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金朝辉
[摘要]职工是兵团发挥维稳戍边作用的主体力量。近年来,兵团招录一定数量新职工充实壮大兵团职工队伍。新职工需经历适应与融入过程,而心理融入发挥关键性作用。本文以兵团第一师为例,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基础上,建构了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五个方面测量指标,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新职工心理融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需要兵师层面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社会层面丰富交往交流载体,重视心理支持和干预;个人层面加强学习,找准定位,以更好扎根融入兵团,成为合格兵团职工。
[关键词]新职工; 心理融入;适应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6;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130—09
[作者簡介]孙涛,男,第一师党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哲学;金朝辉,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社会学。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作为党中央安边固疆重要力量,自成立以来就承担维稳戍边重要职责。随着新时代维稳戍边事业发展,兵团职工队伍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近年来,兵团从甘肃、青海、河南、四川等省份招录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兵团新职工。新职工到兵团从农民(居民)变职工,既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是身份角色的转变。由于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差异,新职工来到兵团后需要经历适应过程来实现对新环境融入。因此,新职工社会融入问题不仅关乎自身发展问题,而且关乎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优势形成。
社会融入是指流动人口在经济、行为、文化和观念上都融入流入地的主流社会体系中[1],主要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或心理等多个维度[2]。无论是经济融入还是社会融入,实际上都蕴含心理层面的主观融入。真正意义的社会融入都建立在心理认同上,只有实现了心理层面的社会认同,流动人口“本地化”的过程才能实现[3]。职工作为兵团履行职责使命的实践主体,要实现从生产生活逐渐适应到融入扎根兵团,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个人心理主观认同。心理融入水平较高的新职工,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愿和主人翁意识。
二、文献综述与指标构建
心理融入是最高级的社会融入[4],主要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考察移民群体和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观经验、情感判断和行为变化等内容[5]。心理融入研究对象以移民群体尤以外迁农民工对迁入地心理认同为主[6][7],包括满意度[8]、社会距离[9]、身份认同[10]、归属感[11]等多个维度,并通过因子分析等实证方法测度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感觉、体验、认知等心理融入水平[12]。虽普遍认为心理融入是社会融入重要内容之一,但不同学者对心理融入理解与研究各不相同。
目前关于心理融入研究,选取的研究案例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区等为重点,采用研究方法侧重从定量角度分析个体参与流入地生活深度、对流入地主观感受为主。比如:杨菊华认为农民工群体心理融入指标应从心理距离和身份认同两方面去构建[13]。雷华从社会距离的维度分析,将自我认知、城市归属观、城市认同感等五个方面作为心理融入的指标[14]。相对于已有研究,对作为承担中央赋予特殊职责使命的兵团职工尤其是新职工心理融入问题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结合作者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新职工在兵团生活工作的情绪体验、认知评价、社会交往、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内容,重点从反映心理融入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兵团组织文化认同和兵团身份认同五个维度对新职工心理融入进行探讨。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判断以及对感情和情绪的情感评价[15]。换言之,是由认知和情感两部分组成的认知判断和情感评价。彭远春研究发现,心理融入受个体因素影响,进入新环境后,他们的正向体验越多,心理融入越高,相反的负向体验越多,心理融入越低[16]。
2.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主观评价,是对其生活状态进行横纵向比较后形成的积极评价结果[17]。换言之,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价。俞林伟、朱宇认为,与第一代流动人口相比,心理融入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关联性更高,即新生代流动人口本地长期居住意愿越强烈、越熟悉本地话,其生活满意度也就越高[18]。姜秀花研究发现,流动妇女流动到城市受到家庭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她们希望能够改善家庭的生活,并来到城市照顾家庭[19]。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类:客观的社会支持是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主观的社会支持是个人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20]。换言之,个体从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亲人、同事、朋友)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提升个体的适应水平。 Wu, F & Zhou, M认为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容易激发流动人口主观融入的意愿,增加其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21]。邢玉兰认为良好的舆论宣传、社会服务、社会环境等客观社会支持因素有利于新生代女性从主观心理更好适应融入流入地社会中[22]。
4.文化适应。文化适应即流动者对流入地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包括价值观念、人文理念等指标[23]。朱力认为农民工从心理融入城市的关键在于接受城市文化[24]。池子华等在研究企业民工心理融入时认为心理融入是一种文化上的适应,是民工对以工商业文化为核心的城市生活的认同和接纳[25]。张华初等认为能够适应流入地文化更容易从心理上拉近自己与城市的距离,增加归属感,能够提高流动人口长期扎根城市的主观意愿[26]。对兵团文化适应而言,就是新职工生活工作在兵团,对兵团文化、兵团精神、兵团价值等的了解与认可程度。
5.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影响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主要内在因素,是个体探寻自身与群体、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即个体找寻群体并获取归属感的过程[27]。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基础,社会融入过程就是个体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并获得身份认可认同。曾通刚等认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拥有房产、雇主身份和较高教育水平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28]。杨菊华等认为身份认同就是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及家乡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归属感及对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将去往何处等问题的思考及认知[29]。綦淑娟研究发现流动妇女心理融入会更加困难的原因是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困境[30]。李俊奎认为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不但与主观思想和心理动态有关,还与健康状况、心理压力、收入状况等有关[31]。对兵团而言,身份认同反映了新职工与兵团本地职工群众的心理距离、归属感及对“我是兵团人”等问题的认知。
