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企改革有何不同?

2023-06-05 19:15马国川
财经 2023年9期
关键词:深圳国有企业改革

马国川

每次到深圳,我都喜欢登上莲花山,俯瞰夜色中的鹏城。高楼林立、灯光璀璨,焕发着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喷薄生命力。难以想象40多年前,这里竟然只是一座小渔村。可是,仅仅一代人的时间,这里就耸立起一座几乎可以与香港媲美的国际大都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教授在《变革中国》一书里说,“中国的市场经济道路是一个非凡的、动人的故事。”深圳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成为这个故事里最富有传奇性的章节。随着时光流逝,深圳的传奇似乎也在渐渐淡去。但是,《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年》再次将那段岁月拉入人们视野,促使读者在回顾中总结历史,在反思中展望未来。

1981年8月,也就是特区建立第二年,深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机构改革,撤销一批行业主管局,将它们改为独立的公司。随后,工业、商贸、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文化等领域,更多国有企业相继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除了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在深圳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不过,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国有企业不同,深圳国有企业是适应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国企”,它们绝大多数处于竞争性领域,能够独立经营,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因此能够迅速发展。不到十年时间,深圳從边陲小镇发展成为200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奇迹”。正如《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年》一书所说,“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在特区初创时期起到了支撑和主体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一起,共同支撑深圳的高速增长。深圳国有企业的一系列大胆探索,从股份制改革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都为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丰富经验,起到了破冰的作用。

然而,从1995年开始,深圳的国有企业发展也出现了停滞,乃至陷入困境。要知道,20世纪90年代正是再次创造“深圳奇迹”的时期,为什么国有企业却陷入困境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1992年中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民营企业崛起,外资企业大量涌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在布局结构、体制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日益显现。特别是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不但没有“做大做强”,反而经营困难,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如果站在2000年的历史时点上,俯视整个深圳就会发现,这个新兴城市和20世纪80年代已经完全不同,呈现出崭新的气质。虽然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它却顽强地保持着15%的高发展速度。可是,国有企业却在风险集中爆发,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相当多国有企业处于破产关闭的边缘,成为影响深圳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深圳的国有企业向何处去?

2003年,49岁的张思平担任深圳市副市长,分管深圳的国有企业。压在他肩头的一大重任,就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深圳以来,张思平已经在这里工作十多年,对于深圳国有企业非常熟悉。他看到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深知国有企业的弊端。在担任深圳体改办主任和广东省体改委主任的八年间,他直接参与和组织了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确立,旧有的改革模式难以持续,国有企业改革迫切需要一次重大突破。

1999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为深圳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圳市在此问题上也形成了共识,关键就在于如何实施。

作为这项重大改革的直接领导者,张思平精心组织实施了深圳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经过三年的艰难努力,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阶段性任务。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深圳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就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中发挥保障作用。

从2003年起,深圳的经济增速再度攀升到新的高位,崛起为全国领先的特大城市。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也是政府职能的自我革命。因此,作为改革的操盘手之一,张思平在《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年》这本书里,用了近100页的篇幅,记录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改革过程。

在完成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之后,深圳又以市场化为导向,对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机制改造,实现了国有企业与市场机制的接轨,企业效率与活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自己具有优势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里,深圳国有企业通过公平竞争,成长为大产业集团,效率、服务水平、竞争力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乃至成为领军企业。这些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为高科技、现代物流业引导和服务的功能,促进了深圳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在过去的40年里,深圳国有企业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功实践案例,探索出一套改革发展的制度模式,不但在理论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全国国有企业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改革发展路径。

近年来,针对学者热衷于 “热点问题”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多次呼吁经济学界“研究基本问题”。显然,国有企业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基本问题。

即使在深圳这样的改革前沿,国有企业也在问题—改革—新问题—新改革中曲折前进,迄今未有穷期。作为见证者与参与者,张思平以60余万字记录了深圳国有企业改革的艰难进程。《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年》的更大意义在于,为未来深圳乃至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镜鉴。

深圳福田区CBD城wFDQfUfY6MND89cnabanJyqjaLYjbX7qmtU08KP//Tc=市中轴线。图/视觉中国

恩格斯曾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遗憾的是,中国学界的一大缺陷,就是輕视甚至蔑视理论思维,因此很难透过变动不居的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年》这本书里,张思平作为一线的改革者,却展现出惊人的理论水平,令人颇感意外。

其实不奇怪,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之时,张思平就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当时他的老师们,特别是著名经济学家马洪、蒋一苇等人,已经开始探索放权让利、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并对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作出过重要贡献。张思平深受这些老师的影响,几十年来一直学习、追踪、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因此他对国企改革的历程有深刻的理解和系统的理论思考。难能可贵的是,张思平在深圳数十年的工作中,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既成就了一位卓越的改革家,也成就了一位优秀的理论家。

在退休以后,张思平创办民间研究机构“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继续关注和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两年里,他回顾深圳国企改革的历程,每日奋笔疾书,完成了皇皇巨著。在该书的后记里,张思平这样写道:“在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个个人能够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有幸的是,自己既能亲历这场历史变革,又能在晚年为后人留下这场变革的一些记录和历史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事业来讲,我能够做的事已经做完了。”

这段话朴实无华,却令人感动。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改革者,张思平守住了自己的“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我相信,他会继续进行理论探索。

(作者为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编辑:臧博)

猜你喜欢
深圳国有企业改革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改革创新(二)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