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新冠疫情持续发酵,全球经济动荡低迷、反全球化势力上涨,国家关系,尤其是中美之间更加紧张僵化,我国出口环境仍将十分严峻,面临各种不确定性与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攻坚期,提升贸易便利水平是增加贸易流量、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合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贸易便利化是指为了降低跨国交易的行政、程序和技术障碍,降低成本而简化、统一或取消货物、人员、技术、资本、服务流动的国境程序。贸易便利对于降低贸易成本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缩减,劳动力优势趋于弱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价取胜已不可取,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成为保持可持续竞争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出口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下游、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出口以量取胜,出口多但质量一般,产品质量提升速度迟缓。如何增强产业之间合作与关联,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力争上游,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战略背景下中国亟需解决的难题。
基于现有文献,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对贸易便利化与出口产品质量进行研究:一是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二是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三是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产品作用机制;四是中国的应对措施。
一、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
学者们大多在Wilson(2003)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一级或二级指标进行增删。Wilson参考WTO的概念,选用海关环境、制度环境、口岸效率、电子商务作为贸易便利化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该评价体系已经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孙林和徐旭霏(2011)在研究中将通关率、基建水平、贸易壁垒作为测算贸易便利化的主要指标。经合组织(OECD,2013)将纠纷解决及申诉程序、行政手续及费用、政府公正等内容纳入指标体系。李斌、段娅妮和彭星(2014)从市场准入、电子商务、制度环境、口岸效率、商业环境、海关环境六个方面构建了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
孔庆峰、董虹蔚(2015)引入物流及时性指数、政府清廉指数、法律解决争端效率指标、社会稳定性指数、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与成本等指标,根据《贸易便利化协定》的最新规定和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将一级指标细化到22个二级指标,进一步丰富了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评价体系的内涵。董银果、吴秀云(2017)在此基础上,在规制环境中补充加入官员决策的偏好性和经商环境两个指标。
二、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
1.研发效率与自主创新。施炳展、邵文波(2014)在文中表示,研发效率比研究投入更重要,研发投入对产品质量没有稳健的积极影响,有投入并不意味着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研发效率和广告效率的改善均有利于产品质量而非研究投入其本身。刘宏、刘玉伟(2020)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是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中介渠道,对外投资和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均存在正向因果关系。企业向高收入国家进行对外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更明显。具体到企业和地区而言,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加灵活、学习能力和效率更强,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果更好;东、中部地区产权制度较健全、竞争相对完善,更有利于创新,具有更明显的积极影响;资本密集型企业学习能力更强、技术密集度更高,更容易接触技术前沿产生创新,企业创新行为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影响更大;加工贸易企业也是如此。宋跃刚、郑磊(2020)也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可以直接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2.融资约束。张杰(2015)研究发现政府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差别干预,忽视了政府过度干预的负面影响,由于融资约束程度的差异,反而强化了融资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的制约作用,扭曲了融资本身的促进作用,最终反映出的是金融抑制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障碍效应。在中国金融抑制背景下,融资与产品质量呈倒U型关系。具体到企业而言, 国有企业有政府和国家信用支持,一般不会遭遇融资约束困境,集体企业与之类似,易获得资金和政府支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能力相对较强。民营资金链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具有较弱的抗风险能力,易受到信贷歧视,争取融资对民营企业并非易事,且借贷承受的资金压力高于国企和集体性质企业,因此融资对其抑制作用强于国有和集体性质企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性质企业达到一定门槛后融资约束会制约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许明(2016)得出相同结论:融资约束的抑制效应强于市场竞争的正向效应时,企业受资金约束会调整经营策略,经营重心转为保障利润,企业实际出口产品质量最终会偏离有效出口产品质量水平、质量降低。
3.政府补贴。唐丹丹、阮伟华(2019)与施炳展得出一致结论:政府补贴可以有效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效率。通过制度对补贴的协同效应,加强制度约束使得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寻租行为,进而促进补贴资源的有效分配。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能够促进政府补贴资金转化为企业的研发投资,特别对于民营企业,政府补贴增强了企业面临官员更替、政企关系变化、市场失灵等风险的抗风险能力,缓解资金约束和创新成本,激励企业将补贴转化为企业研发产品质量升级的投资资金,加剧行业竞争,促进进口更多的优质中间产品而改善出口产品质量。
在资源分配、市场公平的高制度地区补贴对产品质量提升更有效,因为这些地区发生寻租行为频率较低,在制度保障下,公平的市场环境使财政补贴分配效率相对较高。在低契约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补贴转化效率低、补贴对产品质量促进作用较小。
4.市场竞争。余淼杰和张睿(2017)认为竞争强度决定质量升级效率。市场竞争加剧和利润空间挤压迫使出口企业调整自身的产品质量水平,进行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竞争既是压力,也是驱使出口企业提升质量的重要动力。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波动幅度影响中国企业调整生产策略。在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使低价出口竞争优势减小,利润空间被挤压倒逼企业必须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以应对竞争压力。
