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留省助力吉林省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2023-06-04 03:19刘东洋
国际公关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

刘东洋

摘要:近年来,文化艺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吉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多项政策助推文化艺术产业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企业网络招聘平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留省就业意愿数据的分析,发现艺术设计人才需求以技术岗为主,企业将工作经验、软件操作、专业知识以及团队、沟通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高校传授知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重要因素包括当地经济水平、企业薪酬福利、就业选择机会等内容。据此,提出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深化产教融合、课程实践项目与吉林省地域文化相结合、深度参与吉林省文化产业建设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留省就业及助力吉林文化强省建设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留省;文化建设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社会和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是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我国价值输出和文化传承的需要。新形势下,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多项政策助推文化艺术产业持续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人才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软件技术两大方面,但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文化等不断涌现,市场对艺术创意产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不断进行专业探索,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本文通过从招聘网站中获取吉林省艺术设计专业的招聘信息、从高校收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以问卷形式调研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全方位分析当前吉林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行业领域、高校培养、就业现状等方面情况,通过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提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留省就业及助力吉林文化强省建设的针对性策略。

一、吉林省文化产业就业环境

2021年《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 规划》中明确,未来五年,根据全省文化产业区域分布特征,结合国家战略,吉林省将打造“一核引领、一极带动、一区协同、三带辐射” 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使全省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政府扶持下,吉林省已经有一批文化产业园建设起来,并逐步打造出吉林文化品牌,实现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但研究发现,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高、精、尖文化产业人才的缺乏,具备创新设计能力与专业素养的艺术文化人才不足,艺术创意、艺术设计等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吉林省多数文化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快速壮大。

二、艺术设计人才留省就业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前期基于文献研究法,考虑研究对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企业网络招聘人才需求与毕业生留省就业意愿分析选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于研究主体进行一定数量的数据收集,然后基于企业、高校、人才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质性研究。[1]高校人才培养的分析采用定性方法进行分析。

(二)研究过程

1.网络招聘平台企业需求调研

《2021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线上招聘平台为高校就业及企业人才招聘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为解决就业难题提供了帮助。智联招聘网站作为全国性权威人才招聘网站,其招聘信息中,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信息包含职位名称、薪资、学历与工作经验、企业性质、企业规模等。本研究在智联招聘网以“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平面设计” 作为关键词进行招聘信息全文检索,采集到350条与关键词相关的长春市招聘信息,招聘信息的时间覆盖2022年11月14日前1个月。从这350条招聘信息中随机抽取100条样本,为了有效分析企业用人需求和行业对人才技能要求,用微词云平台对抽取的样本内容中关于岗位职责与任职资格的文本内容进行词频分析,从中统计出高频词后再从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进行分类,对其中排名前五的高频词分别进行统计,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高频词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结合数据进行分析。

2.高校人才培养调研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吉林省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为分析当下吉林省艺术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与目前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契合度,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了9份不同高校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

3.艺术设计类专业高校毕业生调研

调查样本为长春市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四学生,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通过研究梳理,本问卷的各个题项主要围绕个人情况、专业水平、就业意愿。其中,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生源地、专业方向、家庭情况等信息,专业水平主要包括专业成绩排名等信息,留省就业意愿主要包括对吉林省就业情况的了解、就业城市选择等信息。[2]

4.企业、高校、毕业生深度访谈

课题组通过与吉林省相关企业的深度访谈,掌握目前市场与行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具体需求,并咨询行业专家,分析在未来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下艺术设计相关业务所需要的能力;与高校的访谈主要了解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并与专业教师沟通,发现专业课程设计的潜在问题;与毕业生访谈分析其就业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过企业、高校、毕业生三个角度,分析其内在联系。

(三)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1.企业调查分析

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发布的岗位职责与任职资格的内容主要围绕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并以“设计” 为核心关键词。[3]在知识要求中,超过一半以上的招聘信息文本强调应聘者的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其中扎实的理论基础、项目经验、跨专业知识基本是企业招聘的三大考量因素。以室内设计为例,室内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对于材料、工艺、光学等跨专业问题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通过跨专业知识判断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判断未来是否能够通过设计服务来进行企业或品牌的宣传。在技能要求中,企業看重CAD、PS等软件操作能力,82 %的招聘信息强调应聘者应具备熟练的专业软件操作能力,其中施工图、效果图、设计方案为高频词汇,从中可以表明实践操作技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重点。同时,工作经验也是招聘信息中的高频词汇,60 %以上的职位要求具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说明企业通过工作经验衡量人才专业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丰富的情况下,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从素养要求来看,团队、沟通、创意为高频词,75 %的招聘信息强调人才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设计创新也是当下艺术设计行业招聘企业关注的重要素养。

