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右)和宝马集团负责财务的董事彼得博士。
2017年,德国慕尼黑,德国宝马的总部造型从发动机变成了四节动力电池,彰显这一全球级豪华车企引领电动化时代的决心和信心。
3月15日,在2023年财报年会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直言:“历经考验的雄厚实力、面向未来的创新科技和2025年投产的亲斤世代车型将奠定我们持续成功的基础。”
发布会上,宝马首次揭秘新世代车型产品规划,2025年下半年开始量产、随后的24个月内至少投产6款车型,值得留意的是,其中包含了多款宝马走量的核心车型,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宝马与电动汽车结缘甚早。50年前,作为奥委会成员的代步工具,宝马1602e就曾亮相1972年慕尼黑夏季奥运会,在各种长距离赛事中作为工作车和摄像车。
如今,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则直接驶入电动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按照宝马的计划,到2026年,全球范围内,每卖出三辆汽车,就有一辆纯电车型;到2030年前,纯电动汽车销量将占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累计交付量可破千万辆。
在笔者看来,对于一家面向全球消费者的头部车企,决心全面下注电动化,绝非易事:有责任心的车企,需要把成熟靠谱的新技术交付给消费者;汽车更不是一卖了之,背后需要强大的能源体系供应加持。
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带来的未来汽车赛道升级的大挑战前,如上的这种坚持,相比激进的造车新势力,汽车巨头显得略有迟缓,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叠加近几年地缘政治与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让堪称全球化经济活化石的汽车业备受煎熬,挑战着企业的韧性。
但恰如丘吉尔所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如果能快速应对,那就不再是危机,而是拉开差距、扩大份额的好时机。
在过去几年,宝马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在全球市场内,供应不同动力能源的汽车,“给予消费者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从全产业链扶持、研究新兴能源技术,为智能新能源汽车转型做深入的技术储备。
纯电动革新了汽车的主要零部件。对此,宝马绝不只是拿来主义,而是追求知其所以然。面对电动车最重要的心脏——动力电池,宝马早在几年前就在慕尼黑建设了电芯技术中心,由此洞悉行业未来。
基于对技术本源的执着,新世代车型将采用宝马的第六代eDrive电力驱动系统和新一代锂离子电芯,在总体成本降低50%的同时,能量密度提升超过20%、续航里程提升30%、充电速度提升30%。
效果已經显现。2022年,宝马集团在全球市场共交付超过21.5万辆纯电动车,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在这一基础上,宝马提出在2023年内,将纯电动车型销量在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提升至15%。
目标背后,考验的是宝马的产品矩阵和业务运营管理能力。宝马集团已经在全业务链范围内做足了准备,齐普策底气十足。
去年11月,宝马宣布将投资百亿,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进行动力电池生产的大规模扩建,进一步提升宝马动力电池的本土生产实力。
为了匹配电动车业务的快速发展,宝马持续升级全球生产体系。宝马集团提出了BMW iFAGTORY生产战略,这是宝马对于未来汽车生产的总体规划,创造电动智能时代全新生产理念。
比如在中国,总投资150亿元人民币的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建成:里达工厂)具备极高的生产灵活性,拥有面向电动化的生产体系,最高可实现100%的电动车生产能力。
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尽管去年面临诸多挑战,宝马集团的多项财务指标仍达到预期水平,全年总营收超1426亿欧元,同比增长28.2%。值得—提的是,2022年,宝马研发投入达66.24亿欧元,同比增长5.2%。
在宝马集团负责财务的董事彼得博士看来,宝马集团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转型的同时保持了盈利能力,良好的现金流支持着研发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