔也指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担任教学工作”(6)关于进一步发挥教师作用的规定(第六次稿)[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六卷(第六分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42.,“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7)关于学生工作中一些问题的界限(草案)[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六卷(第五分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154.。从某种程度而言,技术与业务属于“大政治”工作,政治要统帅业务,但不能替代业务,应认识到“红”与“专”之间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关系。因此,蒋南翔强调在坚持“政治挂帅”的前提下,还要让广大师生扎扎实实打好业务基础,学好技术,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组织工作上的“专家至上”与“群众路线”

蒋南翔认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高校坚持走群众路线,高等教育事业通过集体智慧实现了快速发展。反观苏联的高等学校,校长、教研组主任掌握了话语权,重大问题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决定,高校领导眼中只有专家,没有群众,教师也不听取学生意见,只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办事。巴巴诺夫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曾言“教师要有教师的尊严,教课内容不能听学生的意见”,蒋南翔对此言论提出批评,认为苏联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视为“法律”的做法,完全抹杀了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8)高等教育部蒋南翔副部长的发言[Z].北京:清华大学档案馆(刘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未编号).

群众路线是蒋南翔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掌清华初始,他便赴东北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在与一线群众的接触中了解到工业建设对高等人才的迫切需求,由此初步绘就了办学蓝图。在与师生讨论的过程中,蒋南翔总能仔细倾听、认真记录,因此清华师生很愿意在他面前吐露心声。在蒋南翔的影响下,校领导纷纷深入基层加强干群联系,众多学子也积极投身社会,与工农群众广泛交往。担任教育部和高教部领导后,蒋南翔依旧将群众路线作为指导工作的核心理念。如“高教六十条”就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蒋南翔在起草过程中不仅分析了大量一手材料,还邀请高校师生深入座谈征求意见。在“社教”中,他亲自带队蹲点,领导学生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1965年后,他还力求每周做一次实验,以“保持与基层的联系”(9)何东昌.真正的教育家是不朽的[A].清华大学《蒋南翔纪念文集》编辑小组.蒋南翔纪念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31.,群众路线中的亲身经历与直观体验,大大提高了其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教育原则上的“书本至上”与“实践历练”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蒋南翔强调,要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得到发展。但苏联的高等教育事实上只强调书本知识,学生在上课学时多、考试时间长、教师重灌输的情况下,常常通过各种方式逃避沉重的学习负担。长此以往,学生会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泥潭,最终跌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深渊。在此基础上,蒋南翔谈到了劳动问题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他表示,苏联的高等教育忽视了体力劳动在改造思想、团结工农方面的作用,这种做法导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极分化,使高级知识分子成为盘踞在劳动人民之上的精神贵族,成为资产阶级进攻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10)高等教育部蒋南翔副部长的发言[Z].北京:清华大学档案馆(刘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未编号).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联系,是蒋南翔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贯做法。他认为,理论与实践都很重要,但实践是第一位的,忽视实践会使理论成为冰冷的文字符号。此外,他也强调应克服单纯重视理论或实践的片面观点。掌校清华期间,蒋南翔通过创建校办工厂、设立“三联基地”等方式,引导师生跳脱“象牙之塔”的束缚,在实践中学习“活的知识”。在他的推动下,1958年起清华大学的毕业设计转为“真刀真枪的实际历练”,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域中练就了本领,“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为国家建设出了力”(11)赵军.往事的记忆[A].奚和泉.半个世纪清华情:清华大学1965届校友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1959-2009)[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2.。走上教育部、高教部的领导岗位后,蒋南翔将清华经验推广到全国范围。1965年,北京共有1.1万余名师生到全国各地400多个厂矿企业进行了几千项“真刀真枪”毕业设计(12)北京高等工业院校毕业设计汇报展览工作总结[A].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49-1976)[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51.,高教部直属工业院校共有1.6万余名毕业生的4000项课题结合实际展开,占毕业生总数的95%(13)安洪溪.蒋南翔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思想在清华的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5-10.。

