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竹简《兵法》避讳字与断代探讨

2023-06-01 09:00陈国兴
孙子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兵法汉文帝抄本

陈国兴

一、国内避讳字研究简况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其产生源远流长,对社会发展有着较深影响。避讳包括俗讳和敬讳两大类。基于迷信、畏惧、憎恨等心理形成的避讳叫作俗讳;由于礼制、政治等原因形成的避讳称为敬讳。关于避讳字的起源使用,经历代专家研究有众多观点学说。持“敬讳”说学者认为,敬讳源于中国特有的宗法礼制和政治制度;敬讳其实是一种权力话语,体现的是尊者、长者、擅权者通过其人名等的禁忌来强化业已建立的伦理秩序和等级制度(如亲疏长幼、尊卑贵贱等);敬讳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以及“敬讳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风行于秦汉及其以降”等观点。〔1〕

在迄今发现的简帛避讳材料中,除战国简外,秦简、汉简、三国两晋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都发现了较多的人名避讳材料。

岳麓书院在整理秦简时发现一枚记载秦代避讳制度的竹简,说明秦代已有制度层面的避讳规定。

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秦墓出土的秦简16 简所写的《语书》,多处讳秦始皇名讳,改正为端,如“矫端民心”“公端人心”“自端”等。

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竹简《论语》多处讳汉高祖名“邦”为“国”,但汉惠帝以降诸位皇帝之名皆不避。有学者据此推定“抄写年代当在汉高祖在位的十余年间”。

北大藏汉简《老子》中避讳“邦”字,遇“邦”字多作“国”;但不避高祖之后的惠帝“盈”、文帝“恒”、景帝“啟”名讳字。如果仅仅根据避讳字,大致可推断该本抄于高祖在位之时或以后、惠帝以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本和乙本,甲本避讳刘邦名讳,乙本不避;甲、乙本均不避惠帝、文帝名讳。

卞仁海教授认为:“如果仅据避讳字,帛书《老子》的抄成年代就有二说。一种说法认为,汉代仍旧‘卒哭而讳’,即人死后才避死者的名讳,生前无须避其名讳,甲本抄于刘邦生前,乙本抄于刘邦死后,惠帝或吕后在位时期。另一种说法认为,根据卒‘避今上讳’,即避活着的皇帝名讳,甲本抄于刘邦称帝以前,乙本抄于刘邦称帝以后、刘盈称帝之前。而如何利用这些出土文献中的避讳材料以可靠地断代,也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课题。”〔2〕

所以,避讳学专家认为避讳字只能作为文史考证的证据链中之一环,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只有结合文史材料的其他特点综合考察,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二、有关竹简《兵法》避讳字断代之观点

银雀山竹简《兵法》出现的避讳字有“邦”“恒”字,不避讳字有“盈、恒、啓、彻(徹)”等字,改字有“国、常”等字。张震泽先生认为《孙膑兵法》竹简“简文自惠帝以下,帝名皆不避讳,‘盈’字见威王问附简、陈忌问垒、积疏、奇正;‘恒’字见纂卒、将德;‘啓’字全书未用,亦无‘开’字;‘徹’字作‘勶’,见势备、善者;简非书于惠、文、景、武各朝,明矣”,并认为“陈忌问垒附简有‘子言晋邦之将’一语有‘邦’字,盖讳而偶漏者也。”由此认定“则简之写成必在高帝在位十余年中”〔3〕。

同样,对于这些避讳字与不避讳字,吴九龙先生则认为“有以汉代避讳来判断汉简书写年代者,实则汉简并不避讳或避讳不严格。如,汉高祖讳邦,0542 简文‘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汉惠帝讳盈,0129 简文‘盈胜虚’、0148 简文‘盈则败’;吕后讳雉,0490 简文‘雉免尅亢’;汉文帝讳恒,0134 简文‘非士恒势也’;汉景帝讳啟,0392 简文‘葆啟’;汉武帝讳彻,0182 简文‘四路必彻’(以上简文号系吴九龙先生所编注)〔4〕。从上述举例可见以避讳来判断汉简书写年代是不足为据的。”吴先生依据出土的历谱和竹简形制字体等综合判定“估计汉简是在西汉文帝、景帝至武帝初期这段时期内书写的”,两位先生所言竹书抄写均为汉高祖至汉武帝时期。

