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颖
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图/视觉中国
2023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
3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闭幕。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今年的两会,除批准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央和地方年度预算、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常规议程,还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
3月10日,人大大会还批准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了13项任务,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科技、金融部门也迎来大调整。此次调整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仍为26个。
3月10日至12日,经过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相继产生。13日上午,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一同出席的,还有新任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
在这场记者会上,李强介绍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与工作重点。谈及“以人民为中心”,他表示,客观地讲,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实际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出,2023年GDP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对民营经济、就业、生育、养老、乡村振兴等关键议题,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团队亮相之后,2023年的中国经济、民生工作将作何部署?今年全国两会给出新风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将经济增长目标设置为5%左右。《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指出,此前市场普遍预计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可能设定为5%-5.5%以上,考虑到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市场预期。
在3月13日记者会上,李强表示,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比较多,如何稳增长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考验。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中央政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当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20万亿元,基数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告诉《财经》记者,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基调相对保守而务实,旨在推动经济从去年疫情的冲击中稳健复苏。今年经济发展仍将面临多重阻力因素,设定“5.0%左右”的GDP增速目标合理且理性。野村中国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回升至5.3%,但对经济复苏步伐保持谨慎。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告诉《财经》记者,今年经济的复苏之路不会高歌猛进,还可能出现波折。政府换届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建议方式为新一届政府工作留有余地,也有争取更好结果的空间。今年工作仍会稳中求进,稳增长、稳预期、稳物价、稳就业、稳外资外贸都是努力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高明向《财经》记者指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就是扩大内需。此前,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出行、旅游、会展、娱乐、住宿等领域将有较大反弹。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电子、汽车、家电家居、装修建材等领域的消费也会出现好转。2023年,预计消费将达到7.5%至8.0%增速。
3月以来,北京等地已经在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手段刺激经济。对此,高明分析,今年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领域消费有望获得重点支持。同时,他指出,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增加、预期的恢复、就业形势的好转,以及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这些方面做好了,消费自然提升。
今年全国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建议,从占据家庭开支大头的养老、生育入手,解决国民后顾之忧,释放消费潜力。《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显示,全国家庭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建议,对2024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免除学费、课本费,直至大学毕业。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则建议,制定全国统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补贴老年人请护工的费用;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减轻子女肩头的经济负担。
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图/新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设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左右。
王军指出,今年外需转弱,出口会比去年难。出口对内需带动也很大,涉及出口的制造业、服务业都会受到影响,相关就业问题会变得特别突出。在去年四季度的基础上,青年失业率会逐渐下降,但不会很快降下来,会维持一段时间两位数。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告诉《财经》记者,中国以往城镇新增就业目标都在1200万人左右,压力大的年度目标曾降至1100万,但实际完成依然是1200万左右。今年经济景气水平会大幅提升,就业会得到更好基本面的支撑。现在就业问题主要是就业结构性压力。很多地方需要人才,但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基层,过去曾见媒体报道,六分之五的医学毕业生无法从事医生工作,宁可在大城市做医药代表,也不愿意去县城做医生。
3月13日,在记者会上,李强表示,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经济。政府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从就业看,有一定压力,但从发展看,注入的是蓬勃的活力。政府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带来了许多关于促就业的提案议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尚希表示,当下中国数字经济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占比近三成,产生的新职业中多数与数字化密切相关。在第三产业中,数字经济带来的岗位占到六成。他建议,要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也有助于女性、长期失业者、残疾人等群体获得就业机会。要通过电商、网约车、物流配送、在线教育、信息服务等就业新生态,缓解青年结构性就业压力。
对于新业态就业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还提出建议,应修订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将所有劳动者都强制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畴。
应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人口红利?李强在记者会上指出,中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中國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稳就业民生的前提是稳企业。对此,王军指出,当下吸纳就业的民营企业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信心提振需要过程,二是出口订单下滑可能较为严重,三是平台经济的恢复需要时日。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理事长高连奎表示,中国一直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此前一些监管政策可能导致误解,但那只是合理的市场规制。“两个毫不动摇”,是不会变的。