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实际,以第一师为例,根据问卷抽样调查情况与数据分析整理,以期从心理主观层面提出帮助新职工更好适应融入兵团、安心扎根服务兵团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对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连队新职工开展线上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通过匿名自填方式完成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22份,经剔除无效作答及缺失值后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62.47%。
(二)量表
1. 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共有20个条目,采用 Likert 6点记分,总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SWBS-CC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5(表1),具有较好的信度。
2. 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Diener等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共有 5 个条目,采用 Likert 7点记分,总分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SWLS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0(表1),具有较好的信度。
3. 社会支持量表。采用Vaux等编制的辛自强等人修订的社会支持量表(SS-A),共有20个条目,采用 Likert 4点记分,总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越强。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1(表1),具有较好的信度。
4. 兵团组织文化认同量表。在陈致中等编制的组织文化认同量表(OCIS)的基础上修订的兵团组织文化认同量表,共有20个條目,采用 Likert 7点记分,总分越高,兵团组织文化认同感表示越强。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8(表1),具有较好的信度。
5. 兵团身份认同量表。采用孙涛编制的兵团身份认同量表,共有8个条目,采用 Likert 4点记分,总分越高,兵团身份认同感表示越强。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3(表1),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对兵团第一师新职工的基本情况、心理融入现状、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四)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职工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兵团组织文化认同和兵团身份认同等变量进行了测量,在测量时容易产生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通过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能够解释34.736%(<40%)的变异量(表2),因此调查数据受共同方法偏差影响较小,可以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人口学信息统计分析表
从表3中可见兵团新职工一般人口学统计情况。本研究纳入新职工448名,其中年龄小于25岁职工36人,占比8%,26岁至35岁职工256人,占比57.1%,36岁至45岁职工140人,占比31.3%,46岁至55岁职工16人,占比3.6%,无56岁及以上职工;性别为男性的职工234人,占比52.2%,女性职工214人,占比47.8%;民族为汉族的职工414人,占比92.4%,少数民族职工34人,占比7.6%;婚姻状况为未婚的职工98人,占比21.9%,已婚职工350人,占比78.1%;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职工193人,占比43.1%,高中职工154人,占比34.4%,大学职工98人,占比21.9%,研究生的职工3人,占比0.7%;来源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职工41人,占比9.2%,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53人,占比11.8%,来自其他省份的职工354人,占比78.7%;成为兵团职工一至五年的职工人数分别为79、61、124、93、91人,分别占比17.6%、13.6%、27.7%、20.8%、20.3%。
由此可见,兵团近几年招录新职工主要来自其他省份,年龄主要以26—35岁居多,受教育程度偏低、以初高中为主,男女比例较为合理,以汉族人口居多。
(二)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和各因子得分分析
1.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总体得分和各因子情况。在研究中将得分划为5个区间,从低分组到高分组分别为低水平(<20)、较低水平(≥20,<40)、中等水平(≥40,<60)、较高水平(≥60,<80)和高水平(≥80)。
从表4中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得分为68.972,各因子得分分别为65.025、54.189、68.821、78.683、78.144,说明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系统、兵团组织文化认同、兵团身份认同这四个维度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生活满意度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同时,也应看到心理融入总体水平和各个维度最小值与最大值差异较大,说明不同来源地、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等可能影响心理融入水平,导致新职工心理融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和各因子范围分布情况。表5列出了448名参与调查的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总体得分的范围分布情况。20分以下的有2人,占0.4%;20—40分的有13人,占2.9%;40—60分的有96人,占21.4%;60—80分的有226人,占51.4%;80分以上的有111人,占24.8%。
从心理融入总体得分范围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总体得分位于60—80分这个区间,说明大部分参与者处于心理融入的较高水平。
具体到主观幸福感方面,从低分组到高分组分别为0%、3.3%、36.8%、42%和17.9%;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分别为10.9%、21.7%、29.2%、21.4和16.7%;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分别为1.1%、3.3%、25.9%、42.%和27%;在兵团文化认同方面分别为1.1%、2.9%、11.4%、28.6%和56%;在兵团身份认同方面分别为1.1%、2.5%、10.7%、37.9%和47.8%。通过分析具体各因子得分占比可知,新职工对生活工作在兵团积极评价、正向体验等主观幸福感,亲朋好友、各方面对新职工的关心帮助社会支持,兵团文化认同、兵团人的身份认同都处于较高水平。相对于其他因子新职工兵团的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说明新职工可能对自己在兵团的收入、就业、住房等还不够满意,与心理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二)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差异性分析
