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分析

2023-06-03 00:46马健
收藏与投资 2023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

摘要:本文以吕梁市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中的“西河古蕴”为例,详细阐述该类文物的保护利用状态,在了解该汉画像利用保护生成的具体问题后,提出三项完善保护利用的有效措施,措施内容包括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增加展览形式及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然后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开发该类文物,传承与弘扬博物馆内部的汉画像石文化,全面促进该类文化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石文化;汉画像;保护开发;博物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可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汉画像石文化属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只有提升保护、开发、传承的整体水平,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利用新技术有助于发扬传统文化。

一、吕梁市博物馆“西河古蕴”汉画像石文化的具体特征

吕梁市博物馆中的汉画像石文化有极强的独特性,以“西河古蕴”为例,“西河古蕴”汉画像主要为西河郡太守墓的画像石。在汉代,太守为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其月俸禄可达到2 000石。该墓坐落在离石交口镇的石盘村,于1997年出土。总体上看,该墓属砖石混合型结构,坐北朝南,内部结构由左右耳室、前后室、甬道、墓门与墓道构成。将“西河古蕴”放置在吕梁博物馆后,可在展厅看到以画像石为基础的红褐色砂岩,整体由石柱、横额、立石、门扉、门框与门楣等19块石块组成,图像的细节部分采用了墨线描绘,局部涂抹虹彩,线条流畅。

(一)“西河古蕴”汉画像介绍

在當前的“西河古蕴”中,具体形态如图1所示,该类古墓的整体构造为上下两层图案、左右两个门框,最顶部的门楣为车骑出行图,上下两层的图案分别为卷云纹和各类人员出行状态,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图案分别为门吏与西王母、门吏与东王公,左右门扉都为朱雀铺首衔环。详细解读“西河古蕴”汉画像,可发现该画像门楣石中的“车骑出行图”属汉墓中的常见图案,内容包括主人在祠堂进行祭祀或墓主人生前的为官经历。《车骑出行图》描绘了墓主人在祠堂祭祀的场景。鉴于地上祠堂与墓地分属两个世界,再加上二者的“距离”较远,所以要驱车连接这两个世界。该图中车辆的数量与类型展现出墓主人的财富、权势、地位与身份。同时,在墓碑前的墙壁上还存有体现田间生产的画像,右侧为飞鸟、车与牛,近草远山;左侧为两匹马在同一棵树下,树的附近为雄鸡与马夫。该类画像可体现汉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活动,即开耕劝农为汉代的重要活动。墓葬的东壁还存有墨书题字的石柱,该类石柱的四面都刻有卷云纹,部分卷云纹涂抹了红彩,并在正面书写了墨书汉隶,其内容与墓的主人西河太守有关,由于时间久远,文字变得模糊不清。经过专家详细调查后可知,汉代西河郡在北部边陲,属汉匈交战次数较多的地方,鉴于该区域的战事较多,西河郡守常出现变动,该类文字较难与墓碑主人相匹配。

(二)“西河古蕴”汉画像内部结构特征

在了解“西河古蕴”画像石的背景后,可根据该画像石重点分析汉画像的具体特征。

首先,以“西河古蕴”为主的汉画像多产自西河郡,该区域的地理特征较为独特,其汉画像的风格也与之相近,具有色彩浓重、豪放灵动、质朴古拙等特征。鉴于该区域出土的汉画像材质多为砂质页岩,有极强的吃色吸水性,因该特征使吕梁博物馆的汉画像成为全国知名文物。

其次,“西河古蕴”汉画像造型利用概括性线条来勾勒事物的内外部轮廓,使汉画像中的画面更具浅浮雕效果,再利用较为纤细的线条流畅地勾勒动物、人物的细部特征,将配饰、羽翼、褶皱与衣纹等细部形态精准地勾勒出来,并略去更多繁冗细节,使物象整体变得更为灵动。因此,当前“西河古蕴”汉画像的内部造型兼具粗犷与平整的特征。

最后,“西河古蕴”汉画像的空间构图带有一定的平面性,采取较为单一的平面空间来完成经营布局,并将透视原理与多维度空间融合到一处,可使叙事意味变得更加丰富,空间布局有助于展现画像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西河古蕴”的“车骑出行图”中,充分展现了车马出行场景,其囊括的信息内容较为丰富,不仅能看出太守的权势,还能将汉代官阶的具体特点呈现出来,使该类画像石的空间节奏变得更强,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叙事内容。在观察《车骑出行图》的内部结构时,可看到其同时采用了两种出行方式,即骑乘并置与单车独驾,两种方式被放置在同一个画面内,使画面内部结构既浑然一体,又存有一格一意。

