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璇
在检察日报社开展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基层行”融媒采访系列报道活动中,我有幸参与了到安徽的采访报道活动。我与采访组的同事聚焦安徽省检察机关检察侦查工作,通过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精心选材深度解码,通过融媒制作传播,于8 月3 日《检察日报》一版推出《在“一体化”中谋划“高质量” 安徽:加大检察侦查办案力度增强法律监督刚性》,融媒体产品在最高检公众号发出,产生了较好反响。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扎根大地、保持情怀,用心用情书写富有时代气息、检察特色深度报道的难忘经历,也受益良多,对于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深度报道,也有很多感悟。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职责。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之上。检察新闻报道要牢牢把握住检察工作的时代脉搏。
主题的高度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而指导思想是确立主题最重要的指路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更高要求,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指出,检察侦查是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法律监督的重要保障。
于是,采访组将中央精神、最高检党组要求与安徽检察实践有机结合,围绕中心大局,选定安徽检察侦查工作作为采访的主题主线,充分发挥报纸深度报道优势,把握好舆论引导的主旋律,力求以专业的报道、理性的声音帮助公众准确地认知检察侦查工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在司法为民的路上,人民群众若有关切,检察机关必有回响,用具有检察特色的声音完成维护公平正义这一大合唱。
主题报道既是同题作业,也是同台竞争,内容不突出、亮点不鲜明,会影响报道的吸引力,使基层行报道趋于同质化。要想不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需要在地域特色上做文章,避免同主题报道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疲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并作出重要指示,2020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报道好安徽检察工作,无疑要紧紧结合总书记讲话精神,围绕“一体化”“高质量”这一主线,以高站位确定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报道作品的高质量。因此,我选定“一体化”和“高质量”作为报道的关键词,通过深入采访一线办案检察官、当事人、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展现安徽省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和改进一体化办案机制的有益探索、最优路径,深化安徽省检察机关贯彻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要求,加大检察侦查办案力度,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这一主题。
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调查研究既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主流媒体的特色优势,是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认识这个传家宝、用好这项基本功,才能生动展示检察机关以法治之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
调查研究新闻背景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前提。确定报道主题后,我心里很犯怵,一方面,检察侦查工作政治性极强,复杂敏感度高,内部属性强,一些内部资料不宜公开宣传,在报道时对于宣传尺度的把握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检察侦查部门宣传意识总体不强,在宣传上有不敢、不善宣传的畏难情绪,这给采访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通过前期对安徽检察机关检察侦查工作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我先与检察日报社驻安徽记者站站长吴贻伙进行对接,通过电话采访了解安徽检察侦查工作宏观层面的情况,规划采访行程、拟定采访对象,做到了然于胸。同时提前扫除知识盲区,汇总最高检党组、第五检察厅对检察侦查工作的相关部署,归纳整理此前报道,加强自我学习和知识积累。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七分采三分写”,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要想挖掘安徽省检察机关检察侦查工作有创新、有特色的经验,单凭纸质资料、电话采访,无法立体呈现检察机关的鲜活实践。每到一地之前,我都积极与当地检察院提前对接,形成精确的采访计划,合理安排被采访者的采访时间,提高采访效率。短短3 天的时间里,采访组先后辗转合肥、芜湖、池州等地进行深入调研,与各检察院业务分管领导、承办检察官、基层检察干警等进行座谈,抓住吃饭、转场的每分每秒进行采访,努力获得更多的信息,为后续写作备足料。做到敢提问、多请教、善倾听,通过他们的一些侧面反馈让我对检察侦查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与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的沟通交流中,他们讲政治、讲法律、讲专业,对我后续写作很有启发,一个个生动的办案故事都是采访中宝贵的财富。
调查研究就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这给我们提高报道深度提供了方向。一方面要平实如实反映新闻事实,另一方面要剖析内在本质,这就要求记者在行文中不能一味单纯记录式地叙事,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并层层推进。采访中,我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设计问题,例如在安徽省检察院采访时,倾向于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上提问;在基层检察院采访承办检察官时,侧重提问具体的办案细节等。落实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提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要求是写作中重点着墨的地方,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层层剖析,自上而下展示各级检察院如何在办案中投石问路、寻计问策,探究规律性认识,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进行点评以延伸报道广度。
在如今的媒介生态下,信息无远弗届,受众的注意力转瞬即逝,要想在大浪淘沙的信息时代里不成为流动的沙子,记者要将“有意义”的事实变成“有意思”的故事,通过调查研究找准切口、精耕细作、立体传播,推动主题报道出新出彩出圈。
如何对大量采访素材进行选取、组织、提炼,让主题报道摆脱刚硬叙事,实现平易近人?在对海量的采访录音、资料进行细致梳理后,我从众多案例中选出了三个最具针对性和借鉴性的案例,分别对应安徽检察侦查工作的突出亮点。其中第一个案例系最高检亲自指导督办,第二个案例被最高检选为首批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典型案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案例是采访芜湖市检察院承办检察官时无意间得到的线索,让我再次领悟“一身汗、两腿泥,深入基层才能抓活鱼”这句话的真谛。
选好了案例,如何讲好故事增强感染力?我努力秉持“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的创作理念,进一步对三个案例深度采访、解剖麻雀、捕捉细节。在采访过程中,我特别珍惜那些打动我的细节,每天采访结束后,我都会仔细回想、及时整理当天的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语或场景。
细节的层叠才能赋予作品生命,而这些细节也确确实实成为写作中的“关键点”,如芜湖市检察院检察长赵昊平在采访中对记者说:“侦查一体化的核心还是办案。如果只靠我们自己,很难办理这么大的案子。”这正是展现一体化办案优势的最好印证。记者有心放大这些细节,把检察官的切身体会、记者的亲身经历作为由头放在每一章节的开头,更好地将读者快速带入情境之中,还原报道的真实感、画面感、节奏感,再通过层层推进,让办案的细节可触可感,让公平正义的味道可信可知。
检察侦查工作成效不能自说自话,要把握好报道的“度”,借多方之口客观呈现。采访中我注意充分调动被采访者的情绪和回忆、抓住打动自己的点刨根问底,让对话内容深入人心。在采访芜湖市检察院检察官潘登时,采访已近尾声,我问他:“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办案的‘老侦查’,有没有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案子?”潘登告诉我:“有个案子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年!”顺着这句话我接着问:“那您讲讲具体是什么案子?”一问一答间带出了两名公安民警在彭某开设赌场案中帮其假立功减刑的徇私枉法案,这也成了成稿中“筑牢案件质量底线”这一章节中的案例支撑。
检察新闻由于其题材及内容的特殊性,表达上严谨、严肃,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媒体融合时代,检察新闻记者要努力摒弃新闻报道的距离感,活化形式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及趣味性,带动受众尽可能多地参与互动,实现新闻有效传播。
采访组注意以融媒体传播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现安徽检察机关加大检察侦查力度增强法律监督刚性的新作为。采访前与安徽省检察院新媒体中心提前沟通策划,采访中拍摄短视频全景记录,采访后加强报网融合,报道在报纸上刊发后,新媒体部门迅速根据平台功能和定位进行拆分和链接推送,实现了“一次采访、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实地采访,才能做到视野逐渐开阔,思考不断深入,业务能力渐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