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培才 刘敏颖
当前,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政府履职、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针对检验检测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发展政策,尤其是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征求意见稿)》,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首次在科技服务业中被单列入鼓励类产业。
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检验检测机构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的有力抓手。本文结合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检验检测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现存问题,研究提出促进检验检测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定义的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根据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公布的历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数据情况,当前我国检验检测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下。
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2015年为31122家,到2022年年底,总量已达到52769家,年复合增长率为7.83%,机构数量年均增加超过3000家。2015年以来,检验检测机构在人员规模方面未发生明显变化,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机构数量占比均维持在96%以上,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在风险能力承受方面明显偏弱。
2015年至2021年,全国检验检测行业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维持在10%以上,2015年增长率为10.37%,2021年为14.06%,但2022年下降到4.54%,增速下降幅度近10个百分点,营业收入4275.84亿元,平均每家机构营业收入不足1000万元,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传统领域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已由2016年的47.09%下降到 2022年的38.36%,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2%。
我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的比重由2015年的38.09%下降到2022年的19.69%,机构数量为10389家;而企业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2022年已达到39846家,占机构总量的75.51%,其中民营机构有32536家,占机构总量的61.66%,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数量增长迅速。
2022年,全行业获得科研经费总计243.05亿元,户均仅46.06万元;全行业仅有3637家机构参与科研项目,占全行业机构总数比重仅为6.89%,参与科研项目总计34714项,户均不足1项;全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4824家,占全行业机构总数比重不足10%。检验检测机构特别是小微型机构,基本上不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
2022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拥有有效专利129590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51683件,占有效专利总量比重为39.88%。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2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按此估算,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5%左右。另外,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原国家质检总局于2013年设立了国家质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但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质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仅有15家,在全国众多机构中明显不足。结合当前机构“小散弱”的行业现状,可预见行业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能更低。
检验检测机构因受行业的服务性质、发展水平、机构体制与规模、科研能力基础、人才队伍状况等方面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提升受到了制约。
检验检测机构主要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由此可看出,检验检测机构当前更多倾向于利用现有标准技术开展服务。同时在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传统领域增长乏力,机构营业收入不足,更是容易忽视对科技成果的自主研发。但实际上,检验检测机构本身具备仪器设备、专业技能等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以及拥有较大的检测数据资源支撑。
2022年,我国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仅19.69%,而企业性质检验检测机构占比高达75.51%,因事业单位机构性质的不同,财政经费来源多、高层次人才相对汇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强于企业机构;且企业机构大多是小微型,基本上不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更谈不上科技成果转化。但同时,事业机构也普遍存在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其大多科技创新脱离于市场实际,可推广应用转化的科技成果较少。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市场化运作,而当前大多检验检测机构,即使是一些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机构也都没有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多由科研人员兼顾,缺乏对市场需求与转化政策的了解,没有多余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同时,机构内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不完善,流程不清晰,激励配套不到位,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支撑服务与配套管理工作滞后,也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在复杂的宏观环境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检验检测行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一方面检验检测机构要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等手段,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引导与支持,发挥好检验检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是要有加强科技创新的认识及目标定位。检验检测机构不应仅仅以提供单一的标准化检测服务为唯一发展路径,必须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检验检测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体现行业地位。要做好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布局,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着眼产业发展、民生与监管需求,加强有市场的研发创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成功应用”和“标志性成果”检验科技创新。
二是分阶段重点扶持1~2个战略科研方向。科技创新需要投入较大的前期成本,但当前大多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小、财力有限,要基于自身财务状况及发展实际,结合现有科研基础、领域业务发展、人才储备、相对其他机构比较优势以及发展战略需要,每个阶段集中人财物重点发展1~2个战略科研方向,并给予重点支持,力争3~5年取得有影响力、可转化应用的科研成果。
三是培养若干优秀博士人才牵头、优秀硕士为支撑的科研力量。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统计,北京2023年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因此,检验检测机构要抓住硕士博士人才红利机遇和当前时机,综合考虑科研和业务发展需求以及长远发展需要,引进一批基础能力好、留得住的博士人才和高素质硕士人才,作为支撑检测实验室开展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
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完善的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明确转化形式、转化实施工作程序、转化收益分配和责任义务等事项,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有法可依;在内部培养、组建一支专业化专/兼职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服务;有效利用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的人员在岗位晋升、职称评聘、年度考核中给予倾斜,提升转化积极性。
一是以导向型支持方式,加大对应用类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利用好检验检测机构所具备的良好技术基础和积累的数据资源,以及对产业市场需求的洞察能力,聚焦产业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保障社会民生与行业监管需要,国家、省区市等各级政府部门联动设置重点专项,引导支持机构开发检验检测新技术、研制检验检测新仪器,解决产业“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瓶颈难题,推动分析仪器国产化应用。
二是做好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引导与支持。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是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检验检测机构是标准的应用者,对标准熟悉程度高,对研制适用于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更具有优势。国家应一方面加大对标准制定过程的资助力度,以减轻中小机构的成本压力,提高检验检测机构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改变现有对已发布标准的资助方式,不简单以标准类型和起草单位排名确定资助金额,应综合考虑标准应用对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对应用成效明显的,提高资助额度。
三是扩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申请认定范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认定办法》提出要建设和认定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调动技术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市场监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但申请单位仅限于市场监管部门技术机构。而非市场监管部门的事业或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在支撑服务市场监管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拥有着较多的市场监管科技成果,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认定申请应对检验检测全行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