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活动、秩序、精神和制度的综合体现,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对校园文化价值认识的日渐深入,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展开探索。在此过程中,文化建设趋同、文化建设封闭、文化建设缺乏稳定性等问题较为突出。
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场所,中小学校该如何构建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打好生命底色?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议题一: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叶燕萍:办学校就是兴文化,文化建设对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下面,就以我所在的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中心小学为例,来谈一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理念系统。理念系统是铸魂的关键,为此我校确立了“龙”文化。“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我们取其创新精神、包容精神、进取精神、独立精神。对于小学教育来说,蓬勃向上的生长感特别重要,对应“龙”文化,就是向上的进取精神,也可以称为“龙腾精神”。据此,我校确立了教学特色“玩中学,学中玩”,校训“为梦想腾飞”,校风“活力为校,人人尚进”,学风“乐玩为学,孜孜尚创”,教风“立德为教,谆谆尚育”,育人目标“培养活力满满、灵光闪闪、品行端端、志向高高的‘小龙人”,学校愿景“白龙腾飞向四海、童心筑桥达未来,努力让学校成为‘玩美童年的发生地”,并创作了校歌《腾飞吧,小白龙》。
景观系统。文化景观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为了让校园呈现更多的天真烂漫,实现更多的自然生长,创造更多的温暖、美好和感动,我校以“龙腾”教育为魂,在景观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潜龙”在渊。“潜龙”表示龙尚未显示实力的样子,寓示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状态。为此,我们以白龙腾渊景观为核心,对周边区域进行清理,将之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区域。二是“寓学于玩”理念廊。该廊道用于展示古今中外教育学家关于“学”与“玩”的论述。三是“见龙”缤纷。“见龙”比喻才能的展现,我们利用行政楼一楼展示学校“寓学于玩”的实际成效。四是“惕龙”习廉。“惕龙”象征龙的一种内省反思状态,我们为师生打造了学习清廉文化的阵地。五是“跃龙”蹦跳中庭。“跃龙”是龙的一种活跃状态。我们把教学楼的中庭改造为以地面游戏为主、可供学生课间蹦跳玩耍的场所。六是“飞龙”趣玩园。我们将学校植物园改造为以运动为主题的玩耍乐园,设置踩木桩、荡秋千、走独木桥等项目。七是“腾龙”参天园。“腾龙”是已经腾飞的龙。我们把原有的“呦园”改成“腾龙园”,与参天大树融合,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其中展示一些杰出校友的事迹。
课程系统。我校以“龙腾”为核心文化理念,积极构建“回归儿童意义的龙腾课堂”。在课程体系上,我们结合原有的“育龙”课程体系,围绕“立龙德、学龙智、强龙体、润龙韵、砺龙行”五大核心素养,构建了“五龙课程体系”:“立龙德”,即立龙之品德,无私奉献、厚泽生命,从而以德立身、达己达人;“学龙智”,即学龙之睿智,孜孜以求、学无止境,从而睿智聪明、学识渊博;“强龙体”,即强龙之身体,锻炼身体、坚持不懈,从而身强体健、茁壮成长;“润龙韵”,即滋润龙之神韵,以美润心,从而气韵生动、内涵秀美;“砺龙行”,即践龙之力行,勤于劳动、勇于实践,在知行合一中磨砺成长。
活动系统。通过仪式和庆典,学校的文化、愿景被一次次强化、确认,形成了学校文化特有的“节气”。目前,学校有以下品牌活动:一是“望子成龙”开学季。通过走白龙桥、点额开蒙、游艺趣玩等活动,给孩子们留下开心的入学记忆。二是“龙抬头”游艺节。每年的“二月二”,以游园的方式让孩子们自由玩耍、放飞心灵,在游戏玩乐中传承传统文化。三是“龙腾虎跃”创玩节。以科技制作为主题,让孩子们体验科技创新。四是“白龙腾渊”毕业季。在学生毕业时,通过赠送文创产品等仪式,寄望孩子们在离开学校这个池渊之后,将有更广阔的升腾空间。
曹江林:校园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有着非常深广丰富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学校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这是学校文化的外殼,包含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二是制度形态的文化,这是学校文化的支柱,包含校纪校规、奖评制度等;三是精神形态的文化,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包含勤奋进取品质、敬业爱岗精神等。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内在的教育力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影响深远。学校文化是包容、多元的,允许相异的观念和思想存在;学校文化也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学校文化还是开放的,是面对多元异质文化的选择和自主更新。作为社会文化的浓缩,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继承与创新同样重要。
以百年老校为例,其文化更多地外显为一种声誉评价、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它反映了学校的一贯追求和教育价值观,能够充分体现师生的精神与情操。这种文化是经过多年沉淀累积形成的,具有固定性、特色化的特点,尤其需要继承、发扬。比如我所在的武汉市汉阳一中就是一所百年老校,虽历经三次搬迁,但知音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继承得很好。