除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外,蒋南翔还要求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体力劳动,以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培养目标。在蒋南翔等人的推动下,高教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劳动实习试点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劳动实习试行条例》,为毕业生劳动实习制度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此同时,蒋南翔也指出,“知识分子劳动化”并不是要发展到学生不念书、不学习的地步,相反地,它要求学生首先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进而成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共产主义劳动者,(14)建设共产主义大学,做共产主义劳动者——蒋南翔在迎新会上的讲话摘要[N].新清华,1958-09-19(3).真正实现“创造新经验,开辟新道路”。

(四)知识分子政策上是否要“团结、教育和改造”

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蒋南翔始终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原则。他认为,斯大林时代苏联始终没有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作为一个重大方针问题研究解决:一方面,对于革命前遗留下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办法;另一方面,对于革命后培养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放弃了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认为可以“自来红”。在此影响下,苏联高校仅把政治课看作“知识”课,不抓学生的“活思想”,最终使课程失去了战斗性。蒋南翔对苏联专家“反对在政治课教学中提出联系实际、改造学生思想”的观点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不抓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资产阶级思想就得以乘虚而入,一天天滋长和泛滥起来”(15)高等教育部蒋南翔副部长的发言[Z].北京:清华大学档案馆(刘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未编号).。

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蒋南翔就强烈反对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严重偏向。他主张通过新老合作、团结互助的方式,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在“高教六十条”中,蒋南翔专门谈论了如何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61年后,教育部和高教部颁发多个文件,并在全国重点高校试行教师休假制度,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业务进修创造了良好条件。蒋南翔也强调应加强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把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摆在首位,其次才是解决业务问题。在改造过程中,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自我批评等方法,不能使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方法”(16)高等学校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必须把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摆在首要地位[N].人民日报,1966-04-11(2).。蒋南翔表示,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能够帮助知识分子学习和接受马列主义,保护青年一代不受资产阶级思想毒害,进而引导“高等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更明确地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7)蒋南翔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发言[A].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49-1976)[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3.。

在分析“五对关系”的基础上,蒋南翔最后总结道,“苏联的高等教育,实际上保留着资产阶级教育的一套旧传统”,因此,要“破除苏联的框框,勇敢地走我们自己的路”,引导师生员工“直接参加当前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实际斗争中,培养三大革命运动的积极战士”。(18)高等教育部蒋南翔副部长的发言[Z].北京:清华大学档案馆(刘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未编号).

事实上,关于如何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问题,蒋南翔一直主张既要防止冒进,也要防止保守,应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他曾多次表示,学习苏联经验十分重要,同时也不能拒绝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有用东西,但要反对“教条主义”笼罩下的照搬照抄。即使到了1966年2月,蒋南翔依旧认为,“我们学习了苏联,对教学改革有帮助,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不过总的来说还是“缺乏独创精神”。(19)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夺取科学研究和毕业设计的更大丰收——蒋南翔校长在第七次科学讨论会、1966年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草稿)[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六卷(第四分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367.但在这次书面发言上,蒋南翔却罕见地对苏联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批判,部分观点甚至有些夸大的成分,究其原因,除个人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发言的特殊时空背景。

此一时期,中苏关系持续交恶,面对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威胁,毛泽东提出要“反帝防修”,摧毁各国反动派的阴谋。1964年后,国内“左”倾的急性病又逐渐发展起来,在文化教育领域,“毛主席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后来同毛远新的谈话,事实上已成为当时我国教育界,特别是高等学校工作的最高准则”(20)刘冰.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22.。1964年10月至11月,怀仁堂会议召开。会上,一些人持续抨击教育界和文化界所谓的“修正主义”,蒋南翔虽尽力将发言往正确方向引导,但未奏效。同年12月,高教部召开了直属理工科院校会议,部分人士再次刮起了“阶级斗争”之风,不仅强烈批判“高教六十条”,更直言“高教部的领导不抓阶级斗争”。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中共中央专门开会讨论“社教”问题,会议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本次运动的主要矛盾,要防止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恢复资本主义的做法。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下,蒋南翔也在思索着高等教育领域的种种变化。另一方面,这一书面发言是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进行的,不同于校园中的当众演讲,更有别于私下与同事或师生的交流讨论,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也是新一任高教部部长的“公开宣誓”,需要与中央高层的言论和精神同频共振。纵观蒋南翔这一阶段的作为和思想,大体而言,他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涅而不缁的。