曾宪通先生论及银雀山汉简字体时说“从文字看,属竹书《孙子兵法》一类早期隶书,结构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接近,笔法体势却介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之间,即篆书气味不及甲本浓,用笔体势也不及乙本平直方正。这样,《孙子兵法》一类早期隶书可能比《老子》乙本还要早。但《老子》乙本都改甲本中的“邦”字为“国”字,抄写者避刘邦名讳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老子》乙本是在刘邦称帝后抄写的,那么,竹书《孙子兵法》比《老子》乙本更带篆意的早期隶书,又不避讳刘邦等名讳,就可能是刘邦称帝前抄写的了”〔5〕

笔者以为用马王堆帛书《老子》的抄成年代“卒哭而讳”或“避今上讳”二说法来解释张震泽、吴九龙先生所言,确有一定道理。从静态观察避讳字变化,曾宪通先生的“字体”说法似乎距离“竹书”抄写年代更近。

如果我们从隶变字体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看,竹简《兵法》抄写恰好在“汉高祖至景帝、武帝初年”之间,隶变字体约有五十余年的渐进演化过程。利用避讳字体之间比对,从纵横两方面观察隶变字体演化轨迹,这种动态观察字体的断代方法可弥补静态“避讳字”断代所产生的不足,有利于揭开抄写者所处时期年代的真实面纱。

三、避讳字在竹简《兵法》分布

对竹简《兵法》隶变字体避讳字与断代的探讨仅限于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及《兵法轶文》所见避讳字,是以整理小组(壹)竹简摹本编号字体为依据,其中《孙子兵法》摹本上编13 篇及下编5篇〔6〕。《孙膑兵法》摹本是以《孙膑兵法新释》附录摹本编号字体为依据,其中有16 篇正文及附录《兵法轶文》摹本15篇〔7〕。

(一)避讳与不避讳字篇数

1.《孙子兵法》

涉及避讳与不避讳文字共有5 篇,分别为:计、作战、谋攻、实虚、九地篇。

2.《孙膑兵法》

涉及避讳与不避讳文字共有10 篇,分别为: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八阵、行篡、官一、延气、五教法、强兵篇。

3.《兵法佚文》涉及避讳与不避讳文字共有6 篇,分别为:略甲、善者、兵失、将德、积疏、奇正篇。

4.未避讳汉高祖“邦”字有1 篇2简2 字,为《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300 简:“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301 简:“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

(二)出现“国”字简文

1.《孙子兵法》

“计”篇1 号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作战篇13 号简:“食可足也国之”;“谋攻”篇22 号简:“破人之国”;“九地”篇123 号简:“□国越境而师者”;128 简:“王霸之兵伐大国”。共计:4 篇5 简5 字。

2.《孙膑兵法》

“见威王”篇147 简:“则所以存亡国而继绝世也”;250 简:“夷有二,中国四”;251 简:“故尧伐负海之国”;252 简:“亡有扈氏中国”;“威王问”篇261 简:“则安国之道也”;“陈忌问垒”篇328 简:“求其道国故长久”;“八阵”篇337 简:“万乘国广”;“行篡”篇377简:“国之葆也”;“延气”篇393 简:“国人家为”;394 简:“望国使勿来”;“官一”篇408 简:“战胜而阵以奋国”;410 简:“国邑以水则”;“五教法”篇431 简:“处国之教一”;432 简:“处国之教奚如”;434 简:“处国之教如此”;“强兵”篇448 简:“孙子曰富国,威王曰富国”。共计:9 篇16 简17 字。

3.《兵法轶文》

“略甲”篇244 简:“……以国章”;“兵失”篇288 简:“欲以敌国”;289 简:“……难敌国兵之所长”“欲强多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292 简:“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299 简:“之兵也欲以国”;302 简:“而兵强国”。共计:2 篇6 简8 字。