1.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在工作年限上的差异。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新职工心理融入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工作年限的新职工心理融入(F=2.971,P=0.019)差异显著(见表6)。
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刚进入兵团工作和已有5年工作经历的新职工心理融入水平显著高于工作2—4年(ps<0.05)的新职工。随着职工年限的增长,新职工心理融入水平呈现出先降后增趋势(见图1)。
对不同职工年限的新职工心理融入各因子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工作年限的新职工社会支持系统(F=3.797,P=0.005)差异显著;不同职工年限的新职工兵团身份认同(F=2.256,P=0.062)差异边缘显著(见表7)。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兵团身份认同同样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模式(见图2)。由此说明,新职工刚来到兵团参加工作,可能更多是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表现出心理融入水平较高。当新鲜感过了之后,面对艰苦且陌生的环境、远离故乡,心理融入水平开始下降。但随着工作年限增长、阅历增多,对兵团职责使命、兵团文化等了解逐渐深入,心理融入水平逐渐增加,总体看,新职工心理融入呈现出由低到高逐渐增长的趋势。
2.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在来源地上的差异。对不同来源地的新职工心理融入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工年限的新职工心理融入(F=2.971,P=0.019)差异边缘显著(见表8)。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新职工心理融入高于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p=0.076)和其他省份(p<0.05)(见图3)。
对不同来源地的新职工心理融入各因子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地的新职工主观幸福感(F=5.485,P<0.01)和社会支持系统(F=3.042,P<0.05)差异显著(见表9)。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新职工主观幸福感高于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其他省份(ps<0.05);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新职工社会支持系统高于来自其他省份(p<0.05)。通过对比可见,新职工之前曾生活甚至出生在兵团或者父母本身就是兵團的职工,对兵团有心理认同,成为新职工后无论是心理融入总体水平还是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各方面融入水平都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和新疆地方(如图4所示)。
3.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在父母身份上的差异。对不同父母身份的新职工心理融入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父母身份的新职工心理融入(F=7.262,P<0.01)差异显著(见表10),父母是兵团干部/职工的新职工心理融入高于其他新职工。
对不同父母身份的新职工心理融入各因子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父母身份的新职工主观幸福感(F=11.902,P=0.001)、生活满意度(F=5.293,P<0.05)、社会支持系统(F=6.899,P<0.01)差异显著(见表11),父母是兵团干部/职工的新职工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系统高于其他新职工。由此也看出,兵团职工子女出生、成长、求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兵团,从小受父母言传身教及兵团文化熏陶,周围亲朋好友都在兵团,自己早已适应兵团体制模式,习惯了兵团生活方式,所以无论是对兵团文化、兵团身份认同还是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都高于外迁人口。
4.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在年龄、性别、民族等的差异。对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最后学历的新职工心理融入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最后学历的新职工心理融入差异不显著(ps>0.05)。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在借鉴心理融入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448名新职工为样本数据,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兵团文化认同、兵团身份认同五个维度构建兵团新职工心理融入指标体系,并根据抽样数据分析了可能影响新职工心理融入的因素。得出结论如下。
1.近年来兵团招录新职工主要来自其他省份,以35岁左右青壮年为主,性别结构较为合理,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新职工心理融入与工作年限呈先降后增趋势,工作居住在兵团时间越久,对兵团融入水平越高。
2.兵团近年来招录新职工心理融入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较高水平。新职工对兵团生活工作的直接体验较为正面,感情积极,从心理上能够感受到幸福。亲朋好友等各种社会关系对新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较大,对新职工的影响带动作用比较积极。新职工对兵团文化、兵团价值、兵团精神等文化方面认同感较高,对“我是兵团人”的身份也较为认可。但新职工对兵团的收入、就业、住房等物质层面生活还不够满意,生活满意度还未达到较高水平。
3.新职工心理融入总体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兵团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指标有显著影响且心理融入总体水平与心理融入各分因子指标呈正相关。
(二)對策建议
1.兵师层面。一是营造公平良好发展环境。公平良好发展环境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可靠保障,又是引人、聚人、留人的比较优势。兵师各级应利用好党政军企特殊体制优势,一方面,及时兑现相应政策待遇。重点解决新职工在土地流转、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普遍关心的合理利益诉求,让新职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爱。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域社会治理。善于运用现代治理理念,通过稳定的制度消除发生在新职工身边不平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改造基础设施,推进兵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让新职工能从内心认同兵团、感情上依赖兵团,最终愿意选择兵团、扎根兵团、乐业兵团。二是多渠道帮助新职工过上更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人社部门作为引人聚人牵头单位,团场连队作为新职工管理主体,应及时动态掌握新职工生产生活、增收致富等多层次需求。一方面,立足实际,在团连现有基础上,通过探索完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完善相关利益联结机制,壮大连队经济。同时,通过特色林果、养殖、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多种经济模式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帮助新职工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积极拓宽新职工就业渠道。