三、蒋南翔招生考试思想与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

招生是高等教育的入口与起点,招生考试工作历来是高等学校的大事,如何科学合理地招收学生,是高教部和所有高校都要面对的问题。(21)刘海峰.跌宕起伏:中国高校招生考试70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9,(11):9-22.蒋南翔十分重视通过考试选拔高质量的人才,认为它是高校教育事业的“第一道关卡”。1966年4月,高教部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从中可见“文革”前夕蒋南翔维护高考制度的良苦用心。

(一)蒋南翔招生考试思想摭论

蒋南翔对高校招生考试的重视与他提倡的高等教育“质量第一”的理念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高等教育如果没有质量上的提高,无法依靠本土人才独立解决工业建设中的“卡脖子”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面临严峻挑战。为使高等教育“成为提高全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有力杠杆”,首先需要“提高高等学校入学学生的质量”。(22)蒋南翔.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清华大学.蒋南翔文集(下卷)[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71.为保证招生质量,蒋南翔认为一方面应把好“考试关”,在文化成绩上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把好“审查关”,加强对政治条件和健康状况的把控。1962年8月,蒋南翔在清华大学党委工作会议上反思了1958年以来“考试关不严,招生有问题”的情况,要求提升招考工作的效率。1963年1月,在高等学校研究生工作会议上,蒋南翔再次强调,保证招收最优秀的学生,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首要环节。1964年6月,蒋南翔在中央工作会议华东组会上回顾了1953年以来高校招生人数的变化,指出“大起大落”“发展过快”是过往工作的主要教训。在此基础上,他主张适度降低招生总数,提高招生质量,在试行招收退伍士兵、在职人员、劳动知识青年的过程中总结“提高文科和师范专业招生质量”的经验。

在蒋南翔等人的推动下,高校招生考试中注重质量的理念融入到了各类教育文件中。如“高教六十条”规定,“培养研究生,必须选拔优秀人才,严格保证质量,宁缺毋滥”,“要经过审查和入学考试,合格者方得录取”。(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0.1963年4月颁发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强调,高校招收的研究生应该“思想进步、业务优秀、身体健康”,所有研究生“入学前必须经过考试,合格者方得录取”,招生工作由教育部统一组织。(24)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A].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C].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168.此外,蒋南翔还领导制定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工作暂行细则》,其中特别强调“经政治审查和健康检查合格,学业考试成绩符合本校录取标准者,方可录取为本校研究生”(25)清华大学研究生工作暂行细则[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六卷(第四分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444.。在严格的招考制度下,高校新生的综合素养普遍得到了提升,这些举措为培养又红、又专、又健康的优秀人才奠定了最初基础。

(二)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看蒋南翔维护高考制度的努力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阶级斗争的严重性逐渐被扩大化和绝对化,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高考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毛泽东多次对考试制度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对付敌人的办法”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激烈的竞争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同样颇受诟病,有人认为“现行高考制度是产生修正主义的祸根”(26)批评现行高考制度的三个材料[A].杨学为.高考文献(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84.。

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蒋南翔坚持认为要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高质量人才,同时也要对高考制度进行必要改革,但改革过程必须稳步推进。1964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了高教部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强调在政治、学业、健康条件都合格的情况下,“仍应按照他们的报考志愿顺序和考试成绩,分段择优录取”;对部分知识青年采取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当考试成绩达到最低录取线时予以优先录取。(27)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A].杨学为.高考文献(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89-490.1965年6月,高教部就高考分段录取的标准提出了更为细致的操作办法,同时强调“应该在保证政治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挑选学业成绩好和身体健康的新生入学”(2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一九六五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B].厦门大学档案馆人事处档65-41.。也就是说,在突出政治挂帅、阶级斗争的环境下,高教部尽管降低了高考成绩在招录过程中的权重,但仍然肯定了考试的必要价值。