(三)不避讳“恒、盈、彻(徹)”字简文

1.《孙子兵法》

不避讳汉文帝“恒”字有:“实虚”篇66 简:“势无恒形”;67 简:“五 行无恒胜”;“九地”篇116 简:“恒山之”。不避讳汉武帝“彻”字:“九地”篇123简:四徹者;133 简:其所爱徹。共计:恒字2 篇3 简3 字;徹字:1 篇2 简2 字。

2.《孙膑兵法》

不避讳汉惠帝“盈”字有:“陈忌问垒”篇297 简:“中央无人,故盈之以”。计:1 篇1 简1 字。

不避讳汉文帝“恒”字有:“见威王”篇147简:“非士恒势也”。计:1篇1简1字。

3.《兵法轶文》

不避讳汉惠帝“盈”、汉文帝“恒”、汉武帝“彻”字有:“善者”篇275 简:“积粮盈军能使饥”;277 简“善者四路必徹”;“积疏”篇341 简:“胜疏盈”;342-a 简:“盈故盈之虚”;343-c 简:“积疏相为变盈虚”;344 简:“勿以盈当盈”;345 简:“积疏相当盈虚”;346 简:“故可疏盈”;“奇正”篇348 简:“天地之里则反盈反敗”;“将德”篇310 简:“将军之恒也”。共计:盈字3 篇8 简10 字;恒字1 篇1 简1 字。彻字1 篇1 简1 字。

总计:“盈”字4 篇9 简11 字;“恒”字4 篇5 简5 字;“彻”字2 篇3 简3 字。“啓”字未出现。

四、《兵法》避讳字断代的方法

(一)依据

1.依据:“动静态”交叉方法就是对出土简牍字体隶变过程的“历时”动态纵向比对和“共时”静态的横向比对。以动静态交叉方法为主,结合静态避讳字断代定位,参照历时隶变字体时段划分,来做判定各比对字体及篇文时期的依据。

2.方法:⑴确定年份字体为比对支点,选用出土简帛牍的有据年份字体;⑵以睡虎地简~汉武帝年间简字体为比对样标字;⑶从历时字体体势、笔画及篇文体势走向特征为分析手段。

(二)支点确定

用《老子》甲乙字体时期年份为参考,选取过渡期字体简做支点。以目前出土的秦末汉初简帛字体为比对基本材料,时间点选择:张家山简(公元前年190 年前后)〔8〕;马王堆老子乙(公元前174 年前后)〔9〕;虎溪山简(公元前162年)〔10〕;荆州松柏木牍(公元前133年)为对应历史时期支点,跨度约50 余年。

(三)载体范围

以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兵法轶文》》篇文为隶变字体载体范围,统称竹简《兵法》。

(四)时段划分

避讳字体时段划分表

五、竹简《兵法》篇文“国”字比对

(一)“国”字比对样标

张家山简(前190 年)

马帛老子乙(前174 年)

虎溪山简(前162 年)

荆州松柏木牍(前133 年)

以四个不同年代的张家山简(约前190 年,吕后时期)、马王堆帛书《老子》乙(约前174 年前后,汉文帝时期)、虎溪山简(约前162 年,汉文帝时期)、松柏木牍(约前133 年,汉武帝时期)选出“国”字作为比对支点。

张家山汉简“国”字体构形呈现纵势,《老子》乙“国”字构形呈扁平化,趋于横势,笔画粗细均匀,横折从吕后时期的两笔圆转,到汉文帝时已变成方折,为官方规范字体。虎溪山简“国”字竖画已从《老子》乙时期的均匀笔画变细,呈横粗竖细态势。汉武帝时期的荆州松柏木牍“免老簿”的“国”字呈现扁平,横起与拐折笔画有顿按笔势,隶变演化时代感明显。四个支点“国”字出自竹简、帛书、木牍篇文字体。