传承是文化特有的属性,它与创新是相互促进的。文化总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校园文化就是在这种既封闭又开放、既传承又创新中得以不断地累积、提炼和升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让学校精神在传承中不断提升,让文化底蕴在创新中不断博大精深。
当今社会呈现多元发展,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交流越来越密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通过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只重视继承,不求创新,就缺乏个性,就不会形成学校文化特色,不能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只重视创新,则会造成历史底蕴缺失。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理解校园文化的丰富内容,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刘大治: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环境、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学校精神和学校制度的综合体现。在“乐雅教育”理念统领下,松岗中心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明确了几个基本原则:“内部需求原则”,让学校文化变革成为教师“主动求变,追求成长”的原动力和“源”动力;“循序渐进原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行动研究过程,要自上而下、由点带面,逐步逐项开展;“协同发展原则”,不等待,不依赖,各个团队和部门都要主动作为,在成就学校的同时成就自己;“继承创新原则”,不全盘否定学校原有的教育基础和教育积淀,而是改变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参照系,改变教育中的“人”。校园里每一项显性或隐性的课程都传递着我们对“乐雅教育”的理解,课堂、课程、教师、孩子、文化,所有这一切都在生长变化着。
从课程整合到生活化教育。我们基于本草园设计了本草劳动教育课程,按学年来确定帮助学生探索人类共有经验的主题,以自然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核心,统整相关学科课程、德育活动、研学活动,以实现相互补充、整合、成就的目标。师生们扎根本草园,从一株株中草药落土开始,探索人类认识世界的过往经验,独辟蹊径地把课堂搬进生活,在劳作中共同探索看似寻常却未必真正了解的世界。这种协同探索,给了学生们整体感知世界的机会。
多学科融合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本草园的校本课程实践,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学校将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工具,有机融合研学活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元素,开发出适用于小学阶段的以“草本课程”为核心、以“生长、共生、和谐、恒动、适应、挑战”为主题的教育实践。于是,在松岗中心小学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教育场景:语文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本草园,品读本草诗词,创作本草故事;美术老师指导学生把故事画出来,与学校特色的科幻画相联系;信息技术老师和学生一起把科幻画用电脑制作出来,或者写入程序,然后運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作品。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教师的思维打开了,学科局限性突破了,有了融合的思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新路径。
晴耕雨读构建教育新生态。落实“阅读工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2018年我校获评“广东省书香校园”,“书香校长”“书香教师”“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等活动让我们有了一批“教育的合伙人”。图书驿站坐落在本草园里,课间或午后,早晨或黄昏,当家长们来接送孩子,总是不由自主地走进本草园,或挥锹浇水,或捧一本书享受沉浸式的阅读时光。一片园子一座驿站,无意之间把耕作与读书联结起来,走向了“晴耕雨读”的教育至美境界。
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新生态呈现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我们关于学校未来的期待、对学校生态的营造、对学校文化特质的描绘,最终都体现在学校变革的方方面面。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十多项国家级和五十多项省市区级荣誉、奖励。这一个个奖项,是学校文化整体提升的见证。
章健: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的前身为始创于1933年的斯盛中学,以中国近代建筑家杨斯盛先生倡导的“勤朴”为校训。在学校九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勤朴”文化得以积淀。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提出“勤朴立校,尽责育人”的办学理念。下面,我将谈一下“勤朴”文化如何在市八初中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恪守文化根基,挖掘“勤朴”内涵
新时代,“勤朴”文化如何被全校师生认同?