经过一系列调整,1965年高校招录工作圆满完成。但这一时期,社会上仍充斥着批评高考制度的声音,特别是杭州会议(29)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批评了现行教育制度,认为教育应当改造,并围绕“如何使学生接触实际”提出了建议。后,要求“废除考试”的呼声此起彼伏。1966年1月,高教部围绕高校招生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以蒋南翔为首的大多数部内领导认为,通过考试选拔学业质量好的学生仍是比较好的方式。会后,高教部专门制定了《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讨论提纲)》,提出应实行统一招生和“厂来厂去”“社来社去”的招生方式,并设想了多种统一招生的具体办法。

考虑到高考制度涉及多个方面、不同阶层,1966年4月6日至14日,在高教部部长蒋南翔、副部长刘子载等人的组织下,高教部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邀集部分省市高教、教育厅(局)长,中宣部、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北京地区十余所大、中学校的校院长、党委书记等36个单位的41人共同商讨高校招生问题。4月6日,蒋南翔首先就座谈会的目的、要求、开法等作了发言。他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的发展历程,认为十几年的招生工作,认真贯彻了党的路线方针,基本完成了每年招收新生的任务,因此成绩是主要的,应予以肯定。同时,招生工作也要把“不断革命”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蒋南翔要求在场人员充分发扬民主,围绕“怎么选”“除了统一招生以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统一招考的办法还要不要”“分数要不要看”等问题大鸣大放,大揭大议,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合理周致的改革方案,并报送中央最终定夺。(30)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简报[A].杨学为.高考文献(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88-589.

此后几日,在场人员纷纷发言,对高考制度的由来、高考与中学教改的关系、高考“指挥棒”效应、招生录取是否“政治挂帅”、保送是否会降低招生质量、是否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是否将高考和高中毕业考试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会上,蒋南翔的言论得到了众人响应,大多数人认为高校招生工作逐年有所改进,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也有部分参会者对高考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形成了批判招生过程、否定考试形式的观点。综合来看,与会人员对以下几个问题有着较多的争论。

第一,招生录取是否“政治挂帅”。一些人认为,高考的中心问题集中在学业上,“一分之差,‘上天’(升大学)‘入地’(下乡种地)”,能否进大学,分数是前提。尽管招生工作强调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但这不是突出政治的“一元论”。另一些人指出,高考录取新生做到了“三榜定案”,并且首先考虑的就是政治因素,凡政治条件不达标的考生,即便分数再高,也不会被录取。四川省高教局副局长还以1965年四川高考“80分以上落榜的500多人,70-79分落榜的2000多人,原因就是政治条件不好”(31)同上,603.为例,来说明高考是“政治挂帅”,而非“分数决定一切”。

第二,高考“指挥棒”效应是否阻碍了中学教改。部分观点强调,高考“指挥棒”效应是影响中学教改的关键因素。中学担心大幅度教改会影响学生升学,故而毕业班的积极性比非毕业班的差一些,涉及高考的科目比不涉及高考的科目幅度会小一些。面对偏、难、怪的题目,教师不得不给学生补充许多知识,重重压力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影响了“少而精”原则的落实。另一种意见指出,高考对中学教改并不起决定作用,相反地,中学教改改得好,学生质量就会提高,升学人数也会增多。中学只要帮助学生将“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观念内化于心,就不会影响教改的开展。此外,各方紧张的情况主要不是由高考引起的,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供需矛盾、三大差别和“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

第三,是否废除考试制度。少数人认为,高考是典型的“一考定终身”,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加之考试内容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实际能力,体现不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因此主张废除考试,通过保送的办法招收新生。更多人表示,高考尽管存在局限性,但也有相对的准确性,能够保证招生质量,而保送没有统一标准,无法保证招生的公平与质量,且容易产生矛盾,增加中学负担。在三大差别仍旧存在的情况下,特别是找不到合适的替代方式之前,应继续保留考试制度。考虑到高考制度的弊端,部分与会者表示,可以通过推荐、保送、考试、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某一方面有特长学生的入学机会。