针对已流转土地的新职工,以师域内企业为主,通过积极联系帮助新职工增加就业。同时,出台完善鼓励新职工自主创业政策,通过租金、水电减免、前期扶持等方式,帮助新职工增加收入。三是提升就业技能培训实用性。开展技能培训是帮助新职工拓展就业渠道、增收致富的前提基础。目前抽样情况看,新进职工对自己就业、收入等生活方面满意度较低。进一步分析,新职工大多是初中文化程度且就业技能欠缺,之前从事职业多以建筑行业体力劳动为主。兵师应注重更进一步强化对新职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完善针对职工培训考核制度,提高技能培训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帮助新职工更好掌握一技之长,提高适应岗位能力需求,让新职工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钱赚,对兵团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2.社会层面。一是丰富交往交流载体。发挥社区、连队等基层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动员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广泛深入开展互帮互助、结对帮扶活动,拉近心理距离,消除歧视隔阂。强化兵团文化供给,经常性开展文艺文体活动,搭建心灵交流桥梁,让新职工生活在兵团既能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还能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吸纳五湖四海的兵团文化。二是重视心理支持帮助和干预。社区、连队和民间社会组织应重视关注对新职工心理建设问题。一方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职工教育培训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把心理疏导纳入基层免费体检、义诊等内容。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定期为新职工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相关部门定期下到团场连队,通过谈心谈话,听取新职工想法看法,及时了解新职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予以协调解决,畅通表达渠道,以更加积极乐观态度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挫折。
3.个人层面。一是加强主动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新职工对兵团心理融入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个人对融入兵团的主观意愿较为强烈。作为新职工要过上更美好生活,个人应主动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政策法律和致富本领两方面学习。既要主动了解掌握相关政策法律,明白国家鼓励支持做什么,还要看清自身缺乏什么,尽快通过学习和实践补足自身弱项短板。二是找准自身定位,合理心理预期。个人心理预期越高,与现实差距越大,往往表现为个人主观幸福感下降,导致心理融入水平会越差。因此,作为新职工应理性平和看待自身和身处环境。既不过分拔高要求,也不贬低否定自我,常看自身进步,欣赏自身优点,学会积极暗示,接纳自己不完美,做出合理的心理预期。
参考文献:
[1]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1):17-19.
[2][13][23]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2):64-66.
[3][7]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4):141-144.
[4]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2).
[5]悦中山,李树苗,费尔德曼.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4) :114-117.
[6]田凯.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调查与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95(5):90-95.
[8]张文宏,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 117-141.
[9]王桂新, 胡健. 城乡—区域双重分割下的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距离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8(6): 43-54.
[10]李志刚, 梁奇, 林赛南.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与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 40-49.
[11]李辉, 韩东, 温馨.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3): 119-127.
[12]曾通刚、杨永春、满珊.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2(1):126-135.
[14]雷华.农民工居住现状及其对心理融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5]佩德罗·孔塞桑,罗米娜·班德罗.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3(7)10-14.
[16]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7(2):81-90.
[17]李丹,李玉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析——基于生活满意度视角[J].中国人口,2012(7):151-153.
[18]俞林伟,朱宇.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及其代际差异——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2017(10):74-83.
[19]姜秀花.社会转型期农村流动妇女的发展与限制[J].理论学刊,2003(2):121-122.
[20]肖水源等.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7):183-185.
[21]Wu F,Zhou M.Does family migration promote the migrantssubjective willingness of community integration?[J].Modern China Studies, 2019,26(2):56-69.
[22]邢玉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及应对策略——以苏州为例[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24]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82-86.
[25]池子华,田晓明,吴铁钧.苏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民工的心理融入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
[26]张华初,楚鹏飞,陶利杰.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内部结构[J].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报,2019(5):112-117.
[27]楊茂庆,史能兴.身份认同理论观照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与身份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18(3):101-104.
[28]曾通刚,杨永春,满姗.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2(1):126-135.
[29]杨菊华,张娇娇,吴敏.此心安处是吾乡——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6(4):21-28.
[30]綦淑娟.新型城镇化与女性新市民的城市融入:社会政策的视角[J].妇女研究论丛,2014(3):47-54.
[31]李俊奎.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6.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