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宇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特别是原创的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图/IC
中国的创新药,一直以来有许多悖论。
研发投入以亿计,产品卖了个“白菜价”;药品为了进医保目录,一分一厘的談价,令药企叫苦不迭,但回过神来,谁也没有真的退出市场不干了;即便大砍价进了医保,可是医院和病人还是抱怨贵;新药企业嘴上说着搞研发、追求创新,几年后市场上me-too药一大堆,“红海”里抢食吃。
那些从早期研发开始下功夫,从疾病和靶点研究做起的新药,在整个医药版图上扮演什么角色,等待它们的是什么?2023年2月21日,关于新药的激励、支付体系话题,我们与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展开了一场对话。
方来英曾任原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兼市医院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对新药当下的处境提出了自己的观察。
问:新药的价格很受关注,你认为创新药贵吗?
方来英:大家都说创新药贵。真的都贵吗?如果创新药真的贵,那这个行业别干了,还做创新药干什么?它不是贵。
所谓的“贵”,看到的是价格,但实际上,贵不贵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多的是价值创造,是成本与效益的问题。
比如,有一款新药的支出是100元,老药支出是50元,老药看似便宜,但新药可以压缩住院日:老药要住七天院,使用了新的治疗技术或者是新药,住三天就能出院了,实际上给社会节约了四天的劳动时长,这四天给社会创造了多大财富?这么去看的话,100元比50元贵吗?
所以,大家不要仅从价格体系去评价新药是否贵。
我的建议是,要系统建立新药的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药物经济学的评价,衡量这些新技术和新药对健康和社会的贡献,而不能单纯从价格一个维度去看问题。
问:现在还是会从价格上去考量新药,你的观点是什么?
方来英:比如大家常说的“灵魂砍价”(集采价格谈判),我经常问制药业的朋友,你的药品怎么降价了?降价了你说自己赔了,那为什么还在做?绝大部分的品种,降价之后还在生产。
有的时候,赔了也继续干,企业不是只看这一个品种或者某一个规格,而是有总平衡,那就涉及企业如何评价中国未来市场,如何看待它的战略预期,这是企业的战略决策问题。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赔太多、背不动的时候,它就不干了。有些品种也许最后大家都不干了。利润预期低了,科技研发的投入,也会没有了。总之,市场有它自己的规律。
反过来说,医疗产品不是都在降价的,有些产品是涨价的,比如血液制品,市场不能缺。
企业在市场选择上是有敏感度的,企业会去研究市场。甘蔗不是两头甜。
问:对于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怎样通过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去支持?
方来英:其实一个成熟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有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有商业保险,还有慈善救助、福利等,才能实现对不同人群、不同情况的全覆盖。
问:有个现象是,有的药物没进医保之前,还在医院里用,但进了医保之后反而被踢出来了,医院有各方面的考量,这里面核心的症结是什么?
方来英:最核心的问题,无论是医保还是医院,都是如何建立一套能够支持中国创新药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医院也一样,医院也是要算账的。
医院算账也很简单,比如以平均住院日为指标,你考核它,看到平均住院日的数字很高,这时如果发现一个新技术、新药,在降低平均住院日上的作用很大,医院愿意很积极地引进。
对患者安全和疗效方面,如果一款新药的作用很大,这时候医院也会很积极地去引入。
但是,如果其他指标的影响因子的比重,压过了上述这些指标的话,那医院可能就不会考虑这些了。
比如说有一个指标叫药占比。如果只提药占比,不考虑其他的指标,也不考虑对病人的影响,单纯算药占比,那医院可能就会算,不管患者住院七天还是三天,不管新药、新疗法能不能减少病人的痛苦,我就是要控制药占比。
所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体系。这种系统性的体系,大家在不断地磨合和调整。我经常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需要不断地继续磨合和调整。
问:医院有一个很大的顾虑是新药太贵。2022年新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中,97%都是五年内刚上市的新药,价格相比于传统治疗用药还是高。怎么改变医院的这种顾虑?
方来英:新进医保,也就是说基本上都应该是新药,那些成熟的、安全有效的老药已经在用了。所以,这个数字达到97%,我觉得很正常。
把时间放长,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周期,这里面涉及一个概念:市场评价。
业内谈到研发费用的时候,以往,会把研发仅局限在技术开发、研究的阶段,我们其实很少看到后面的市场开发。市场开发,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销售代表做的事,至少当一款新药在真实世界大量使用后,需要对它进行市场评价。
这个市场评价,其实也需要周期和时间。所以企业的药品开发,不能只做到上市就结束了,实际上后面要做大量的跟踪研究,这样和医生、医院、医保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经常建议企业自己要加强药物经济学的研究。
问:上市之后的真实世界研究,目前企业做得还不是很多?
方来英:我们做市场推广的level(水平)太低。
一定要看到,在药品上市之后,其实还要有一个投入的过程,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熟的产品。
问:企业在药品上市之后,可能有更实际的考虑,比如营收利润方面。
方来英:但是如果没有真实世界的研究,没有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数据,你很难说服别人用你的药更好,而不是用他的。
问:这是一个更长期的投入,而不是只看短期的效益?
方来英:上市之后,至少得跟进三年到五年,可能有些东西我们才能真的说得清。
问:如何去调整现有创新药的评价体系,可以参考哪些指标?
方来英:我们要支持中国创新药的发展,特别是原创的发展,这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需要更加科学和精准地评价新药,这个评价的维度,我觉得有几条:
第一条,当然要去评价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纳入研究的病例是有限的,所以有“四期临床”一说,也就是新药上市后的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要建立自己的真实世界研究的评价体系。评价一款新药的维度,可以基于它在真实世界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再评价,这是其一。
第二条,要建立更加精准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不能简单地只从价格上思考问题,要把它的产出和投入综合考虑起来。
任何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如果单纯从价格上去看,多数可能比老产品要贵得多。但接下来我们会发现,如果这个新技术和新产品真正能够生存下去,它的产出一定比老产品要好,老产品慢慢就不用了,被淘汰掉。
第三条,国家保险(体系)在评价部门绩效的时候,应该看到对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贡献,而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
问:对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贡献,如何去量化?
方来英:可以量化。联合国有公认的指标,现在我们通常也在用,比如像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指标,这些也是我们评价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卫生状态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