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空间造型的构建研究

2023-06-03 00:27陈慧慧
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陈慧慧

摘要: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空间造型具有丰富的造型语言及突出的民族服饰特色,本文基于民族学视域下通过田野考察对黔东南苗族服饰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针对其社会背景、外观、工艺、结构及形态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探索其服装空间造型及地域性之间的联系,分析得知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空间造型无不是强调与自然荣辱同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其形态是将人工美融于自然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服饰观。旨在拓宽服装设计师对本土文化的视野,对服装设计理论的补充与完善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 女性服饰 空间造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主要聚居区,全国苗族中有58%苗族居住在贵州,而贵州中又有一半的苗族集中在黔东南,黔东南是中国苗族最集中的地区。该地区苗族服饰类型繁多,在贵州流传一句话“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可见其风俗的地域性范围较小。据统计,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 种,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苗族服饰的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地区,称之为“苗族服饰博物馆”。①苗族是个苦难的民族,由于历朝发生的战争征伐和民族镇压所致,苗族先民持续了数千年的大小迁徙,在分散迁徙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周边各民族的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众多支系部落,每个支系对本民族传统意识的理解不同,在其服饰上呈现出形态各异而绚丽多彩的服饰造型语言。

一、黔东南苗族女性人体体型特征

黔东南地区由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其与中原地区的有所差异的人体体型。在林琬生的论文《中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体型特征的分析研究》中采用人类体质学的研究方法对云南、广西和贵州三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青少年体型区进行人体测量数据采样分析,得出少数民族的人体体型汉民族农村的较为相近,主要特征是其体型呈现身高矮小,肩比较宽厚,这些特征与其繁重的农务的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关联。在考察走访的点中,普遍黔东南女性的身高相对沿海地区的要矮,通过测量得知其肩的宽度在39-42cm 之间,比国家现普遍使用的服装号型标准GB/T1335-1997 中的中码肩宽数要大2-3cm。由测量的数据和目测的对比结果在该地区人群的身高普遍比汉民族的女子身高要矮,肩要宽,整体偏Y 型体型为主,其人体体型在空间上显得上宽下窄的特点。

服装中在人体上有几个至关重要的支撑点,包括肩点、胸高点和盘骨点,人体支撑点就像建筑中的框架,搭建起服装的内空间,其框架的三维尺度,影响到外空间造型的形态。黔东南苗族女性服装在采用中国传统的通袖结构和纹样工艺装饰,形成的与西方的合体型袖窿分割不一样的视觉空间造型。而腰际的开衩和错位的穿着方式形成X 型的外空间造型,苗族妇女采用服饰的结构裁剪、工艺装饰、高耸的发型和穿着方式等造型手法构建起能模糊其人体体型弱势部分,强调美化其优势部分的空间造型。

二、黔东南苗族服饰地域性的空间造型特征

(一)下裙的空间造型特征

黔东南州地跨扬子淮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周境总体地势是北、西、南三面高而东部低。黔东南苗族大多聚居在偏僻的山区里,由于苗人多在山地中生活,在黔东南苗族女装中,日常装多以适体的短小上衣,裙装与绑腿结合。下装经过清朝的改装易服后,部分支系下装更改成大统裤裤装,如丹寨县的杨武乡,其它大部分女下装都是以百褶裙为主,如图1 所示。百褶裙的制作虽然费时费力,但其腰间收褶图1 图2 结构适合人体腰部的合体正空间,下摆铺平后接近正圆边缘,围度较大,形成较有弹性的内部空间,在人体站立静态时外部空间形成平直的形态,当人体走动时内部空间能随着人体下肢的活动量随之改变,较适应在山地的活动,所以穿着百褶裙的盛行跟苗人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其空间形态体现出一种朴素的人体工效学,如图2 所示。

