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烙画是以烙铁为笔,以高温代墨在各类材料上作画的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21世纪后,它成为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大了非遗保护工作力度,烙画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以2018—2023年间国内发表的相关文献为依据,梳理回顾烙画艺术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热点趋势,从而探寻未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从而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烙画发展变化。
关键词:烙画;民间美术;新时代
烙画,又称“烙花”“烫画”“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一种用金属体作笔,在高温下于木、竹、纸、布等一切可作画的物质材料上利用碳化原理使得画面呈现深浅浓淡变化的绘画种类。这门艺术历史发源悠久,在中国美术史中有着一条脉络清晰的传承道路。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事业方面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民众对民间传统工艺保护意愿也越来越融洽。非遗烙画在当代语境下,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如2007年烙画艺术入选辽宁省第二批非遗名录、2016年的临泉烙画葫芦工艺名列安徽省级非遗项目、2022年的砀山烙画入选安徽省第六批非遗名录、2021年宝庆烙画入选湖南省第五批非遗名录。2021年6月10日,以南阳烙画为代表的烙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编号为Ⅶ-125。这表明烙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由此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烙画研究成果。文章以“烙画”为关键词在国内权威学术平台进行2018—2023年间的文献资料检索(截至2023年3月1日)。经分类整理,期刊数量为170篇,硕士论文41篇,书籍10本,报纸会议辑刊年鉴总数为25篇。通过进一步整合梳理,从“艺术特色”“物质媒介”“应用实践”“非遗保护”4个方面回顾新时代烙画成果的热点所在,并于现有基础上探寻其未来可深入分析的研究方向。
烙画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兼收并蓄了其他艺术形式的鲜明特色,融合了人民群众代际传承的智慧,是优秀文化之集大成者。近六年学术界在烙画的艺术特色方面的总结集中见于烙画专著、作品集及专业学者对不同品类烙画的研讨:如在《葫芦烙画艺术研究》中高宝滨[1]运用艺术理论对葫芦烙画进行多层次分析,总结出烙画具有自然、工艺、形式和民俗等形式美的特点(图1)分析烙画兼具中西绘画神韵与技巧之特色;李珊[2]在《南阳烙画艺术特色研究》中则认为南阳烙画的严谨自由和古朴绚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物质材料媒介往往在艺术品制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烙画种类丰富,早期因物质媒介的限制,所表现的主题大多为花鸟飞禽、山水人物或民间传说等。现在借助数字媒体的发展,烙画也面临媒介应用转型的局面。除了传统葫芦烙画之外,李正楠[3]在《蒙古族羊毛毡烙画艺术探究》中指出蒙古族的羊毛毡烙画题材新颖且颇具民族特点,风格质朴而浑然天成;宝庆烙画传承人王艳萍[4]在《独具特色的宝庆烙画》中详细介绍了其运用的材料,如滩头土纸、宣纸丝绢、竹簧等。其中“以刻为骨,烙绘为肉”的竹簧烙画很好地表现了画面的厚重古朴和立体层次感(图2)。
烙画艺术是群众劳动生产的成果,将烙画融入日常生活进行探讨,由此可构成烙画应用实践研究的主要方式。如朱海燕[5]的《高校艺术设计史教学策略创新研究》支持将烙画引进高校培养人才的同时,可借助其科研能力以实现对烙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指导;常露[6]在《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设计研究——以安徽火笔画为例》中提出可依托烙画的文化内涵和文创市场潜力,通过设计打造“教互娱+”为一体的烙画工艺品牌。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另辟蹊径以新视角进行论证,可突破学科内囿于某些难题的窘境,如吴航[7]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葫芦烙画风格模拟》中创新性地利用了一种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对烙画风格进行仿真模拟等。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从坚定文化自信出发,非遗保护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非遗保护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还是不断融入人民智慧和创新力的生动实践,由此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比如招赫等[8]在《傳统烙画技艺与现代传承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现代烙画应从题材创新、工具变革和传承主体保护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传承;陆方等[9]在《烙画艺术在当代文化市场的传播研究》中认为非遗烙画在现代化经济与生活迅速变更下面临认知度不高等困境,因此对其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文化传播的新型策略,将传统烙画艺术与新兴技术手段相结合以更好传承这门非遗技艺。
烙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的代表,通过文章总结可见学界集中从艺术学、文化学等理论角度对烙画艺术特色论述之余,侧重于对各地烙画的工艺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此外基于全国各地烙画种类多样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针对地方性烙画艺术持续性传承保护的讨论也是适时的。据此,文章发现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入。
(一)深入各地特色的烙画艺术
全国烙画艺术种类多样,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一些散见于民间烙画艺人口传身授中的未知烙画形式亟待收集和汇总,同时其严峻的传承现状需改善,针对地方烙画艺术的持续性进行讨论是适时的。
(二)探析烙画的多种物质媒介
烙画的多元化媒介种类构成了独具魅力的烙画艺术,无论是质朴纯真的葫芦烙画、时尚简洁的皮革烙画还是精致清雅的宣纸烙画、厚重古朴的竹簧烙画抑或是少见的毛毡烙画、木烙画等,都从侧面印证了烙画艺术的多元性,所以针对烙画的传承形式仍然可进行多种类的开发探析。
(三)探索多学科视野下的烙画艺术
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学界针对烙画艺术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从艺术学、文化学等理论角度对烙画进行论述,同时侧重于对各地烙画艺术的技艺,特别注重教育教学和文创设计应用方面的综合性论述,这种多学科应用实践理论的提出为烙画工艺本身的活态传承创造了可发展的空间。
传统烙画艺术是深受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活态文化。文章通过对2018—2023年以“烙画”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所有文献进行梳理后基于艺术特色、物质媒介、传承个案、应用实践、非遗保护5个主题进行回顾总结,可看出烙画艺术虽然在表现题材和装饰性能上随时代发展而有所创新,但其仍然葆有历史沉淀下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民艺之美。我国所提倡的非遗保护观是集思想、理念、实践于一体的科学保护观,各地越来越多烙画项目的申遗成功代表着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珍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全球化等多重冲击下,传统烙画艺术也面临着多重影响。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现有的文献资料给烙画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我们必须在理性对待的同时及时进行反思调整,从而为烙画艺术未来的发展研究提供量的积累和质的保障。
作者简介
刘雨婷,女,汉族,湖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
参考文献
[1]高宝滨.葫芦烙画艺术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2]李姗.南阳烙画艺术特色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9.
[3]李正楠.蒙古族羊毛毡烙画艺术探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7.
[4]王艳萍.独具特色的宝庆烙画[J].收藏与投资,2021(7):174-178.
[5]朱海燕.高校藝术设计史教学策略创新研究[J].美术观察,2019(2):71-72.
[6]常露.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设计研究—以合肥火笔画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20.
[7]吴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葫芦烙画风格模拟[D].昆明:云南大学,2019.
[8]招赫,陶毓博,李鹏.传统烙画技艺与现代传承的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9):54-55.
[9]陆方,韩佳妮,马静婷.烙画艺术在当代文化市场的传播研究[J].艺术教育,2023(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