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碧华 夏昌勇
地处湘中偏西南的邵阳,古称宝庆,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曾受制于交通等因素,邵陽经济发展缓慢,有8个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多。
近年来,邵阳交通条件日趋完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乡村也在发生巨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一幅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色彩越来越丰富。
4月20日上午,汽车翻山越岭来到一处地势较为开阔的地方,沿山开垦的耕地上,标准猕猴桃架依次排开,爬上猕猴桃架的枝条已经变绿,不断延伸。
这里是邵阳市城步县蒋坊乡莲河村,典型的山区,村民以前大多外出务工谋生。今天,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经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主要从事整枝、整地、施肥等工作,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蒋坊乡延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小树带领《民生周刊》记者一行边走边说。
故事还得从7年前说起,当时全国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从事蔬菜种植的杨小树了解到,村里有1000多亩杂草丛生的荒山,于是马上联系流转到合作社,种植猕猴桃带动村民脱贫。
从2016年开始,村里陆续修通猕猴桃园区12公里公路,搭建了800多亩标准猕猴桃架,修建了8座水塘,种植了4万余株猕猴桃。目前,这个颇具现代化高标准的水果基地已初具规模。
为实现亩产效益最大化,合作社充分利用猕猴桃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开展立体种植,在基地套种多个品种的高山延季蔬菜,以短养长。
莲河村所在的蒋坊乡,位于城步县城北边,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拥有高山延季蔬菜种植面积3万多亩及高山精品水果产业基地面积2万余亩,素有“果蔬之乡”美称。
杨小树牵头组建的蒋坊延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涉及以红茄、豆角、辣椒为主的高山延季蔬菜和以猕猴桃、西瓜、苗香梨为主的精品水果专业种植。合作社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树立以产业带动就业理念,为全乡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蒋坊乡党委书记肖云华向记者表示,近年来,蒋坊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委托该合作社持续帮扶全乡建档立卡脱贫户、监测户623户2417人以入股分红的形式进行产业帮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的长远目标。
种植水果、蔬菜最担心的是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常面临丰产而不丰收的状况。
几年前,在城步县委、县政府支持下,蒋坊乡延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800余万元配套建成年冷藏保鲜储量3万多吨的冷链物流项目,解决了合作社和周边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为全乡及周边乡镇果蔬产业产品冷储保鲜提供了方便,加快了产业发展步伐。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城步县,现为湖南省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
脱贫攻坚时期,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功摘掉了戴在头上35年之久的贫困县帽子。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城步县坚决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治责任,举全县之力,统筹安排、全力推进,脱贫成果得到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推进。
“我们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强化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城步县县长王慧敏说。
事实上,在整个邵阳市,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就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邵阳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谢东海表示,首先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重中之重。
据介绍,邵阳全力做好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全市24933户监测对象(动态数据)均享受针对性帮扶措施。市财政每年安排1100万元,支持发展“一县一特”主导产业,形成了邵阳县油茶、隆回金银花、洞口蜜橘、新宁脐橙、绥宁楠竹、武冈铜鹅等区域品牌。
强化劳务输出和协作、以工代赈,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40.8万人,累计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182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28万人,3项指标居湖南省第一。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邵阳扛牢乡村振兴责任。市县两级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专班专门抓机制。邵阳市委常委会会议组成人员分别联系1个县市区,在职市级领导联系1个重点帮扶乡镇、1至2个重点帮扶村或示范创建村。编制全市“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扎实推进重点帮扶和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纪检监督行动,选派各级驻村工作队1516支4008人,做到全覆盖。
其中,大祥区建立区级领导联村(社区)、区直单位包村(社区)、帮扶干部联户制度,将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分解到32个区直部门,压实领导、单位和干部责任。加大资金投入,2022年区财政预算安排农业专项资金1438万元,同比增长27.3%。
台上村位于大祥区东南部,2016年由原檀江乡的台上、高山、沉水三村合并。
这几年,该村做强特色产业建设,推进主打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农旅商业化探索,成效初显。村内贫困人口全覆盖式挂钩各个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技能培训、分红等模式参与到产业中去,通过产业扶贫,贫困户每年每人增收达到2800元以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近年来,邵阳市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立足本地实际,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工作重点,围绕《邵阳市宝庆人才行动计划》,出台《邵阳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方案》《邵阳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和《邵阳市科技专家服务团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通过实施人才下乡“星火”行动,引导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以团队式、成建制人才模式服务乡村振兴。
引导人才返乡下乡。选派12个科技专家服务团、8名科技副县长、132名“三区科技人才”、1775名省市县派科技特派员、41名“三支一扶”人员、662名特岗教师、1398名公费师范生等各类人才下沉一线,科教文卫体等工作人员服务乡村人数达5万余名。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邵阳市共有农业类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室1个,农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7个、省级星创天地25个、市级星创天地20个,实现了12个县市区的全覆盖。范围涵盖了粮油、畜禽、水产、茶叶、蔬菜、水果、农村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培养农村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农业培训示范基地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知识培训。同时,创新培训方式,通过田间课堂、网络课堂、送课上门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频度和深度,定向培养农技特岗人员134名,培育“土专家”“田秀才”5000余名、高素质农民8000余名,直接带动17.8万人增收受益。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围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打造一批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创建一批农业知名品牌需要,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谢东海表示,将通过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强化农村科技人才集聚,引导人才回乡返乡下乡,聚集一大批各方面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践过程中,邵阳充分认识到,尽管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比如,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持续性不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联农带农效应还不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邵阳着力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下功夫,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规范防止返贫排查、比对、核实、认定、帮扶、退出等工作环节,坚持“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杜绝“应纳未纳、体外循环”问题。对所有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每月开展入户走访,严格落实“一户一策一卡”等制度。定期开展全覆盖、无遺漏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着力稳政策、稳投入、稳就业,努力做到“两缩小、两确保”。加快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补齐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用好社会帮扶力量,做好扶志、扶智工作,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劳务输出、劳务协作和就地就近就业,推动脱贫群众就业规模稳中有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