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清华 刘尤冰心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景观(Landscape)首次记载于1598 年,它在16 世纪期间是作为荷兰语中的一个绘画术语,后来传入英国表达的是“描绘陆上风景的绘画”。如果提起中国特色的传统景观概念,人们普遍想到的就是造型精美的亭、台、楼阁以及诗、书、画等带有传统元素的中国园林。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园林景观强调“写意”,将人与物融入自然中,表达情趣自然的山水,打造浑然天成的景观氛围。中国园林从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园囿”开始,这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风格各不相同的宫殿群落象征着秦汉时期疆域的辽阔程度,经过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发展后,园林风格逐渐从“写实”向“写意”发展,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理念,奠定了后续的山水园林造园思想的基础。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宋元山水园林和私家园林的造园技艺日益成熟,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观念对造园理念有着深刻影响,与人们的生活情怀息息相关,追求雅意成为园林设计的主要思想。到了明清时期,隐逸思想逐渐弱化,园林开始变成了一门形似简单却极其复杂的“造园艺术”,将精神追求转向比“壶中天地”更小的咫尺园林,讲求打造无边境的空间感,这成为墨客品评园林艺术创作的标准。现代“景观”的概念从西方延伸而来,以现代园林的形式开始出现,中国传统园林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抹浓墨重彩,对书写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仍然有着重要影响。回顾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可以发现人们不是用绝对理性和规矩的几何来打造心目中的景观,而是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闻的自然景物来再现一个微缩精致的自然景观[1]。
现代语意上的“景观”通常是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的全貌,包含了物理特征和人类活动的人文特征。它是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景观可以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大自然本身所形成的景观,例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森林等;人工景观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景观,例如都市景观、农村景观、园林景观等。景观既包括地理上具体的场所,也包括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共同体验。长期以来,人们都受到了传统人工景观的影响,认为景观的外部是有框架的,是有审美限定的。然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乡村里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景观往往是真正的符合生态之美的景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且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土景观逐渐成为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何谓“乡土景观”?正如学者俞孔坚提出的:“所谓的‘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2]”乡土景观之美不在于观者用视觉所看到的表面那么直白,所想表达的设计含义也不仅仅是表面用一些铺装或者绿化所涵盖的那么粗糙,乡土景观的美就在于他们的实质,在于景观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共鸣[2]。
乡土景观的“乡”有多种解读,第一种便是传统的、本土的、带有地域文化因子的,这一理念通常是对当地乡土文化一成不变的吸收传承,比如窑洞与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二种便是农村的、或者说是乡村的,带有一些人工耕作农业时代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农业或牧业地区,比如中国南方的稻田景观、梯田景观等;第三种则是普通的、寻常的,有“土气”的概念。这类理解意思更偏向于大众文化,并没有地区的限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它所表达的则是一些普通景观,与人们的日常文化息息相关,如一些乡土植物和自然生物的发展被看作是不发达的、粗糙的景观。比如城市废弃地中自然生长的一片绿地,乡村里年复一年野蛮生长的自然空间,它似乎与经过人工修建的“正统”景观相驳,但充满自然治愈的精神力量[3]。
概而言之,乡土景观首先要关注其本身所携带的文化意义,与它所处的自然背景、历史渊源及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唤起乡土中国的审美意识,它是作为一个载体去将一个地域的自然、经济、文化精神内核和历史变迁所表现出来的重要途径。其次具有实际功能性,属于“寻常景观”,也就是要与人们的生活和生存紧密联系,在乡村的范围内这种实际功能会更偏向于第一产业的范畴。最后是具有地域性,乡土景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故而在景观设计中,无论乡土景观研究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生长出多少新的概念和构成,就需到中国不同地域环境的乡村原野中去寻求答案。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各地区开始更加重视乡村建设,出现了诸多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但美丽乡村并不是“面子工程”,中国特色乡土景观发展至今,常常也会在传统园林与乡土景观的设计中迷失方向,设计风格往往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结合中迷失方向,杂糅出各种奇怪的形态,而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许多地区呈现出“千村一面”的特征,逐渐失去了地域特色。