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展现社会生活的安定与祥和,历来是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述说了丰收之年农家生活的美满与富足,“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再现了春日里官民同赏牡丹的闲情逸致,“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更是洋溢着元宵佳节君民同乐的极致欢愉……为何这些作品要展现社会生活的安定与祥和呢?这实际上与文学以反映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为旨归的创作观念密不可分。而较早涉及这一创作观念的,就有晏子的“上下同乐”说。
│经典重温│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氓。”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今释今读│
这段文字出自《晏子春秋》,记载的是晏子请齐景公饮酒时,反对家臣向老百姓征收钱财置办新酒器,并由此引发关于何谓真正的快乐的讨论。在晏子看来,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天子和天下百姓可以共同分享的,快乐不应只是上层贵族的特权;如果为了追求快乐而劳民伤财,绝不是真正的快乐。很明显,“上下同乐”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只有上下齐心,同甘共苦,才能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凝聚力,国家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虽然晏子在这里谈的是饮酒,但实际上也可类推至文艺创作,即文艺创作应当具备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应当以反映“上下同乐”为旨归。这不仅是历代文人将文学视为“经国之大业”的题中之义,更是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的根本要求。
│诗词例析│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是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麓的一处名胜,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由时任知州欧阳修督造。这首诗记录的正是该亭建成后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来此游赏踏春时所见的盛景。
全诗前两句描绘春日山林景色。红树、青山、白日,视线由山间升至天空,渐高渐远。山脚下,绿草青青,漫无边际。在这一上一下、由近及远的天地之间,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晕染出浓浓春意。
后两句则由春意转向春趣,其主体亦由自然风光变成了游人。“不管春将老”,透露出游人面对春光将逝的留恋之情。他们来来往往,踏寻落花,好不热闹。这一场面乍看上去有些纷乱,其实饶有趣味。游人踏寻落花,正是在追逐春天的脚步。他们通过与春天共舞,来表达对春天最深情的眷恋。
春景与春趣,为何会在丰乐亭前不期而遇?不免引人遐想。我们可以大胆揣测,丰乐亭的地理位置,应当是景色绝美之处。欧阳修选址建亭,颇费思量。而当他醉心于亭前春日美景,并最終将其与民众之乐相维系,无疑又是在表明,民众之乐实为知州之乐。这也恰如他在《丰乐亭记》中言及建亭缘由时所说的“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由此,欧阳修的游春之乐,就不仅意在春光之美,更是彰显了“上下同乐”的社会和谐之趣。
主持人
张强,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诗学及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