(二)《孙子兵法》篇文“国”字

计1简

作战13简

谋攻22简

九地123简

九地128简

现对《孙子兵法》含有“国”字篇文的隶变字体略做分析。《孙子兵法》“计”篇“国”字字体还为古隶字写法,结体仍处纵长体势,横折笔画带有篆意,呈圆弧形而下,较之张家山简“国”字显得简化草率,属于过渡期前段隶变字体笔画。“九地”篇“国”字呈扁平化,与老子乙时期字体相当。“作战、谋攻”篇“国”字残缺,虽不做不比对,但仍能看出作战“国”字扁平化走向。“形甲”篇没有“国”字出现,因而不参与各篇“国”字的比对。

(三)《孙膑兵法》篇文“国”字

见威王247简

251简

252简

威王问261简

陈忌问垒328简

八阵327简

行篡377简

延气393简

394简

官一408简

410简

五教法432简

434简

强兵448 简1

448 简2

《孙膑兵法》“国”字可分为4 种情况。“见威王、威王问”篇文“国”字已扁平化,横折拐角笔画仍有圆转痕迹,“见威王”不避讳“恒”字,且“恒、常”字并用,口字还是两画写成,为过渡时期字体;“之”字252 号简一字两写,俗正体并用,属于汉初惠帝吕后时期字体;“问垒、八阵、行纂”口字断笔两画完成同过渡时期字体的“延气、五教法”国字为相似字体,为过渡时期字体;“强兵”篇“国”字下断口,横折简化为一笔弧形笔画,字体留有纵长态势,为过渡时期字体特征,属于吕后汉文帝时期字体;“官一”篇“国”字较方正应为汉景武帝初字体。

(四)《兵法轶文》篇文“国”字

兵失289 简-1

289 简-2

289 简-3

292简

299简

略甲244简

兵失5 个“国”字,呈扁平化,断口两笔画构成,横折已是方折走笔,属于过渡时期字体;略甲“国”字体呈纵势,横折圆弧形,还未方折笔画趋势,为过渡早期字体。

《兵法轶文》略甲“国”字体呈现纵长态势,“国”字纵长横折笔画圆弧草率而下,尚存隶变篆意遗痕,为过渡早期字体。兵失“国”字体已呈扁平化状,横折笔画已变方折,隶变遗痕已无,为过渡中期字体。

六、归类判断

(一)各篇文所处类别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兵法轶文》涉及“国”字篇文共16 篇,通过字体比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过渡期字体篇文:

⑴过渡早期:实虚、九地、见威王、威王问;

⑵过渡中期:问垒、八阵、行篡、延气、兵失、略甲;

⑶过渡晚期:五教法、强兵

第二类:形甲字体时期:官一(过渡晚末期)

第三类:残缺篇文(作战、谋攻)不做比对。

(二)用“国”字判别篇文所处时期

1.计篇“国”字为过渡隶变字体笔画;属于汉高祖前时期,过渡前期字体;

2.实虚、九地、见威王、威王问“国”字属于汉初汉高祖、惠帝时期,过渡早期字体;

3.问垒、八阵、行篡“国”字横竖笔画有断口,延气“国”字还属于这一类,惠帝、吕后时期,过渡中期字体;

4.五教法、强兵“国”字下断口,横折笔画,简化为一笔弧形,属于吕后-汉文帝时期,为过渡后期字体;

5.官一“国”字较方正,应为景帝初字体。

(三)用“避讳字”判别篇文所处时期

1.“盈”字篇文:《孙膑兵法》有“陈忌问垒;善者、积疏、奇正”四篇,为汉高祖时期抄本;“陈忌问垒”篇文“邦、国”同在,可以看作汉高祖在位时期抄本。

2.“恒”字篇文:《孙子兵法》有“实虚、九地”两篇为汉文帝以前抄本。《孙膑兵法》有“见威王”一篇为汉文帝以前抄本。《兵法轶文》有“将德”一篇为汉文帝以前抄本。

3.“彻”字篇文:《兵法轶文》有“积疏”一篇,与“盈”字同在“积疏”篇,为汉惠帝以前抄本。

(四)过渡期抄本篇文归总

1.过渡期字体抄本篇文:⑴过渡早期抄本:“实虚、九地、用间、见威王、威王问”篇文;大约汉高祖至吕后初时期(公元前204—190 年前后)。⑵过渡中期抄本:“计、问垒、八阵、行篡、延气、兵失、略甲、作战”篇文;大约吕后末-汉文帝初时期(公元前185—175 年前后)。⑶过渡晚期抄本:“五教法、强兵”篇文;汉文帝时期(约公元前179—162 年前后)。

