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典型深蓝渔业特色的“阳江样板”

2023-06-01 07:36海洋与渔业李易珊
海洋与渔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阳江网箱深海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李易珊

近 期,深海网箱养殖备受社会关注。阳江是广东省海洋渔业大市,濒临南海,拥有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目前已经形成多种特色做法,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现任职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范斌正高级工程师2012年来到阳江,深耕应用性科研领域,长期从事深远海网箱养殖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期间,他联合企业与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了广东省内具有示范意义的大型离岸型开放式深海网箱养殖基地,创制了金鲳鱼深海网箱绿色养殖技术,开发了快速鉴别金鲳鱼性别的手段,先后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奖、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奖项。多年的海上工作经验告诉范斌,加强技术联合攻关是开发新模式的重要支撑。“要从政策、技术、品牌等层面发力,共同推动深海网箱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范斌正高级工程师

先行先试三大深海养殖模式

阳江市拥有广阔的海域资源和悠久的海洋渔业行业基础,为发展深海网箱养殖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多年来,范斌从工作中得到很多启发,经常对产业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和思考。在他看来,阳江地区有以下三个模式可以参考实施。

一是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新模式。结合林鸣院士(中交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于2022年10月发表的《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问题、模式与实现路径》文章,范斌介绍道,该模式由海上防护基础设施、工业化养殖系统和陆基支持系统3个部分组成。模式的主体是工业化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模块化组合网箱系统、专业化养殖服务系统和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3个子系统。其中包括了:由海上防护基础设施提供的大规模的水域环境,由模块化组合网箱系统创造的开展大规模养殖生产的条件,由专业化养殖服务系统、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和陆基支持系统等形成的高效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系统,以及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由此构建了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应用该模式理念,针对阳江南鹏岛的海域情况,林鸣院士团队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深海养殖方案。”范斌认为,该模式“在海上有遮掩的水域环境里进行养殖,消除了养殖的安全风险,没有后顾之忧”的特点既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深远海条件下的养殖安全,又能够凭借较大的产业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并降低单位养殖的固定资产投入成本,一举多得。

二是“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阳江市是广东省海上风电试点城市,辖区海域范围内有多个海上风电场在建。据了解,风电场内海域十分广袤,单单阳西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规划海域面积就达4.9万公顷,目前已经从人工鱼礁建设、深海网箱养殖、贝类底播增殖、牡蛎吊养增殖、休闲渔业平台等方面,统筹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建设的相关工作。范斌指出,深远海养殖是海洋牧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上风电与深远海养殖设施相结合是能源产业和海洋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探索,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实现空间的双重利用,并且可以提高海洋经济的发展效益和可持续性。他相信,通过引入政府政策保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联合运营主体等产业发展措施,阳江市将成为广东构建“蓝色能源+海上粮仓”的典型示范。

三是大型海上养殖设施与深海网箱养殖相结合的“1+N”模式。近年来,随着材料、装备、养殖机械化及自动化等相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深远海养殖向着体积更大、抗风浪能力更强、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大型海上养殖设施既突破了传统近岸养殖网箱的局限性,也在抗台风等安全性能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范斌举例说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艘半潜船形桁架浮体养殖网箱“德海一号”,2018年9月16日遭遇了强台风“山竹”的袭击,当时渔场最大实时风力已超过17级,后经检查,其主体设施和网箱完好,成功通过恶劣天气的考验。“但是,大型海上养殖设施,包括大型养殖平台及养殖工船等,往往造价高昂。”范斌坦言,高海况使用场景对资金和技术等投入要素的要求较高,经济性上的缺陷不利于大面积推广应用。他建议,通过大型海上养殖设施与深海网箱养殖相结合,实施平台搭配网箱的“1+N”模式,既可以提高养殖装备的经济性,也可以解决传统海上养殖缺平台、缺装备的难题,还能够将休闲渔业、海上科普、海上救助等业态进行有机结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校企合作成效“1+1>2”

这些年来,范斌持续带领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团队(以下简称“学院”)与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创建了集种苗、养殖、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于一体的阳江市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现已拥有超过200口网箱,年产能12万斤,是名副其实的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的“蓝色粮仓”。在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范斌分享了三点经验。

一是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坚持以产业实际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才+项目+团队”的模式。即引进、培养水产专业人才,发力科研项目,构建创新团队。双方先后联合申报了省科技厅“广东省产学研合作院士工作站项目——广东省海洋经济动物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院士工作站”、省教育厅“广东高校海洋河口特种水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科研项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重大工程项目有机结合,以技能人才为基础,强化和提升项目建设实施的质量与效益。同时,学院与海纳合作成立“海纳管理学院”,学院在海纳挂牌“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双方就人才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未来,学院将继续配合海纳“创新制胜”的海洋产业战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朝着促进阳江地区海洋产业人才发展的方向做贡献。

二是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学院与企业共同探索“产学研”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应用技术支撑平台,现已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其中,2019年海纳公司联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卵形鲳鲹深水网箱深远海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鉴定,创建了广东省具有示范意义的深水网箱深远海养殖基地。范斌补充道,该成果在阳江市大镬岛、阳西县青州岛等多个海域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金鲳鱼近200口,推广养殖水体总计超过36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累计共投入金鲳鱼苗超过3000万尾,累计生产优质商品鱼12340余吨,总产值达到35350万元。养殖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产地认证、广东省名牌产品等多项优质认证,总结了一套适合于深远海区的网箱养殖技术和管理规范,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在深水网箱绿色健康养殖领域有重大意义,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优化人才工作环境。近年来,学院和海纳多次邀请省、市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到双方的生产基地开展产业调研和举行产业技术相关培训,积极开展企业“培训月”活动,为参会学员讲授海水养殖、海洋装备以及海上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院水产专业和企业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海上工作技能。双方结合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大局,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共同加大科技培训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本土院校和企业在科技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和激发学院与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增强地方海洋渔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双方在海水鱼生理学及深水网箱绿色健康养殖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卓有成效,范斌作为领头人先后获得了2019年度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度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奖、2019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推动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在范斌看来,推动广东深海网箱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从不同的层面加强工作。

首先,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与宏观管理力度。近年来,深海网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但仍然存在不足,如政策有待完善,尤其是产业规划、海域审批、设备标准、金融保险支持等方面存在短板。同时,对养殖总量的宏观管理、空间布局以及绿色养殖模式推广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也有待加强。

其次,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深海网箱产业在提高深海网箱养殖的安全性,特别是提高深海网箱抗风浪能力方面的技术仍然需要联合攻关,包括对现有装备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应用问题提供优化方案,并升级改造新设备等,以解决深海网箱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系统性矛盾。范斌强调,切实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入产业大规模发展新模式和新技术,让产业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大力开拓产品研发与推动品牌战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消费市场的开拓和养殖产品的品牌建设,既要一手抓养殖产品质量提升,也要一手抓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相关行业企业应切实增强产品研发及精深加工水平,丰富产品品类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以消费促生产,以生产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阳江网箱深海
向深海进发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深海特“潜”队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