实际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营经济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据新华社报道,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会上习近平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记者了解到,三年疫情影响叠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民营企业受到冲击。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媒体沟通会上介绍,统计显示,川商返乡投资力度在2022年出现下降,以往川商返乡投资金额每年达一千多亿元,而去年只有五六百亿元,下降了将近一半。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应大会发言人王超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新华
刘永好表示,当前企业普遍处于发展低谷,虽然旅游、消费等行业率先出现强烈复苏信号,但全行业恢复仍需要过程。另—面,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够明确,看不清方向,多持观望态度,选择“躺平”不投资或少投资。一些人士发表“民营经济发展阶段过时了”的论调,也确实对部分民营企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3月13日举行的记者会上,李强指出,“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确实,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其实在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了强调。对此,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
全国两会期间,刘永好也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提案》。他建议:一是加强各类涉企政策的全面、及时、精准解读,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形势预期;二是完善民营企业的支持机制,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增信心、抓发展。
一些代表委员还建议,制定促进民企发展的法律,给企业家吃“定心丸”。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建议,尽快制定民营经济保护法。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建议,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建议,将推进制定民营企业基本法落在实处。
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继续加力提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提出,2023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同时,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陆挺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0%安排,较2022年的2.8%有所上调,但低于2021年的3.20%。剔除转移自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其他基金的1.9万亿元后,野村中国预计狭义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目标定为4.5%,略低于去年最终录得的4.7%。鉴于政府使用央行贷款工具、政策性银行、大型央企、地方专项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多种渠道为财政支出融资,狭义赤字率稍降并不意味着财政政策边际收紧。
贾康评价,3%的财政赤字率比去年2.8%有所提高。欧盟成员国将3%作为警戒线。中国过去比较注重借鉴欧盟经验,只有少数年份赤字率安排超过3%。从2.8%到3%可以看出政府的引导方向,在赤字安排上有扩大,带有支持扩张内需的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美国硅谷银行、签字银行破产危机发酵,今年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尤为值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也尤其强调防风险,提出“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等。
在3月13日的记者会上,李强表示,今年的中国经济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具体来讲,要打好这么几套组合拳:一是宏观政策的组合拳,二是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三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
王军建议,当下,对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的监管可以适当放松。第二,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置换地方政府债务,适当兜底。第三,要遏制增量,控制债务的规模和速度。化解存量要提高效率。第四是要做大蛋糕,让经济尽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五是推动中央地方财权和支出责任的改革,合理划分彼此的权利和义务,降低各级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培育并逐步扩大地方政府的稳定财源。
关于债务集中到期的压力问题,在3月1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也回应表示,中国2022年法定债务的负债率约为50%左右,这个指标相较其他国家而言是比较低的。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财政部已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个底线守得住。
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王军提醒,货币政策还应该关注通胀和流动性陷阱的问题。
2023年,也是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措施后,恢复与外国人员正常往来的第一年。但目前,经济学家们普遍担心今年外需走弱,不少机构预测中国出口会是负增长。
高明指出,由于全球经济下行壓力增加、衰退风险增大,预计外需会出现明显疲弱。预计2023年上半年出口增速为-10%左右,下半年到达底部,逐渐向0%增速回归。高连奎同时指出,中国的汽车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可能会弥补一些损失。
王军认为,出口的挑战之一是订单下滑;挑战之二是中美脱钩风险,包括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离岸外包、友岸外包,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挑战之三是汇率问题。去年起,汇率波动明显,这对于外贸企业定价和抢占市场都有不利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要有预案和应对举措。企业需要增强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等等。高明分析,中央上半年的工作重心会放在扩内需上。随着国内经济企稳,下半年,科技创新会回到首要位置上,也就是回到更长期的任务上。
须注意,尽管强调科技自力更生,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并列举了相关举措,提出“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一定能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前景,我认为大可不必。”3月7日,外交部长秦刚亮相两会记者会,回答记者提问时他表示,过去一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引资规模居全球前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即将举行。今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也将举办,据我了解,前来参会的各国企业家争先恐后。”
秦刚对记者们说,“最近,我和多位地区国家的外长交流,大家期待最大的就是发展,谈论最多的就是合作。我相信,中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给各国特别是地区国家提供新的机遇。”
在3月13日的记者会上,李强也对中外媒体表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还是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今年,我们还将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开放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投资兴业。”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