在当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设计会将落脚点放在速度与效果上,国内的一些乡村形态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的影响,追求规则彰显的气派,强调辉煌的装饰特征,洋楼别墅和花坛喷泉等景观小品被一味地安插在乡村景观中,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平庸乏味的硬质铺装广场、高楼林立的建筑群以及尺度惊人的纪念性雕塑公共艺术品等过度异化,使它们失去了地域特色,显然不能被冠上“中国美丽乡村”的名号,所以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就需要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经过设计创新之后,以一种新的景观符号形式传播,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地域认同感。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通过乡村振兴得以承继和发展。
第二,乡土聚落是人类在大地上的烙印,但有些地方的改造建设破坏了原生自然山水的格局。例如村落的水系走向、阡陌交通等景观,是当地人与土地乃至大自然维持平衡状态的痕迹,有些地方城市建设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侵占土地,而那些土生土长的、不需要人工精心灌溉的本土植物被取代,变成了一排排规则整齐的人工绿篱、花坛、行道树等。俞孔坚曾在《以土地的名义》一书中说:“而通常情况下,影响大地生命肌体的一些关键地段最先被侵占:湿地和水系统被破坏和污染;生物栖息地迅速消失;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导致的后果就是洪涝、旱灾和疾病威胁着人民的财产和健康。[4]”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乡村的振兴与发展都不应该以破坏原有生态格局为基础,自然生态格局是乡土景观的特征之一,尊重自然格局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模仿自然而建造景观。
第三,乡村青年劳动力及人口的外流造成了人地分离。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农村社会、经济、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变革,也促进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创业,农村空心化、高龄化问题随之产生,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村庄原有农耕用地、老宅民居的荒废,也使得原有乡村村落格局发生变化,地方特色景观元素消失,随之带来的是新的一代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逐渐模糊。故而要找回“乡愁”、重新建立人与土地的关系对乡土景观的营建是十分重要的。乡土景观资源可成为村民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引导和促进村民与乡土景观之间的互惠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需由政府主导,并吸引大专院校、相关的企业参与进来,鼓励和帮助村民有意识地参与乡村建设与开发,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缓解乡村地区社会发展压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开始步入正轨,经济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形势潮流下,重塑乡土景观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因此,乡土景观营建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中国特色乡土景观需要从本土文化出发,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现代技术材料的运用,唤起中国人对传统人居环境的审美意识[5]。那么,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展开乡土景观的设计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第一,田园意境——营造乡土意境。所谓“乡土意境”就是延续乡土本地的文化,借景成境,强调情景合一,打造诗意栖居的环境氛围感,彰显地方精神。每一个乡土村落的背后都有着一幅如诗般的山水画卷,或浓或淡,是乡土人们对美的最朴素的向往。乡村的意境主要由自然景观元素和社会元素组成。一方面保留乡村特有山水地脉特征,将被孤立的外部山水景观融入到场地,在空间创作中,赋予场地艺术感与生命力,这样就能确定整个“意境画面”的基调,运用周边的大环境给人的感官带来情绪的烘托。如贵州高原山峦沟壑间还有一些山间盆地,而沟壑间冒出的缕缕炊烟则代表着人们在这里找到了适宜的生存方式和建筑形制。另一方面,提供可展现乡土民俗的社交活动空间场景,打造出空间的层次,将千年历史以及日常文化遗产通过村口、庙堂、庭院等景观构成表现出来,并置于新的语境之中,于市井隐世,伴碧树而眠,具体的场地设计手法有直抒胸臆、情景再现、比喻诠释、象征处理和抽象凝炼,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场地设计中,展现出乡土景观的全貌,将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示出来。最后将自然景观元素和社会元素以和谐共融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让观者一眼望去,能在画面上观察到大中有小、粗中有细,保留这份“粗糙”与“质朴”,打造一份田园意境。
