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双花灯的历史演变与艺术特征

2023-06-05 23:33张业铭肖圭元钟周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花灯

张业铭 肖圭元 钟周

摘  要:六双花灯源自并发展于粤西地区,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粤西地区民间优秀的传统节庆器物。六花花灯的历史演变与艺术特征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六双花灯的历史演变与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六双花灯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对传承和保护六双花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节庆器物;花灯;六双花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岭南传统节俗器物的设计思想及现代应用研究”(20YJA7601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元宵灯俗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后,与岭南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嶺南花灯节俗。六双花灯起源于信宜市镇隆镇六双地区,经过300余年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与粤西地区的年例民俗相结合,逐渐演变出独特的民俗节庆“花灯巡游”并流传至今。六双花灯作为一种带有极强岭南地域气息且保存相当完好的艺术器物,是广府文化、高凉文化、壮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1]。早在2011年,六双花灯便被列为茂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六双传统白花灯在2013年广东省第二届花灯文化节上也曾获得过金奖的好成绩,被中国彩灯博物馆所珍藏。六双花灯的发源地信宜市镇隆镇也因此获得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一、岭南地区花灯节俗概述

岭南地区花灯以佛山花灯、潮州花灯、兴宁花灯较为著名,除此以外,岭南其他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花灯节俗。如河源忠信花灯、中山南头灯酒习俗、南海乐安花灯、信宜六双花灯等,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花灯节俗特色。

佛山花灯,在民间也有被称为“灯色”,不仅是佛山民间人们在秋季丰收庆祝之时的节俗文化,也是元宵灯俗与广府文化结合的杰出代表。佛山彩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彩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花灯历史悠久,至今大约500多年,明朝时期已十分盛行,是当时节日庆祝不可或缺的活动。佛山花灯的装饰题材广泛而丰富,造型多样,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

潮州花灯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盛行于潮汕地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于2018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花灯从早期具有祭祀性质的民俗活动逐渐演变成具有观赏性的花灯艺术,除了有大型的游花灯盛会外,也有家家挂喜灯的习俗。人们会在十三日到宗祠挂灯,十五日取回挂在家门前,这一仪式称为“兴灯”。潮州花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成为宗族凝聚力的强化剂[3]。

兴宁花灯则起源并流行于广东省东部的“世界客都”梅州市,早在明清时期便已盛行。其起源与朝廷宫灯相关,其形制更是一脉相承。兴宁花灯将民间竹艺、美术、诗词、书法等融为一体,完全手工制作,体现了儒家文化以及群众艺术的特点,具有仪式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文化特性。兴宁花灯是中原地区的元宵灯俗与当地的客家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花灯艺术,并发展成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4]。

二、六双花灯的历史演变

六双花灯发源于信宜市镇隆镇,兴起于明代,在清代达到其全盛期。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古称信义县,在宋代改名为信宜县后便沿用至今。唐代时期信宜县地属窦州,冼夫人曾孙冯士翙任窦州剌史后带来了先进的高凉文化。受此影响,在唐代以后信宜市可以说是高凉文化中的一部分,其文化习俗与高州地区并无区别。

明代中期,罗旁地区(今云浮市郁南县境内)的瑶族人民为反抗政府压迫在两广地区进行了长达百年之久的武装斗争,导致周边地区战事连连。一大批广府人与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逐渐迁徙到信宜地区定居并繁衍生息,为信宜地区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一支甘氏迁徙到了信宜市的镇隆镇六双地区,并带来了花灯文化。其制作的花灯,与当地的文化风俗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花灯类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六双传统白花灯。

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粤西地区仍然战乱不断。据《信宜县志》记载,清顺治五至八年年间,信宜县内连年战争,数次被攻陷县城。长年的战乱导致六双地区的人口骤减,为了兴旺人丁,当地村民便在明朝崇祯二年(即1629年)元宵节期间,将各村各户花灯齐集一起举行花灯巡游活动。长久如此,逐渐演变出六双地区花灯巡游的独特节庆民俗。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着六双地区村民对花灯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外族人如部分客家人的迁入,六双花灯的类型得以丰富,出现了八宝灯、走马灯等不同类型,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

而到了清代光绪年间,经由六双村民甘安培的提议,六双花灯的习俗时间被确定了下来。据《信宜县志》记载:“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箫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放花炮,张花灯,以拾炮送灯为生男之兆。”[5]从此以后,六双花灯与粤西地区的年例民俗相结合,花灯制作的时间统一在正月初五,花灯巡游则在正月十七,正好也是六双地区举办年例的日子。从这一时期开始,花灯巡游融入了高州木偶戏、镇隆飘色、南派醒狮、粤剧等民俗文化。六双花灯在粤西地区逐渐被人熟知并小有名气。