“勤朴”是我校办学的“根”与“魂”,“责任”则是办学的“形”与“神”。换句话说,市八初级中学的“勤朴”与“责任教育”是学校文化创建的校本化表达。无论学校办学,还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都浸润在“勤朴”的内涵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价值认同:一是意识认同,从“勤朴”文化出发,夯实自主自强的尽责意识。比如,凝练“勤朴”校园文化特质,营造舒适温馨的校园文化环境,设计新校徽、改建斯盛墙等“勤朴”特色文化标识。二是行为提升,在党建引领下彰显“勤朴”品质,实现知行合一。党支部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党史,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三是共谋发展,师生建言献策,丰富“勤朴”内涵,强化尽责能力。关于学校怎么发展,在市八初级中学,每个人都具有“主人翁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师生、家长都已经认同“勤朴”理念,并践行“勤朴”精神。
守正创新:尽责育人,践行“勤朴”精神
围绕“勤朴立校,尽责育人”的发展理念,我们构建了多条路径。
建构“勤朴”文化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我校从1980年起开展学雷锋活动,四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这既是对“勤朴”文化的延续,更是对当今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的积极回应。如今,我们建设了“寻迹雷锋,强国有我”小公民道德实践课程,以学、思、践、悟四种形式,培养和促进学生道德养成中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打造跨界的“乐学”课堂,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勤朴”文化指引下的学校教育,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激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为此,我们提出打造“乐学”课堂,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成长。学校开设了跨学科实践课程“乐行上海——城市印记·人文探寻”十公里徒步寻迹学史课程。今年,学校德育、历史、体育三个学科团队教师通力合作,结合二十大精神设计了“寻访最美软实力,见证非凡新奇迹”学习主题,并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徒步学习方案。
培育一支“勤朴”教师队伍,激发每一位教师尽责育人的热情。“勤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少不了一支“勤朴”的教师队伍。2018年初,我们在制定新一轮学校发展规划时提出,要将学校办成学生喜爱的乐园。面对校园绿化少、活动空间不足等困境,爱好园艺绿化的杨老师出马了。暑假,杨老师顶着烈日带领施工人员把一片水泥砌起的低矮灌木变成峰山叠石、瀑布倾泻的山间河谷;对面积有限的绿地重新设计,让高矮爬藤、观叶植物和时令花卉相映成趣;又为屋顶量体裁衣,开辟出学生绿色劳动实践基地……在我们学校,小到个人,大到教研组、团队,“勤朴”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议题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服务学生成长?
罗灿: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以生为本,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生健康文化、学生发展文化、学生个性文化”三化合一的价值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生健康文化。学校以“健康、乐学、发展”为质量目标和价值追求,始终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實施“十六个一”健康工程:一张午休床、一张被子、一个枕头、一个眼罩、一条隔汗巾、一盒牛奶、一个鸡蛋、一把口琴、一根跳绳等。学校在全国首创运用午休床来解决学生午休难题,实现了学生“人人有床睡”“个个睡得香”“天天睡得安”。同时,聘请专家每周三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进驻每个班级对学生的膳食、睡眠等进行全面指导。另外,学校建有“健康管理中心”“爱眼小屋”等专业健康功能室,立项省、市三项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荣获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等荣誉。
学生发展文化。学校坚持让“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积极整合教育资源,设置“一学生五导师”制:学校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大学导师为学生的学术发展导航,医生导师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护航,学长导师以朋辈的视角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疏导,社会导师为学生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导师们秉持“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价值认同,全面进驻每个班级。学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成长平台。
同时,学校依托光明科学城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传承中山大学百年文化积淀,提出“大科学”理念,致力打造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成立科创中心,建设沉浸式智慧科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大装置”科普场馆;开设“大项目”研究课题,由博士后领头开展海绵城市、湿地等研究;依托中山大学强大的学术背景和资源优势,为师生设计“大平台”培训、参赛机制。学校积极构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成就”的价值共同体,教师人人都是科技活动的辅导员、个个都是科创教育的实践者,共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学生个性文化。学校围绕核心素养,推进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课程生本化建设、研究课程个性化创造,构建立体多元、富有弹性和张力的现代课程谱系;通过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进行HSA课堂模型建构研究,打通学科壁垒,实现文(Humanities)、理(Sciences)、 艺术(Arts)等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个性、卓越教学。通过涵盖科学、人文、艺术、体育等领域的“一学生一课表”,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发展方向,以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推行“彩虹作业”,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层次,精准对应学生现状,因材施教分层布置;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的放矢分类实施;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尊重差异分级辅导。让作业从批量到定制,产生量变;从笼统到精准,产生质变。
另外,学校发行以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文化载体、以“中大狮”为文化符号的校园“狮子币”,构建立体、多元的评价方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