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柳 通讯员 谢玥 毛露
文化立院,战略领航,以人为本,当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医疗排头兵”。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引领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边陲省份云南逐渐成为对外开放前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省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理应服务和保障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医院院长曾仲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及近年来国家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配套文件,为医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擘画好蓝图,医院管理者需要奋发努力,加快落实和推动!
以国际视野践行国家战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昆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周佳在采访中指出,医院党委明确医院新的战略目标,“我们不能躺在省内龙头医院的‘功劳簿’上,而是要通过更大力度聚能、赋能、释能,履行维护健康、立德树人两大根本任务。”他还表示,一所医院的发展,近期靠学科,中期靠人才,远期则要靠文化!
根据云南省政府、昆明医科大学以及医院“十四五”规划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实际,医院党委制定出台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十四五”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并推进落实。
“我们院内形成共识,医院领导班子的新理念与新思维,很大程度就代表了医院的新文化。”先后在医院担任科主任、副院长长达15年,2021年升任院长的曾仲表示,医院是最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管理难度之大众所周知,在当前绩效“国考”、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背景中,各家医院普遍面临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的难题,而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管理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
他同时表示,绝大多数的医院管理者包括他本人都是临床医生的专业背景,要科学管理医院,须培养做好管理所必备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并掌握好管理工具。“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所有的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曾仲对此深表认同并阐释,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如何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培养既懂医疗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医院发展需破解的难题。
在做好党建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职工队伍的同时,周佳介绍,医院党委大力推动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党员带头示范,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科室、部门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优秀的医院文化根植于心,成为职工思想、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以典型引路法为例,医院加强对抗击新冠疫情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编印了《服务明星风采》画册,发挥出“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支撑体系、五大重点提升领域,都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的。”曾仲如是坦言并介绍,医院开展多维度专题培训,包括举办“华西医院管理定制培训班”等持续提高管理团队素质。
强力赋能队伍建设,昆医大附一院出台了建院82年以来最大力度的“535”高层次人才引培工程:引进或培养不少于5名优秀领军人才,30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50名青年学术骨干,整体项目资金规模达1.2亿元。曾仲表示,尽管医院目前在研国自然基金项目突破100项大关,达到128项,省科技进步奖数量较上一年增加67%,但医院需要在国家级奖项、国家级人才方面取得突破。
“535”高层次人才引培工程必将成就医院全新的学科建设面貌。作为资深的器官移植专家,曾仲阐述医院学科建设的两大原则:第一是遵循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二则是适应新医科建设的需要,做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作为分管副院长,梁红敏表示,昆医大附一院近年来,沿着科学的管理思路与前瞻方向从学科建设的6大方面推动学科发展,分别是学科组织、学科方向、人才梯队、平台、项目以及科研转化。有了清晰的方向、强壮的梯队,昆医大附一院持续夯实自身疑难复杂急危重症的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次培养基地的定位。在顺应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精准化)、专科中心化、学科集群化的趋势中,医院积极探索具有原创性、可以改写指南的临床科研项目和新技术新项目。“云南省大部分是高原地区,海拔从60米到4000米均有人居住,不少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围绕区域特点展开针对性的临床研究一定具有很高的价值。”曾仲举例,心脑血管疾病排在云南省死亡原因的第一位,由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春雨教授与医院心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合作的课题就有望改写高血压相关国际指南。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理团队
梁红敏介绍,结合区位、资源和学科优势,医院近年来在大器官移植、重症、皮肤病、艾滋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研究领域进行重点培育,注重基础与临床、多学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着力打造优势特色研究成果。加大人才引进和对外交流力度,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柔性引进贾伟平院士及其团队,“由贾院士担任中心主任,同时负责下属六大中心的建设,该院士团队不计个人得失、不计报酬,彰显出大家风范和医者情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保管控出问题,很大程度在于院内的约束机制不够。”医院医保管理分管副院长彭云珠表示,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方面确保医保管理有效实施的同时,昆医大附一院十分重视内部约束机制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实行“委员会—院领导—职能科室”三级管理组织结构的同时,医院将物价办并入医保办,且在全院临床、医技科室均建立医保管理领导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党支部书记、护士长任副组长,由熟悉医疗流程和医保政策的医生和护士各一名担任医保联络员,确保政策贯通、响应及时。
彭云珠介绍,医保工作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中心,以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基金监管工作、医保政策落实为抓手,对外加大谈判力度,用大数据分析与医保对话;对内建立管理体系,做好科室支撑工作,将DRG支付与DRG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做到科室控费有方向、基金使用有效率、医保管理有水平。
严格约束,积极作为,对每一分扣款严格把关,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督促科室整改的同时,医院牵头实施HIS系统中医嘱流程的重新梳理工作,包括将系统默认的打包检查逐个分级拆分等,从源头杜绝医生触碰红线。
强化病案管理及编码员培训,在病案质量、DRG专项的检查与被检查中不断提高编码水平。当前,医师的诊断及编码选择准确率高于90%,5日提交率已连续11个月达到100%,病案端编码准确率在99%以上。
彭云珠肯定,工作成绩的取得还在于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医院医保办人员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队伍囊括了财务、统计、社保、医院管理、计算机等多个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
昆医大附一院在2021年实现了全面无纸化,院领导感慨,得益于信息化的助力,让临床医生5日内病案提交率从此前的不到20%提升到当前的90%。在大型三甲医院,信息化是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而无论是无纸化还是电子病历6级申报等工作,医院信息化相关工作都采取了与第三方合作的项目制运作模式。
“我们信息中心全职工作人员是20人,主要工作包括了服务保障、软件技术支持和网络机房安全。”信息化分管副院长罗应伟介绍,在此背景中,医院积极做好项目管理,从立项到团队组成、资金到位、启动实施、项目验收,信息中心分阶段严控时间节点,制定项目验收细则。
从国家到地方,随着新设大数据局的成立,大数据的资产化、价值化也成为医院越来越重要的课题。“2023年是医院的质量提升年,也是大数据治理年,数据的多元化采集、标准化治理、主题化汇聚、知识化应用按规划将逐一落实。”罗应伟介绍,年初开始,医院对现有软硬件进行了摸底调查,考虑到职能部门对数据的理解方式不同,医院正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数据归拢口径。
通过互联网医院延伸服务能力,医院开通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院,并实现医保实时结算,在疫情中发挥出强力担当。而经过对患者端和医生端互联网诊疗软件持续优化,借助5G技术等,医院已实现与边境口岸医院的远程会诊,真正将强大服务能力实时延伸。
让爱与生命同在,昆医大附一院,这家沐浴二战炮火洗礼顽强创立的医院,正秉持新的国家使命,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