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云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大陆最重要的跨国水系,数万年来作为人类的迁徙路线和聚居区,这一区域有着或先后传承或彼此影响的价值或作用。《向南流的河》讲述了澜沧江—湄公河河畔18 个普通人家的故事,在澜湄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合作等“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机制的推动下,这一区域正焕发生机,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人类自古以来就依水而居,河流如同母亲的乳汁,滋养着人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文明也才得以泽厚于今人。澜沧江—湄公河这条亚洲大陆最重要的跨国水系,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唐古拉山,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6 个不同国度。数万年来,这一区域始终相濡以沫,互相影响、互相发展。时间来到21 世纪初,当我们跟随镜头和文字沿着澜沧江—湄公河这条向南流的河跨越6 个国度去认识沿河而居的无数族群时,山水相连的地域属性和漫长的文明交流历史,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事和故事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澜湄流域作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澜湄流域6 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融入周边发展、以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发展的理念和胸怀,展现了中国作为区域合作引领者、地区和平发展守望者的大国担当。云南特殊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党中央赋予“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使命,使云南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对澜湄流域的共同发展有了新发现与新思考。云南教育出版社新近付梓的《向南流的河》讲述了澜沧江—湄公河河畔18 个普通人家的故事正生动呈现了这一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启示。
《向南流的河》中有4 个故事:无怨无悔坚持传承泰国孔剧的皮迪的故事、心无旁骛传承柬埔寨皮影的曼恩科索的故事、带领家人传承缅甸银丝布制作工艺的银随的故事和全心为村庄赢得荣誉的龙舟队队长岩香的故事。4 位故事主人翁虽身处不同的国度,也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头衔,更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他们在时代潮流中不断融合、适应和改变,尽管过程中充满欣喜、矛盾和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澜湄流域的文化与技艺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澜湄流域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作为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中国积极履行职责,生动展现“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天,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加强和保护,这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像故事中皮迪、曼恩科索、银随、岩香这样的“传承人”(非严格意义上的)延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的“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是一位位普通人在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得以延续的坚守。
与此同时,诸多考古发现证明,数万年来澜湄流域地区作为人类的迁徙路线和聚居区,这一区域始终紧密相连,有着先后传承或彼此影响的价值或作用。可以说,澜湄流域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各国在经济、文化、生产等方面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可以期待,这一区域的发展与未来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的活水。
《向南流的河》中讲述了一个中老铁路建设者黎尼参与铁路建设的故事。黎尼的家在琅勃拉邦市郊的一个小山村,他在中老铁路项目部从维修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继而成为一个车辆现场抢修小组的负责人,与中国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家庭也因此而改变,即将高中毕业的女儿也逐渐坚定了到中国留学的决心。黎尼热爱这份工作,热爱这条铁路,期待着中老铁路将带给家乡的巨变。
2019 年4 月,《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签署以来,中国与老挝两国凝心聚力,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努力将中老铁路打造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示范。中老铁路犹如一把金钥匙直插中南半岛腹地,打开了中南半岛各国之间互联互通发展与合作的大门,特别是当中老铁路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机遇叠加,所释放出的巨大红利惠及东盟地区、RCEP 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世界所共享。中老铁路作为泛亚铁路的一部分,将缩短中国与泛亚铁路的时空差,有利于拓宽中国的战略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其以后往南延伸到新加坡的泛亚铁路,将把中国能量更高效地辐射到中南半岛。中老铁路的建成也让地处源头的云南从内陆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昆明将正式成为连接东南亚的交通枢纽。时钟拨到2022 年12 月,中老铁路已开通运营1 周年,累计运输货物1120 万吨,发送旅客850 万人次,开行跨境货物列车3000 列,跨境运输货值超130 亿元。从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中我们相信,中老铁路建设者与老挝人民、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这条新时代的“钢铁丝路”必将成为澜湄流域各国互助共荣的“纽带”。
《向南流的河》中的一个个故事,展现了澜湄流域各国水乳交融的文化渊源。例如,见证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从荒芜到兴盛的“湄公河上的跑船人”的故事 、在昆曼国际大通道上忙碌着的“鲜花和水果的香甜贸易”的经营者的故事、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首个国外驻场演出《吴哥的微笑》的舞者的故事,他们都从交通、贸易、文化各个领域深刻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互联互通的实质与内涵。
文化是将不同的个人或共同体聚集在一起的无形纽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向南流的河》以纪实手法讲述的澜湄流域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正体现了文化多元化所表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境界。沉浸其中,沿江顺流而下,虽然有国界线的分隔,但是相似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我们感到亲切和温暖。而“和而不同”,他们又并未因相似而泯灭了个性,依然鲜明地展现出其独有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在多元共生的澜湄文化大图景下,《向南流的河》所讲述的平凡人的故事直击人心。如果说诸多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澜湄流域作为一个人类迁徙路线和聚居区的历史源流,那么,澜湄流域各国人民今天的生活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与使命担当。
2020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东博会和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澜湄 合 作 机 制、 中国—东盟合作、东盟与中日韩合作等国际合作机制的持续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实践。《向南流的河》讲述的故事中,深刻展现了“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他们跨越国界紧密相连的命运,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而云南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西亚的结合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立足区位优势为云南确立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也是云南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平台。云南要抓住机遇,把握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老铁路澜沧江双线大桥 (选自《RCEP 框架下的中老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