第四,高考是否“产生修正主义的祸根”。一种意见认为,高考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工农开门,成为某些学生向上攀爬的阶梯,为改变命运,他们将群众路线与阶级路线抛却脑后,这是典型的修正主义表现。另一种意见指出,高考贯彻了党的阶级路线,对考生的政治情况进行了严格审查,促使三大差别不断缩小,新生中工农子女比例逐年上升,因此,“高考是修正主义祸根”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更重要的是,修正主义产生与否取决于各阶段的教育过程,而非短短三天的高考。

除以上争论外,还有人提出了现行高考制度的其他问题,包括“没有彻底贯彻主席的指示”“不适应目前形势”“政审面偏宽”“考试科目多”等。4月14日,刘子载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在肯定过往成绩的同时,他表态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要迈得大一些,但并未同意废除高考制度的建议。4月18日,高教部整理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招生争论的几个问题》,在这份总结报告中,批判高考制度的文字占比远远小于肯定高考制度的文字占比,从中也可看出高教部维护高考制度的内在态度。

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高教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吸收了座谈会中的部分意见,如各地可以小范围试行保送入学的办法;招生工作主要下放到地方办理;经过三大革命运动锻炼的知识青年,报考文科可申请免试外语,减少考试科目;参加统一考试的考生,只要政治思想好,学业成绩达到要求,高校文科可根据志愿择优录取,不再按分数高低分段录取;招生考试不出死记硬背、繁琐生僻的题目等。(32)中共中央批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A].杨学为.高考文献(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14-615.从报告看,高教部对高校招生办法(特别是文科)进行了重大调整,但仍然没有指出要取消高考制度。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通过“教育革命”彻底变革既有教育模式的呼声愈演愈烈,最终高考制度成为了这场变革的突破口。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指出高校招生考试的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33)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考办法[N].人民日报,1966-06-18(1).,必须彻底改革,为研究和制定新的办法,1966年高校新生招收工作推迟半年进行。7月24日,又规定“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3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A].杨学为.高考文献(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7.。至此,蒋南翔悉心维护的高考制度,正式宣告废止。

1966年6月,蒋南翔被批斗,与此同时,高教部和教育部其他一些领导也陆续被批斗。“文革”期间,“招委会文革小组”把蒋南翔称为“中国赫鲁晓夫的忠实干将”,将其精心组织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比作“打着红旗反红旗的黑会”,认为其目的是要“为旧的高考制度涂脂抹粉”,“借改革旧的高考制度之名,行保护旧的高考制度之实”。座谈会中提出的部分观点,如“我们的高考制度,既不是欧美的,也不是苏修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高考制度应该一分为二的来估计”“总的说来是完成了任务,保证了质量,成绩是主要的”等,也遭到了猛烈的批判。(35)招委会文革小组.高考制度必须彻底批判[A].陕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文革小组.高考制度批判[C].1968.5.

“文革”结束后,蒋南翔积极建议国家尽快恢复高考,并被邓小平所采纳。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政策的消息正式公布,在中断11年后,这项惠及千百万知识青年的招生制度,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新中国历史上,同时担任教育部、高教部主要领导和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是唯一特例。(36)刘超,李越.蒋南翔与“新清华”之塑造——兼论其对宏观教育之贡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10-17.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蒋南翔带领师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就,因此成为人所公认的“清华之魂”。而且,蒋南翔也是新中国高教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虽然在高等教育部任职时间不长,但蒋南翔在教育部和高教部任职期间,凭借独创性的教育思想,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为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蒋南翔曾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别是担任高教部部长后,蒋南翔在“左”的风浪中依旧能够实事求是,坚持立场,领导高等教育在复杂的形势下艰难前行。即使“文革”期间身陷囹圄,他也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蒋南翔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也是“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37)共产主义战士、青年运动领袖、教育事业功臣蒋南翔同志为真理奋斗一生[N].人民日报,1988-05-25(3).。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清华大学工作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不工作,爽飞了?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选工作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高考制度改革:我们准备好了吗?
高考制度必须实行重大改革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