第二,野草之美——运用乡土植物。言及乡土景观,乡土植物是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之一,农作物呈现出来的季相变化也是乡土景观独具特色的部分,这也是人们所容易忽视的“足下之美”,乡土景观中的植物生长是营造特色自然群落的一部分,它呈现出顺应自然过程的独特的美。以土人设计工作室的作品——永宁公园为例,该设计按照不同的绿地系统进行植被的分类,比如河漫滩湿地由多种多样的水生及湿生植物搭配组成,这些种植组合都是利用乡土的植物,以乡土物种作为绿化基底,由此形成景观基地,使人为参与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少,产生丰富的自然景观感受。比起“修建”和“种植”,乡土植物更偏向于“调和”和“梳理”,景观的自然之美也不仅仅在于植物搭配或者植物种植的巧思,更在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与自然交汇而成的乡野之趣。在景观调查中了解当地的植物种类并且了解其生长习性,可选择在不同的季节种植,以形成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层次。植物在四季的自由生长和与人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且景观不会结束,每一次乡土植物的自然形态和群落组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展示出来的景观效果也是不同的,或治愈宁静或鲜艳热情,设计创作的结果也不再是一个固化的物象,而是随着时间的演变产生变换的视觉与体验感受。
第三,就地取材——选用乡土材料。在打造景观的过程中,材料的选用往往是展示地方特色的表现手段之一。地方性的乡土材料往往是某个地方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地域与时间的淘汰所分化出来的能代表当地文化属性的一些特色材料,属于自然之物,让观者在行走中能以物为载体,延伸出记忆和印象,如江西景德镇的陶瓷、湖南桃江的竹子等。乡土材料要求尊重材料原有的特色,这些材料大多就地取材,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可以展示设计中的“方言性”,乡土材料的使用也可以有手法上的创新,“修旧如旧”或者旧料新用,或者提取式地去模仿传统工艺,必要时可大胆地使用现代富于表现力的设计手法和材料与之结合。例如用轻、薄、透来对比老夯土的重、厚、拙,用新加入元素的灵动、迷离来对比老空间的厚重和沧桑,在古朴的厚重感中注入一两分超脱之意,其最终目的并不是满足设计师个人的趣味,而是要秉持着“利用乡土材料体现地域文化”的原则尊重历史,尊重所服务的场地与人群[6]。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设计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空间的主题元素——乡土植物水稻上,种植水稻成为了设计的主导语言,稻田适宜在本地生长,金灿灿的稻田从播种到成熟收获,整个时间跨度所带来的不同景色都有较为漫长的观赏性,所以合理地运用乡土材料会使景观设计更具辨识度,更具有地域特色,乡土材料作为延续历史的文化载体,用来打造景观更具有表现力和亲切感[7]。
第四,自建家园——调动本地劳动力。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主导力量,应鼓励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用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帮助本地人参与家乡建设。同时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多方引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以水果和蔬菜种植业为特色产业,强化乡村田园特色,在此基础上又可引入其他适宜性的产业,挖掘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形成地域文化名片。地方政府可以实施“引智”计划,与当地大学或科研机构、优秀的相关企业合作,例如“校企合作”,乡村地区与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采用“合作+参与”的方式。一方面,利用这些人才出谋划策,也可以给回乡创业的年青人提供平台和机会。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专业知识为乡村建设工程添砖加瓦,为国家乡村建设做出贡献。例如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带领学生将“材料构造与营建”课程融入孝感市孝南区西河镇大黄湾村的乡村建设中,村民们自发捐献家中老物件,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微景观创新设计,重构该村落的公共空间,在实践过程中梳理地域文化传承脉络,弥补地区文脉传承的缺失。同时,还帮助村民在建筑外立面上绘画描述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场景,用老物件和当地的盆栽植物搭建小品,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微缩景观小品等,这些素材多来自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乡土趣味,能够丰富乡土景观的空间韵味,提供精神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养分。另一方面,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村民,让村民担当“设计师”的身份,日本的乡村设计师在《乡土景观设计手法》中提出“百姓的设计”的概念,即为百姓的设计是具有亲和感、养眼的、地域性的、稳定的、安逸感的景观,是从“生活”和“人”的角度设计的景观,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可激活乡村内在活力与韧性,将乡村文化渗透进环境设计中,从而促使乡村文化表现在生活景观中,构建真正属于当地人的乡土“家园”。
总之,中国乡土景观源于农业传统,正如费孝通[8]所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景观设计既不单独面向人,也不纯粹面向自然,而是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其中的平衡之美,打造时空交融的乡土人文景观空间。乡土景观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下要把握乡土景观的内涵与营造方法,对自然景观、聚落特征、人文历史进行分析,找出当下乡土景观营造的主要景观元素,通过促进各要素融合的设计思路,探究如何激活乡村内在的发展驱动力,从而促进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乡村得以延续,促进乡村整体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并彰显乡土景观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价值,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