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爸
A
其实,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家庭文化,你只要走进去,就能感受到。
还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到同学家玩,两手空空,没有带礼物。但是同学的母亲却把我当作贵客对待,她招呼同学去捉鸭子、烧水,中午做好吃的。我就给同学帮忙劈柴、烧火,然后吃了一顿超级大餐。
那时候,一个少年能得到一个大人那样的对待,让我备受感动,觉得得到了尊重。如今想起,觉得伯母的热情待客、同学的豪爽仗义,其实就是那个家的文化。这种文化叫热情、尊重。
多年后,伯母有一次来找我帮她修电脑,我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帮忙,为她检测、安装新的系统。我还跟领导请了假,在楼下的饭店里请她吃了一顿简餐,聊了许多家常。同学得知后说谢谢我,其实我一直要谢谢他们。
BC
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
热情大方的父母,常常会教导孩子大气、热情。就算没有言语相告,在实际的生活中,那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其实就已经默默影响着孩子了。
温和善良的父母,也常常会养出善良友爱的孩子。之前看到一张非常感人的照片,在成都地铁2 号线上,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坐地铁,中途一位阿姨带着小宝宝上车,小男孩主动让了座,然后在妈妈休息时,用手为妈妈垫着头,还帮妈妈背包。想必,平常他的妈妈一定也是暖心的人。
有集体观念和规矩意识的父母,才能养出有规矩、懂敬畏的孩子。还记得儿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参加他班里的新年活动,老师提前两周就通知所有参加活动的家长要准备中国传统服饰。为此,不善着装打扮的妻子和我就头大了,但还是利用不多的休息时间去商场,最后终于备好。我们以为那天所有的家长、孩子都会按要求着装,但还是有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爸妈穿着平常的衣服,在活动中非常显眼。
为何在这里提这件事?因为这两个男孩,是班里最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喜欢动手打同学。可见家长的用心不在这,而只是把孩子交给学校,所以对学校的通知会习惯性地视而不见。
可以想象,当父母和孩子盛装打扮的时候,这种行为就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一种礼仪,是对集体活动规矩意识的一种敬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简简单单十二个字,就道出了一个秘密:很多时候,孩子的习惯、行为为什么迥异?其实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后天的环境所致。说白了,就是好好的一个孩子,也会被父母制造的垃圾环境污染。
我有一个亲戚,他儿子小时候非常聪明,学什么像什么,喜欢听你讲故事,喜欢你给他出题目,是一个爱学习的苗子。记得那时候问他长大要做什么,他说要读大学,成为一个大学生。因为那时的大学生不多,谁家里有个大学生,父母腰板都直一些。
可遗憾的是,他的妈妈却是出了名的牌迷。儿子上学去了,她就在家里摆一桌,从早到晚不停歇,从她家门口过,都能听到里面闹哄哄的。有时孩子放学回家,得自己淘米煮饭、热剩菜,吃完就去隔壁房间做作业。
可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安心做作业?孩子小的时候确定很乖,他妈还说孩子不要管,照样好!大家也都夸这个孩子懂事、好学。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初中,孩子到了镇上读书,马上就迷上了网络。
这时当妈的想管教一下,但是儿子一句“你自己都天天打牌,凭什么管我”,气得她想打人,却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伸出的手又抽了回来。
如今,亲戚最后悔的事就是没有好好培养儿子。因为他如今20多岁,却天天在外惹是生非,一年到头回家过年的路费还要家里寄过去。
倘若给这个孩子换一个环境,他还会这样吗?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几乎会决定他的人生。孩子喜欢模仿,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你给他什么,让他看到什么,他就会爱上什么。
多少好孩子,被垃圾环境毁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悲剧,还有什么比毁掉一个人的前程更残忍的?可很多父母却亲自做了这件事。
D
每个家庭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而那个精神内核其实就是家风,由父母的每一份用心付出、言行举止、思想观念构成。
所以,请记得给孩子读书,因为读书能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亲子共读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陪伴时光。不要把时间都浸泡在了肥皂剧里,让小小的孩子也跟你一起被手机、电视给俘虏了。
请认真对待孩子问你的每一个问题,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你也许随便瞎扯就能够蒙混过关,但是到了青春期,你就跟不上孩子的脚步了,和孩子慢慢成为两个世界的人,那时候肯定会出现代沟。
所谓的代沟就是孩子长得很快,而你却一动不动。孩子读的书,你一本都没看过;孩子听的歌,你说吵死了;孩子喜欢的电影,你连名字都没听过。那怎么对话?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怎么会有共同的话题?
幸运的是如今的父母学习能力更强,方式更多,只要认真对待,给孩子多一些关注和关心,基本能跟上孩子的节奏。
我知道有一天儿子会喜欢一些我搞不懂的东西,但我不会贸然反对,而要努力去熟悉了解,去查资料,去学习,试着跟上孩子的脚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我觉得,你若愿意,孩子还会推动我们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