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玲
截至5月30日,布伦特原油现货市场价格降至75.95美元/桶,WTI现货市场价格降至71.64美元/桶。在过去的十二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价格已经下跌了接近40%。
已兑现的石油消费量增长可能不是油价低迷的症结所在。自从2022年底中国宣布新的疫情政策以来,以IEA(国际能源署)为代表的各大分析机构每个月都在不断地上调2023年中国和全球石油消费增量的预测值。这种预测值的持续上调真实反映了全球服务业部门的强劲增长预期以及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出行相关需求的复苏。为什么在全球石油消费预期不断上调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反而持续下跌?
抛售的壓力主要受几个因素的驱使:全球供给侧的发力,海外市场参与者对中国经济是否有能力稳健复苏持怀疑态度,市场参与者对美国经济有可能进入衰退保持担忧,欧美的高利率环境某种程度上抑制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以及市场对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中的诸多不确定性的困惑。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空头的力量越来越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面,布伦特原油合约的多空比率已经从8X降至2X,远远低于过去五年的平均值。在同一时期,WTI原油合约的多空比率则从11X降至4X,降幅更大。
在以上各个空头因素中,全球石油供应超预期增加这一因素的影响力最为显著。
2022年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刚刚爆发的时候,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曾经相信,俄罗斯的原油和成品油出口将会一落千丈。然而,事实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俄罗斯有效地找到了向中东和东亚买家转运石油的新的路径和模式。截至5月末,俄罗斯石油的供应比一年前仍旧高出1.7百万桶/天。同期,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出口都在增加;美国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2022年释放了2.2亿桶的SPR(战略石油储备)。石油供应超预期增长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全球石油库存的上升。根据国际能源署5月份发布的数据,一季度商业库存已经上升超过0.5百万桶/天,连续第四个季度上升。
数据来源:EIA
数据来源:彭博
那么,这种超预期的供应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吗?实际情况是,近期全球石油市场的供给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趋紧的迹象。OPEC+的八个成员国自从5月份开始启动了1.1百万桶/天的自愿减产;俄罗斯承诺从3月份开始执行0.5百万桶/天的减产。根据Kyler的数据,截至5月25日,OPEC+八个宣布自愿减产的国家在5月份的出口相对于其4月25日的高点实际减产高达1.5百万桶/天;OPEC+成员国的同期加总的减产规模高达1.4百万桶/天,显示了OPEC+组织成员国异常高的减产执行率;俄罗斯的实际减产规模大约为0.4百万桶/天,反映在炼油下滑和月度环比收缩的管道油出口量;受资本约束和地质老化的影响,美国的钻井数量也在下降,目前已经比12月初减少了8%,导致美国原油生产的增长显著下降;沙特的能源部长近期不止一次警告空头力量可能会为空仓付出代价。
除了供应趋紧的迹象,还可以看到中国出行领域各项指标在5月份延续了强劲的增长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23年全球石油消费的增长的一半以上来自中国。而中国前五个月的出行数据的确表现优异。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国内航班数量早已经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以上,而国际航班数量已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9%。
如果这些供应趋紧的迹象继续发展成形,而需求侧保持复苏的态势和节奏,这意味着国际原油市场将进入逐步去库存的新阶段。这很可能会导致下半年出现供求的赤字。基于这样的观察和判断,我倾向于认为,目前市场可能有一点过分悲观了。
作者为BP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任职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