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国网冀北经研院规划评审中心信通与智能化规划室主管,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科技研发类通信技术专业高级专家,国网经研体系信通专委会骨干通信网学组组长,深耕电力通信领域20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电力创新奖等奖项,获冀北公司巾帼建功标兵、科技环保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何为创新?如何创新?这是两个很需要创新回答的问题。我今年首次承担、参与国网公司、冀北公司的通信类科技项目,而之前获奖的成果多来源于国网冀北经研院成本研究课题及国网公司的一些专项工作。回头看,我想能取得这些成果,除了院和中心领导以及包括工会在内的各部门支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成果本身是面向需求,解决实际困境的。所以,创新的本源就是对工作入脑、入心,用实效说话。
生活處处有思路,创新发展这事没那么难。二月发生了几件事,先是冀北公司2022年科技奖一等奖候选成果答辩通知下发,国网承德供电公司的《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差异化巡检技术的可视化应用》名列前茅,后是国网冀北信通公司承担的科技项目《面向电力野外应急的感传协同通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提上日程。这两个项目有个共同创新点---无人机解决无信号区通信。作为专家,我提出了一些建议,要提升输电无人机利用率及科技成果研究,将研究的应急场景拓展到常态巡检中,争取做到平台化远程管理,减少现场操作,将信通“机随人动系统”调整为“指哪打哪”。虽然这听起来十分新颖,但其实这个思路来自于我的女儿。寒假的时候我陪她去西城图书馆,转地铁线时她注意到老旧线路地铁开车前车头有人挥动小旗,挥完之后地铁才能行驶,她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们百度了一下,了解后发现因为北京地铁车与车间隔很短,人控制很容易出事故,所以常态都应该是无人驾驶,当时我马上就想到了这两个项目涉及到的无人机远程自动控制。所以,创新来源于生活,灵感就在一瞬间,抓住了,那就是创新了。
您有什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妙招吗?
有很多我认为算是技巧的吧,比如思考要不受限于场合,用零碎时间整合思路,无论是办公桌前还是洗碗的时候;还有要等到思路相对清晰再落笔,把尚未想清楚的事情往后排,用整段时间集中处理逻辑完整、准备完善的工作。另外,每天要做的事和怎么做都心中有数。分配好哪些是必须在单位做的,哪些是家里也能处理的,把控节奏、分配工作块,完成工作的同时尽量不影响家庭。
在筹备冬奥的时候有什么有意思的细节吗?
提到冬奥,有一个细节让我很感慨。当时冬奥启动筹备,公司负责新闻宣传的同志提出需要一个通俗但朗朗上口的口号反应冀北特色。当时可愁坏了我们,几十页的保障方案、几百页的工程设计和这几个字比起来都太简单了。后来“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火遍全国,我们再回头想起当初的要求,有同事调侃“不知张北的光是否有意见”,又有同志笑驳“那我们的电也不是只用来点灯啊”。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干技术的确实容易“舍不得”,辛辛苦苦干出来的,点点滴滴都舍不得,总觉得这也得保留,那也得囊括,最后导致成果总结重点突出不来;而且隔行如隔山,专业交叉面应该要先通俗化表述,才能吸引大家去了解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