百褶裙的长度多与其生活的山地高低相适应,如表1 所分区域,高山地区的以短裙为主,短裙给下肢留出更多的开放性空间,更加适合在高山地中行走和劳作,苗族女性服饰着短裙类主要分布雷公山、月亮山山区,如西部雷山的大塘、桃江、达地,丹寨的排调、雅灰,南部榕江的兴华、八开、两汪,北部剑河的久仰,南宫乡等乡镇。在雷山县大塘短裙苗中传统的百褶裙仅有15cm 长,其下装的空间造型呈现出极其开放性的状态。

另外生活在靠河流区域的苗人多着裙长脚踝处的百褶裙,分布较集中在都柳江流域和巴拉河一带,像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相邻巴拉河周围一带地区;裙长至膝盖左右的分布较广,在黔东南三大河流地区皆有,因其裙子的长度可适应范围较大,在高山与平地中可自由活动。可见其服装的空间造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服饰造物观。

(二) 上衣的空间造型特征

黔东南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受自然地带性、东亚季风环流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影响,这里既有高原地区的特点,又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明显,雨热同季。②在温和的四季变化气候中黔东南苗族女装服装空间造型呈现出极其统一的格调,一件女盛装上衣能适应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其服裝内空间造型设置有足够的放松量让上衣在秋冬时可在外套里多加保暖的内衬衣服,而丝毫没有影响到其外空间造型。由于黔东南州内丰富的木材资源,其建筑多以“干栏式”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吊脚楼造型与山林形成极其和谐的整体,在晨昏的雨雾中,形成山峦叠嶂的美景,这美景也在苗民的脑海中潜移默化,影响了其审美趣味,体型为在服装空间造型中采用叠穿的形式,多层次的结构造型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其生活环境中山峦叠嶂的景象相互呼应。

三、黔东南苗族服饰仿生性的空间造型特征

黔东南苗族由于支系繁多,其宗教信仰也呈现成各种形式。在苗人眼中“万物皆有灵”,人的一生一世,世间万物均打上宗教的烙印,凡先祖老辈,都羽化成神,凡树木花卉无不化为仙,日月星辰,群山流水,鸟鸣花怨等无不感悟巫心仙性,其宗教已然世俗化和艺术生活化。黑格尔曾说过:“象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全民族的宗教的世界观”。③苗人的“万物皆有灵”宗教信仰,其服饰空间造型亦体现一种“泛宗教化”思想,在其服饰空间造型中就有关于祖先崇拜的形式,例如锦丹寨县排调镇中苗族“嘎闹”支系的服装空间造型,如图3-5 所示,传说苗族在洪水滔天后人类只有葫芦兄妹存活,兄妹结婚繁衍了人类,辗转来到这里,是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然后他们一边开荒田耕种,一边打猎充饥度日,从此锦鸡也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④苗民常用鸟的形象作为与祖先及天地沟通的媒介,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及对天地的崇敬之意,其服装造型就是仿生锦鸡,在多重的百褶裙上系上多彩的织带,在跳跃时产生优雅流畅,细腻娓婉的锦鸡行乐觅食的造型,神形兼备,美轮美奂。

四、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制作材料和工艺

服饰由材料、造型、色彩、工艺制作四大部分构成,材料作为服饰的载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的质感特性与服饰的制作工艺的结合直接影响到服饰空间造型的成型效果。黔东南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丰富多样,在各个少数民族中刺绣手法为最多样繁复,且精美绝伦。包括有缝、镶、绣、染、补、贴等工艺制作手法。