2.形甲字体抄本:“官一”篇文;汉景帝初期(约公元前156 年前后)。

3.《孙子兵法》“形乙、形甲、势、谋攻、九变、行军、地形”篇文无“国”字出现,不具备“国”字比对条件。

七、综合分析

以避讳字确定《孙子兵法》抄本时期 。《老子》甲本确定为汉以前抄本是依据未改“邦”为“国”字。避汉高祖的讳,其中甲本“邦”字出现22 次,而乙本则0 次,说明乙本避讳刘邦名讳,甲本不避。马王堆《老子》乙本里有“道可道,非恒道”一句,在传世本改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字是因为避刘恒的讳而改的,所以可以确定《老子》乙本抄写年代是汉高祖、汉文帝之间,为公元前206—前195 年。借用这两个支点比对,《孙子兵法》形乙篇字体与《老子》甲字体接近,《孙子兵法》过渡时期篇文字体与《老子》乙字体接近,故可确定《孙子兵法》形乙篇抄本字体为汉高祖以前字体;《孙子兵法》形乙篇抄本与形甲篇抄本之间的“过渡时期”字体为《老子》乙时期字体,则可确定是汉惠帝、吕后时期字体。

对过渡时期抄本断代细化。竹简《孙子兵法》“形乙”篇是楚汉相争时期抄本,《老子》甲是汉高祖初期抄本,《老子》乙为过渡时期抄本,“同帛一字两写”或“同简一字两写”是过渡时期隶变字体所呈现的特征。通过支点定位比对及“同简一字两写”现象,竹简《兵法》篇文基本都是“过渡时期字体”抄本,其中可以细化三个阶段;汉高祖至惠帝为过渡初期;惠帝至吕后为过渡中期;文帝至景帝初为过渡晚期。形甲抄本为景帝时期。

用各篇隶变字体比对断代 。就目前出土材料来看,睡虎地简出现“邦”字次数较多,银雀山竹简《兵法》只有《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出现“邦”字2 次,张家山出土竹简是吕后二年间(公元前186 年)的事,查阅《张家山汉简文字汇编》无“邦”字出现,说明已避讳“邦”字改用“国”字。《孙子兵法》“九地”篇“国”字呈扁平化,与老子乙时期字体相当。《孙子兵法》“实虚”篇和“九地”篇不避讳汉文帝“恒”字,属于吕后时期(公元前186 年)字体。《孙子兵法》“计”篇其他字体与“形甲”篇比较属于同时代抄手笔迹,特别是“者”“兵”字都有“同简一字两写”出现,这一现象在“形乙”篇是不存在的。

八、结论

以银雀山竹简《兵法》篇文避讳字为引,经隶变字体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动态比对,通过动静态交叉法断代的补充互证,展示出秦末汉初社会巨荡变化历史轨迹,由出土简牍隶变字体确定年限为支点的比对,划分出“过渡时期隶变字体三阶段”。《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及《兵法轶文》篇文抄写基本都在隶变字体“过渡三阶段”时期内,呈现出汉高祖至景帝年间由众多不同书者抄写完成的信息,应是墓主人生前收藏的竹简《兵法》的不同时期抄本简册。且与《孙子兵法辞典》阐述“《孙子兵法》竹简随葬入土时间在西汉武帝时期,具体年代为建元元年(前140)到元狩五年(前118)之间。但其书写的年代要更早一些,约在秦代到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距今已两千一二百年了”。〔11〕所说相吻合。也印证了李学勤先生对银雀山竹简兵法是“《汉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前身”〔12〕的准确推断。据此,可以认为银雀山竹简《兵法》是《汉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前身的竹书简册集成。

猜你喜欢
兵法汉文帝抄本
兵法大师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愚人节防骗兵法use起来
陪你一起读历史(5)超有爱的汉文帝
宝宝国学堂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经白史》新发现抄本研究
有关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