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双花灯一度陷入低潮。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开始重视,六双花灯再次迎来了春天。

三、六双花灯的民俗节庆

花灯巡游是在六双花灯的基础上与年例相结合演变而来的民俗活动,由参与者提着自家制作的花灯在六双地区的六个自然村依次行进,这是六双地区每年度的盛事。花灯巡游的时间是在正月十七傍晚的年例过后,参与者为六双地区六个以甘氏为主要人口的自然村里的男女老少。

庞大的巡游队伍首先在广场上集合(如图1),前头是大锣开路,其后跟着书写有“六双元宵”四个大字的桥灯;紧跟其后的是神桥,里头供奉着当地信奉的宗教或历史人物,如菩萨、土地公、冼太夫人等;最后就是各村队伍的依次排列,村民提着自家先前制作好的花灯,而在村民之间会穿插着火水筒照明。整条巡游队伍灯火通明、锣鼓齐鸣,绵延至数公里远,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火龙。而没有参与到巡游队伍中的村民会在家门口摆放香案贡品,祭祀上香,当巡游队伍经过每户门前的时候,还会燃放烟花爆竹,祈求新一年的顺景。巡游队伍在围绕六个自然村依次行进过后,最后又回到广场集合,并且再次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活动结束后,村民就可以将花灯提回家中,悬挂在门庭之上,寓意着将美好的期盼带回自家。

四、六双花灯的制作工艺

六双花灯的制作工艺繁琐、制作材料平常,呈现出来的效果朴实且精美。其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制灯和点灯两部分。

首先是制灯。每年的正月初五,大部分村民会集中在六双村的祠堂里制作花灯(如图2),另外也有小部分村民会选择在家中制作。六双花灯的制作工序繁多,通常以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为材料,经过采竹、破篾、扎架、贴纸、装饰、制作花边、上光源、挂灯柄等步骤。信宜地处山区,具有丰富的竹、木、藤、芒等编织原材料。竹子在信宜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6]。村民先就近采集竹子,将采集好的竹子劈开成条状,然后根据需要将条状的竹片扎成需要的造型,这就成了花灯的框架;之后就可以将纸贴在框架上,等待风干过后,就可以根据制作者的需要在纸上进行装饰,花灯的主体部分就完成了;其次就是制作花边和贴上白花或红花;最后挂上灯源和灯柄,花灯就完成了。

其次是点灯。制作完好的花灯需要在正月十七也就是花灯巡游民俗活动当天稍早的时候,在六双村祠堂进行点灯,完成了点灯仪式,一个花灯的制作才算大功告成。之后花灯便先由村民提回并挂在家里,称之为“吊喜灯”,寓意着将喜庆带回家里。待傍晚的年例之后,花灯便在花灯巡游民俗活动中大派用场。

五、六双花灯的艺术特征

深入挖掘六双花灯的艺术特征,对于六双花灯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造型特征、装饰题材、色彩搭配三方面进行分析[7]。

(一)造型特征

六双花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了不同地区的花灯类型,如走马灯、八宝灯、拟形灯等。按造型进行划分,六双花灯可分为宫灯、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等几大类。

其中,六双传统白花灯主要以宫灯和吊灯两种造型为主(如图3)。六双传统白花灯在明代中期甘氏迁徙至信宜时便已存在,是六双花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六双传统白花灯的宫灯造型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各部分皆有六个对立面,中间部分窄于上下两部分。上方部分的每个面都会装饰一只纸花,每个角都悬吊着一到数只不等的纸花,下沿会有流苏;中间部分不加造型装饰,主要用做书法或绘画装饰;下方部分的下沿处也有流苏。六双传统花灯的吊灯造型则主要分为两部分。上方部分与宫灯造型的上方部分一致;下方部分则通过绳子悬吊,下沿则是缤纷的流苏。六双传统白花灯整体上造型朴实,简率纯朴,乡土气息非常浓郁。

(二)装饰题材

六双花灯的装饰题材则广泛而丰富。一般来说,六双花灯的装饰题材主要有当地的风景、动植物、宗教信仰、祈福许愿等内容。如今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六双花灯的装饰题材还会与时俱进、紧扣时事。丰富的装饰题材体现出六双地区的村民对于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六双花灯的装饰形式主要有书法与绘画两种,集中在主体的白纸区域。