侯欣裕、陈璐瑶(2020)提出侵蚀性竞争对出口产品质量具有负面效应,企业抗压能力是对抗侵蚀性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中国出口企业市场重合时、各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压力变大,有效需求市场被侵蚀时,受侵蚀性竞争压力影响,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反应更为强烈,企业为补救利益受损会暂停投入研发与创新的资金,考虑通过降低出口产品质量以保证企业的盈利状态,弥补利润损失。高管理效率企业、多产品企业抗压能力更好,受负面效应影响较小,产品质量调整幅度低于低管理效率企业和单产品企业。
三、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产品质量作用机制
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有两种机制:(1)贸易便利化提高→贸易成本降低→低价竞争策略→获得替代效应→出口企业缺乏提质动力;(2)贸易便利化提高→贸易成本降低→企业扩大出口规模→获得收入效应→促进出口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杨逢珉、程凯(2019)认为贸易便利化总体上抑制了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抑制作用随进口国收入水平降低而减小。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贸易便利化就不再对产品质量提升产生促进作用。
高收入进口国产品一般质量和价格较高,质量提升空间不大但关税高,出口企业获得利润低。因此,中国出口企业更倾向在高收入进口国实施低价竞争战略,企业缺乏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替代效应更强。反之,低收入进口国市场上产品的质量与价格较低,在贸易便利化水平上升背景下,中国出口企业倾向于提升产品质量以求在此类国家扩张市场,企业获得收入效应更强,高收入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供资金支持,最终贸易便利化促进了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周琛影、董天琪(2021)指出出口目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对出口国产品质量抑制作用越强,但抑制作用受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影响,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门槛,抑制作用逐渐降低,出口目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上升不会抑制质量提升,而是促进出口国产品质量升级,两者关系呈现出U型特征。
贸易便利化通过降低成本影响供给两端。一方面影响产品供给方的生产决策,另一方面影响需求方对产品质量的需求。当贸易便利、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较低时,需求集中在中、低质量产品,出口国厂商则会选择价格竞争策略,厂商用低价抢占同一市场导致恶性竞争,“气馁效应”更强,最终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起抑制作用,质量下滑。而当贸易便利、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较高时,对中、高质量产品需求更大。此时,需求和竞争倒逼厂商调整经营策略,追求以质取胜,“激励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更显著,厂商着眼于技术研发与创新,有益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四、建议措施
1.产业集聚。白东北(2019)从制度质量的视角出发,发现产业集聚对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正向影响。
产业集聚可以加强产业关联、降低生产成本、聚集资金和人才、鼓励创新。通过金融发展给予的资金和信用支持,尤其对于民营企业,金融发展使融资对企业的抑制作用降低,产业集聚通过优化资本配置效率和增强产业关联效应,企业间共享信息和管理经验更有效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和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鼓励企业调整经营方针,选择扩大企业出口规模;产业集聚为创新提供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集聚可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内生发展动力,从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李瑞琴、文俊(2021)分析同产业及上下游关联产业,认为上游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上下游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下游产业一方面受益于上游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上游产品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可能使上游企業产生懈怠情绪,但对高技术行业和非纯加工贸易企业仍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产业集聚易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加强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利用资金和人才,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提升产品质量,但要避免过度集聚导致恶性竞争,重视优化产业集聚布局,发挥上下游产业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
2.政府政策。张杰、郑文平(2014)认为提升私营企业竞争力是提升出口存活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现阶段中国对私营部门采取的隐性限制政策极大限制了私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李景睿、王佳梓(2022)指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企业自主进行产品质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提高效率、加强监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改善制度环境,促进企业从事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现阶段应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效率与公平,出台政策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弱化国有企业垄断地位。提升产品质量要从内出发,不能将提高质量简单寄托在招商引资、财政补贴等简单方式上,要着眼于提升企业自主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化集群,从而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可持续增长提供支持,形成促进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升级的内生环境。
3.国际合作。孔庆峰(2015)指出拉美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对中国出口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要明显大于欧盟国家。陆云航(2022)与杨逢珉、程凯得出类似结论:贸易便利化对出口至低收入进口国的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正向影响。伙伴国硬件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对中国出口贸易具有正向影响。伙伴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通信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出口的物流成本和与伙伴国进口商的商务沟通成本,我国出口企业在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更易获得竞争优势和收入效应。中国不仅需要关注提高自身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也要鼓励国内出口企业在这类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积极支持与低收入贸易伙伴国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帮助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通信和交通基础建设,提升其物流水平,从而提升这类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和我国出口产品质量。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