2.高校调查分析

通过访谈分析发现,毕业生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有一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毕业生水平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数码化、科技化新时代的到来,可持续、健康设计、人工智能设计等新词汇开始出现,人们对艺术与环境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艺术设计行业也随之快速变化,但是在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仍普遍采用经验式教学,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不能接收到符合当下市场趋势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一些较为重要的能够带入现代设计意识的专业理论课程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亟待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停留在书本理论,对于光学、能源等实际性问题在目前教学中普遍没有涉及,让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未达到时代发展趋势下行业需求的标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还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才能达到上岗要求,这明显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带来了负担。

3.毕业生调查分析

基于艺术设计毕业生调查问卷的整理,地域是其就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其中“当地经济水平、企业薪酬福利、就业选择机会” 是影响就业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符合这个年龄阶段人群的现实需求和直观想法。从专业角度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超过半数会考虑利于专业应用和发展的城市就业,同时学生更倾向文化氛围浓厚和文化领域突出的城市。而本地大学生多数选择留在吉林省就业,从事的行业多数是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系统,基本上属于国有企业或者机关单位。[4]

三、艺术设计人才留省就业的建议

(一)明确培养定位,深化产教融合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本定位是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专业,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5]吉林省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省内相关企业就业需求,紧跟省内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解读省内文化产业就业优势,探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内文化旅游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有效方法,使得专业群与产业链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同时,找准方向,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科技发展,提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性解决艺术设计人才留省就业助力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6]

(二)深度参与吉林省文化产业建设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融入经济社会大循环,《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 规划》强调近五年吉林省文化产业的重点为文化产业链建设工程、冰雪特色文化产业带打造工程、红旗汽车文化产业链培育工程、松花石文化产业开发工程、吉林三宝文化产业链培育工程、吉林梅花鹿特色文化产业工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任务驱动,围绕吉林省文化发展重点工程展开项目式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升创意设计和动手能力。如使高校成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服务集群驻地、研发推广平台和创意设计人才的孵化基地,[7]为行业企业提供设计服务,输送设计人才,帮助企业开发产品、提升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高校网络平台发布本省就业资源,向毕业生公开产业资源、项目资源、创业信息、就业信息,高校就业服务人员进行深入解读,为学生留省创业就业拓展资源与渠道;在高校网络平台中,展示学生优秀作品,集中展示学生创作能力,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提供就业创业选择机会。

(三)实践项目与地域文化结合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拥有很强的实践性,企业招聘也看重实践操作,所以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其项目实践操作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做好基础铺垫。高校教师可以在专业课堂讲授中结合吉林省本地地域文化内容与案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作,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满足地域特色及地域需求,更容易将设计作品及创意理念进行落地实践。[8]高校教师也可以借助当地政府、企业项目,以发扬其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使学生的设计方案及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地。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各大高校都采取了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及能力,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可结合吉林省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以冰雪、梅花鹿、紅旗汽车等为主题展开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针对省内不同文化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或延伸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吉林省旅游文化的宣传及发展。将吉林省地域文化与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融合,使得高校教育和地域文化和谐发展,在提高学生创业成功几率的同时也能将优秀的地域文化传播出去,提升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臻,潘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J].教育评论,2017,(07):133-138.

[2] 张丹.吉林省农业院校大学生留省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05):18-21.

[3] 申帅芝,黄章菡.就业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启示[J].中国包装,2022,42(06):72-77.

[4] 闫雪洋.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9.

[5] 杨高钰.新时代背景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武汉地区艺术设计类本科生为例[J].艺术品鉴,2019(03):247-248.

[6] 徐敬红,王琳,弥馨瑶.金融人才留省助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4):196-198.

[7] 李雪蓉,李佳煊.文旅融合背景下艺术职业教育助推湖南文化强省建设策略[J].艺海,2021(11):20-24.

[8] 胡唯.地域文化视域下吉林省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J].明日风尚,2020(08):34-35.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