(三)“西河古蕴”汉画像背后含义

画像石的历史悠久,“西河古韵”不仅展现了汉代历史、墓主人生平,还向后人生动诠释了汉代人思想。比如在“西河古韵”画像石中可看出该阶段百姓以农耕为主,农业种植为该类人群的生活命脉,而该类种植结果受天气环境的影响较大,难以有效控制收成,因而部分农户的生活信念则由“靠天吃饭”转变成对“升仙”的向往。该类思想既拓展了广大人群的思维范畴,也反映了其对神灵的信仰。“西河古韵”画像石上绘有楼阁图与西王母,画面的上层包含西王母的梳妆状态,其身着长袍,手拿仙药,坐在高楼上,秦汉之交存在“仙人好楼居”的思想观念,该思想也影响了墓主人,画面中的含义为借助对高楼阁的搭建来吸引更多仙人,表达了墓主人渴望仙人下凡,并求得仙药的思想。西王母属古代权势的象征,将其刻在墓碑中可反映出墓主人既对权力充满畏惧,又极度渴望权力。“西河古韵”画像石的底部则反映了百姓对神灵的渴望。该画像中为羊、牛、马等动物都增加了翅膀,“引导”其在天界飞行,由于该类动物与农耕种植的关系密切,为其添上了翅膀,意味着希望该类动物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种植,降低外部要素对种植结果的影响,在该类思想的影响下,汉代人对神灵的依赖越来越强,也为此后汉画像内容的增加打下基础。

二、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保护利用时遇到的具体问题

首先,展览过程中,受内外部环境影响,“西河古蕴”汉画像的表面出现了较多损伤,温度与湿度的变化都会影响该类文物的表面质量,使其表面增加了更多损伤。在发现文物存在质量问题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适当修复,却未能深入挖掘文物材料与博物馆环境的关系,仅修复了部分缺陷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坏面积逐渐增大,给该类文物的保护利用带来较大影响[1]。

其次,展示“西河古蕴”的空间有限,狭小的空间中极难呈现此類文物的全部特征,降低了汉画像石文化的整体传播效率。鉴于“西河古蕴”中蕴藏的深意较多,工作人员可深入挖掘该类文物的历史资源,将文物特征与历史内容充分结合,有效改善相关文物的影响力。

三、完善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保护利用的有效对策

首先,以“西河古蕴”为例,在进行文物展览前,要全面观察文物表面,使其表面始终保持整洁,保障该类文物的整体质量。当博物馆内部文物的表面出现质量问题时,要进行科学修复,及时找出影响该文物展览质量的要素[2]。比如,当文物处在不同环境下,受温度、湿度影响,其表面会产生较大变化,要严格控制“西河古蕴”的展览与保存的温湿度,使该项数值始终满足质量标准,提升该类展览与保存的整体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河古蕴”的表面颜色将逐步褪去,若想保持该类文物的整体状态,要科学使用各类涂料,并科学选择涂料颜色,保持文物表面颜色的一致性,增强该类文物的整体保护效果。

其次,在进行文物展览时,静态展览难以呈现该类古墓的内在文化,操作人员适当运用数字化技术,增强该类“古墓”的立体感,在各种视频、音频的影响下,人们的视觉、听觉会受到较大冲击,会加深对汉画像石文化的认知,调动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博物馆文物展览的整体质量[3]。

最后,鉴于“西河古蕴”包含极强的历史性内容,在打造文物展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时,要将历史内容与技术情境相结合,拉近游客与“古墓”历史的距离,提升该类文物展览的吸引力。

四、开发利用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的新方向

一方面,当前吕梁市博物馆还藏有其他带有历史性质的汉画像。如图2所示,该汉化像被称为“羽人戏龙马”,展现了山西吕梁当地独特的故事,将龙马精神充分展现在汉画像中,且在修复时遵从了1∶1的比例,将真实的汉画像还原,家长可带领子女充分感受博物馆内部存有的文化内容,并购置与该文化相关的更多饰物,增强相关产品的特色性。

另一方面,吕梁博物馆中除了存在“西河古蕴”“羽人戏龙马”汉画像外,还要增加汉画像数量,对“车马过阙图”(图3)进行大力宣传。石盘墓中的“车马过阙图”画面有多层组合性质,底层带有一定的指代性,上面几层则为车马出行。对该类石墓的持续性探究,能有效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并利用网络平台持续进行宣传,可提升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的影响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博物馆汉画像石属传统文化瑰宝,要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保护利用,开发更多相关的新产品,增加该类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吸引力。只有加大汉画像石文化的保护力度,将该类文化与数字化技术精准融合,才能增强吸引力,提升博物馆文物收藏管理质量。

作者简介

马健,男,汉族,陕西榆林人,文博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贾涛.江苏汉画像石文化的数字化保护途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32-33.

[2]贾涛.江苏徐州汉画像石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构思[J].文化产业,2021(17):129-130.

[3]王源.南阳汉画像石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