(一)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制作材料

黔东南境内植物资源丰富,雨量充足,当地有种植棉花,养殖蚕,其服装的面料多以棉麻为主,棉麻纺织的布耐磨,易上色,蚕丝由于较为贵重,以制作绣花线和贴布为主,较为富贵人家也有以真丝制作全件盛装。后期纺织制作染色的工序不同,苗族服饰面料可分为三大类:蓝靛土布、亮布和丝绸。其服装材料从原料的种植,纺纱,织布,染色,后整理,整个过程都是苗民手工制作,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常看到苗家里有传统的木制的织布机及染缸,织布机有单色的,也有花色的,其制作工艺主要以妇女承担、工艺技术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其中蕴涵了人性的温暖与关怀。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装的面料较有地域性特色为其亮布,由于苗族的支系分布的地区经济发展及受到周边民族的不同影响,其亮布的工艺制作特征也有所差异。有的与侗族的亮布制作工艺较为相似,月亮山与丹寨县排调的苗族用猪、牛等动物血与牛胶、豆浆浆布混合进行染色,在面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质感硬挺亮丽折光,起到仿湿仿雨、耐磨、防荆刺的作用。而在台江县施洞的斗纹亮布的纱线较粗,制作时牛胶用的较多,加上重捶打辗压工序,经浆染后光亮布深蓝泛紫光,色调暗哑偏红,反光较为均匀,其面料给人含蓄的奢华感,常用于制作妇女盛装上衣,围腰的边和背扇。成型后的服装塑造出较有力度感的外空间造型。

(二)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制作工艺

以往苗族姑娘都精通刺绣缝补工艺,在当地手工艺技术的高低是评判一个苗族姑娘的品行的价值标准,但是随着外围工业化大生产和都市的生活观念的影响,20 世纪苗族女孩都开始被工业文明儒化了,年轻一代极少还精通刺绣、缝补等手工艺。此次考察在丹寨县施洞镇上发现还有部分妇女在延续着传统手工织染绣等技艺,在家门口有手工编织制作锦鸡舞裙的织带、刺绣、手工蜡染和百褶裙缝制等手工艺制作。

黔东南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中保持着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技法中的织、绣、挑、染工艺,在一件服饰上多运用了多种工艺手法,如“挑中带绣”“染中带绣”,还有银饰的定制结合,而工艺装饰常在门襟,后领贴、肩袖侧、下摆、后片和裙摆上,厚重的精美刺绣,这些花团锦簇的刺绣图案除了在纹样图案装饰上彰显民族服饰艺术特色,其在空间造型上也起到支撑的造型作用,如图6 所示台江县的苗族女盛装,在服装轮廓部位采用破线绣、锁绣、叠绣、辫绣和订缝银饰等多种工艺相结合,使得服装外轮廓的边沿线硬挺,形成挺阔的空间造型形态,挺括的后领绣片装饰修饰和强调了女性优美的脖子曲线,而袖口与下摆的银吊饰给平直的边沿线增添了许多趣味,使得整个空间造型虚实相间,动静结合。

苗民根据材质的不同厚薄、肌理质感和硬挺程度相对应地使用在不同的款式造型上,同时运用织、染、绣等多种手工艺的特性来塑造丰富多彩的空间造型,充分地体现了苗民对材质__的感受力及服装造型的设计感。

五、结语

马克思的《资本论》认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⑤黔东南苗族妇女利用当地独有的生产资料,创造出独特的服饰制作材料,其中最突出的是质感挺括的土布,缝制成型后的服装塑造出较有力度感的外空间造型,又将绚丽多彩的织染绣工艺与服装的廓形相结合,构思新巧,同时也是为了虚化当地女性偏矮的体型特征,形成极具节奏感的外部空间造型。

注释:

①周蕾《苗族服饰造型艺术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发掘研究》,北京印刷学院.

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写(修订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黑格尔《美学》商务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④田玲:《对苗族“锦鸡舞”的认识》,《凯里学院学报》2009,第27页。

⑤杨耕《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2(1)-2000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 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3] 刘瑞濮.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4]【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1.

[5]【美】威廉A.哈维兰(WilliamA.Havialand) 哈拉尔德E.L.普林斯(Haral?dE.L.Prins) 等,陈相超,冯然,等.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美】克莱德.M.伍兹,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7] 李泽厚.美的历程[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8]【美】凯瑟(Susan B.kaiser),李宏伟,译.社會心理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9]【日】板仓寿郎,李今由,译.服饰美学[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0]【日】中泽愈,袁观洛,译.人体与服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注:本文系第六轮(2021-2023 年) 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基地”(负责人:何友义)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