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君
摘要紫砂陶刻的壶型选择、陶刻内容的选择、技艺手法的选择等,都是要根据自身陶刻创作的风格特点进行选择与创作的。紫砂陶刻选择紫砂器物为载体,根据书法、绘画、篆刻等内容进行合理的布局而完成的再次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要抒发陶刻者内心的文人情怀与紫砂器物制作者内心创作的诉求,同时共同参与创作设计出切合作品器型题材、陶刻题材、诗书画印内容的综合作品,切合主题、切合诗词、切合壶型的陶刻装饰。
关键词 紫砂陶刻;文人壶;紫砂
清嘉道年间,以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参与宜兴紫砂壶壶型的设计、壶铭的撰写、紫砂壶艺制作、紫砂壶铭创作、紫砂陶刻工具改制、金石篆刻等,通过文人喜爱的方式,赋予紫砂器物文化、思想、内涵,使得紫砂器物由一般实用器变成文人士大夫及茶友藏家喜爱的“文人壶”,可用、可玩、可赏、可藏,也将紫砂壶的历史地位推向了一座高峰。“曼生壶”作为紫砂“文人壶”的代表,作为一个陶刻者,应该从紫砂陶刻的工具、陶刻的载体、陶刻的题材、陶刻的刀法、陶刻的技艺技法上作更多的探究,“曼生壶”留给我们的还有其文人情怀和创作精神,所以在紫砂陶刻创作的时候也应该去不断的思考。
1曼生遗韵 源远流长
清嘉道年间,陈曼生以及幕僚好友共同设计紫砂壶型、撰写壶铭,并邀请宜兴紫砂艺人共同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陶刻装饰,留下了“曼生十八式”、“茗壶二十品”等经典的紫砂壶式铭文流传至今,其墨绘线稿、书法诗词、铭文等传唱至今。“曼生井栏提梁壶”作为“曼生十八式”、“茗壶二十品”中的经典壶型之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形体设计无与伦比。“曼生井栏提梁壶”,顾名思义,根据庭院中井栏的外观设计,搭配直流壶嘴,古朴圆润、简洁明快;提梁高提,使得整件作品的精气神很足。从造型上来讲,还是充滿了文人向往的田园归隐生活,乐在其中,通过作品的形体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文人气息。“曼生井栏提梁壶”形体上圆润古朴,提梁搭配,创意上喜闻乐见的题材不只是文人的喜爱,也是大众能看懂的壶型;寓意上既有饮水思源的抒怀,也有源远流长的畅叙。曼生遗韵无论是壶型的制作,还是进行陶刻的装饰内容,最终所要表达的仍然是具有文人气息的艺术作品。
2静谈云鹤 交会贤达
此件“曼生井栏提梁壶”(见图1)正面陶刻装饰布局“雅集图”,主题是四位文人、贤者相聚一处,配诗文落款。第一位衣带纶巾,手抱黎仗美髯飘逸,身边有文房水洗陈设,脸侧对着第二位,似乎是在交谈;第二位衣着自在,手拿拂尘,俨然一位世外高人的代表,神情与第一位人物两者相呼应;第三位脸部侧向第二位与第一位人物,盘坐,背后有藤编斗笠,身前横放古琴,锦带包裹着古琴,似乎在等知音,与前两位也是统一的呼应;第四位衣着洒脱,眼神似有所悟,或是聆听三人的交谈,身子前方摆放书籍,其意向就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形象。整个画面的小边款落“静谈云鹤趣,交会两三贤”,与整个画面的布局相得益彰。
此件“曼生井栏提梁壶”正面的陶刻装饰题材是以文人雅集为主题进行的布局装饰,落款起到点题的作用,通过人物、手中或眼前的物象,透露出每个人的品味、神情、姿势,从眼神深处体会到每个人内心世界的不同。通过紫砂陶刻传统技法,画稿、刀刻、阴刻、刮砂等复杂的步骤完成整个画面。
3板桥茶语 文人风骨
此件“曼生井栏提梁壶”的反面在陶刻装饰时考虑的是整体的一致性,同时还是文人化的内容,所以选择了郑板桥的茶诗“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其中的前半段内容刚好贴合整件提梁壶,与整体所要抒怀的文人情愫不谋而合,同时也与正面人物画面的主题思想保持一致,达到了切题、切诗、切壶的“三切”之法,也正是陶刻装饰的最好境界。
陶刻装饰的过程中选择的书法体是楷书,而在紫砂陶刻装饰中楷书陶刻最好的艺术效果就是“三角底”或者说“双刀刻法”,也有人称之为“曼生刻法”,所以楷书陶刻效果很唯美,字体的端正,陶刻出三角底的干脆,也符合文人的风骨与气质。所以,整件“曼生井栏提梁壶”的装饰在书法上的选择也极为重要,既要与整体保持一致,也要有内容的深刻内涵与思想。
4结语
总的来讲,在对此件“曼生井栏提梁壶”的陶刻装饰上,选取的题材都是符合这件提梁壶本身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通过陶刻装饰人物的“雅集”,以及书法的正反面主题装饰与边款的落款等相互呼应,并根据“三切”之法的要求来进行创作,彰显出作品的文化思想内涵,将这种“气质”巧妙地刻画出来。
参考文献
[1]杨永善.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关系[J].装饰,2000(01):19-20,21.
[2]宋伯胤,吴光荣,黄健亮.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