六双花灯的早期装饰题材以祈福人丁兴旺的内容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灯逐渐融入了更多类型的祈福内容。具体来说,早期的书法装饰以“龙凤呈祥”“人丁兴旺”“麒麟送子”等期盼人口繁荣的成语,除此以外,还有“财源广进”“出入平安”“学有所成”等象征美好寓意的成语。书法的字体一般采用代表了喜庆的红色颜料写成,外轮廓会有绿色线框进行简单修饰。而早年间的绘画装饰主要是水墨画,内容包括象征人丁的图案,如观音送子图等;当地的特色水果,如荔枝、龙眼等;象征美好寓意的植物图,如四君子梅兰竹菊等;当地的历史人物,如潘茂名、冼夫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六双花灯的装饰题材得到了扩展,不仅有戏曲人物故事、动漫人物,也有对国家盛事的纪念庆祝,包罗万象,深受六双地区人们的喜爱。六双花灯的装饰题材具有丰富朴素的人文精神,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朴实的愿景。

(三)色彩搭配

与其他地区的花灯常用代表喜庆的红色不同,六双花灯主要以白色和紫色为主,以红、绿、黄等多种颜色为辅,色彩明艳,冲击力强(如图4)。

大量白色的使用是六双花灯与其他地区花灯最大的不同,其原因有三:其一,“白灯”与“百丁”两词在粤语发音中相似,因此六双传统白花灯本身就蕴含有百丁兴旺的寓意。结合六双花灯的产生背景不难看出,由于战乱导致六双地区的人口骤减,六双地区的村民通过六双花灯祈福,希望人丁兴旺。其二,大量白色的使用与元宵节的起源即我国的宗教信仰相关。元宵节的起源与佛教、道教相关,而白色虽然在汉族中不受待见,但在我国的佛教和道教中却有着不一般的神圣意义[8]。在道教中白色有着神圣的含义,如道教八仙中张果老的坐骑便是一头白驴。在佛教中白色也有着圣洁的含义,如白马、白鹤等象征吉祥的瑞兽。其三,六双花灯的白色受到了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广东民间,“白花”象征着男孩,而“红花”象征着女孩。中国儒家文化崇尚以男性为主导的家族和权威力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9]。受此影响,六双花灯以白色为主体象征着当地村民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而六双花灯中紫色的使用则由于紫色在古代具有尊贵的地位。紫色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如北京故宫旧时被称为“紫禁城”;同时紫色在道教中也享有重要的地位,如道教认为人的元气中有紫、白、黄三色,故又称为“三素云”[2]。信奉的神灵名字也常带有“紫”字,如玉清紫道虚皇上君、南极上灵紫虚云君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水平逐渐提高,六双花灯的颜色不再局限于白、紫两色,色彩愈加绚丽,充满想象力的花灯层出不穷。

六、结语

六双花灯由来已久,在300余年的发展中与粤西地区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在六双花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花灯巡游民俗活动也成为六双地区的一大盛事且延續至今。六双花灯的制作材料虽然工序复杂,但凝结着六双人们朴素的造物思想。其造型考究朴实、装饰题材广泛丰富且来源于生活、色彩搭配大量用白,视觉对比强烈,体现出粤西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六双花灯不仅是粤西地区民间优秀的传统节庆器物,而且寄托了当地人们祈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罗朋非,谭余娟.信宜特色民俗及特色工艺考究[J].南方论刊,2019(1):81-83.

[2]肖圭元.论佛山彩灯的艺术特征及民俗符号解析[J].西部皮革,2021(14):78-79.

[3]陆静卿,邱佳敏,黄晓珊.潮州花灯节俗源流及其文化意蕴[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75-77,92.

[4]高平.非遗视域下客家地区梅州兴宁花灯的文化内涵与工艺研究[J].天工,2021(6):18-20.

[5]杨豪明.清光绪《重修信宜县志》标点注释之实践[J].广东史志(视窗),2007(2):38-40.

[6]何娇.信宜竹编的文化意蕴初探[J].文化产业,2021(12):72-74.

[7]钟周,潘婷.粤西“年例”器物的研究价值分析[J].艺术科技,2018(11):165,221.

[8]梁嘉.白花礼赞——兴宁龙凤花灯的装饰考析[J].美术学报,2021(2):118-122.

[9]徐慧明.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论紫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56-57.

作者简介:

张业铭,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肖圭元,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钟周,广东工业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花灯
看花灯
挂花灯
做花灯
闹花灯
赏花灯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巧做花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