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春 季是鱼类繁衍的季节,在水流平缓、面积可观、水深合适的西江干流(广东肇庆段)区域搭建鱼巢,为鱼儿建造产床和安全屋,可以帮助其安全产卵孵化,保护西江渔业资源。
近期,由肇庆市高要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广东汉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渔生态”)在西江干流(肇庆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西江种质资源保护区”)搭建的第一期人工鱼巢(3750m2)已经完成,西江的鱼儿迎来了精心为它们搭建的庇护所。据悉,今年计划共搭建人工鱼巢7500m2,余下的将分批次进行。
人工鱼巢是人们在水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水流环境,营造良好的动、植物环境,为鱼类等游泳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的生息场所,达到保护、增殖鱼群和提高渔产量的目的。肇庆西江段人工鱼巢采用的材料十分“本土”,是西江边上的芦叠竹,它的叶子茂密,可以为鱼卵提供附着基质,为产粘草性卵的鲤鱼、鲫鱼等鱼类提供产卵场所。为保证效果,负责人还需要定期查看鱼巢情况,清洗附着物,发现破损、腐烂等将及时更换新草,确保鱼卵正常孵化。
汉渔生态负责人告诉记者,人工鱼巢工程的开展需要考虑工程区域内鱼类等水生生物种类赖以生存的水生态环境以及鱼类对产卵条件的需求。此外,人工鱼巢的位置和时间也十分考究,一般来说,在禁渔期前就构筑好,有规律地分批次进行投放。在西江种质资源保护区,采取每年在上游实验区建立人工鱼巢2000m2、核心区建立3500m2,下游实验区建立2000m2的模式。
据介绍,西江干流(肇庆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于2009年,位于西江广东省肇庆市大湾至小湘河段,全长9940m,平均宽度1300m,总面积1292.2公顷,是鲤等产黏性卵的鱼类及其产卵场所。保护区及邻近水域有近百种鱼类,包括鲤、鲮、鲻等22种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品种,并分布有多种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和珠江水系特有鱼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产出地。
广东省西江干流(肇庆段)治理工程施工期生态修复及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救治救护项目中,规划对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全施工区域流域及邻近保护区的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对受施工影响的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进行救护,实施内容主要包括濒危野生水生动物救治救护、人工鱼巢构建、生态环境修复。从2022年开始,将连续三年构筑人工鱼巢,每年7500m2,一共为22500m2。随着鱼巢的建设,保护区内的鱼类资源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水生生物资源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