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要精准推进

2023-06-01 09:59:41罗燕
民生周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化民生实训

罗燕

临近毕业季,很多大学生已经走上实习岗位。对于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实习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能给他们带来与课堂不一样的收获。

同时,去实习也意味着放弃学校的一些课程,甚至面临一些风险。大学生做好实习并不容易,需要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也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协力,创造更好的实习环境。

如何形成更好的实习机制,助力大学生顺利实習,更好地就业?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贾利军。

民生周刊: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实训发挥什么作用?

贾利军:人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传统的大学课堂偏重于知识,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既不能忽略实习实训的作用,也不要过于夸大它的作用。

实习是解决学生社会化的问题,包括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但不是深层次社会化。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到大三结束乃至大四,做3个月左右的实习,就能完成这个目标。因为你刚到一个单位实习,单位不可能让你独当一面,也不可能给你太复杂的工作,都是一些从属性工作,主要是学会处理人和团队的磨合问题,熟悉工作场景。

但理工科的实训必要性非常强,因为理工科学生要掌握一些操作技能,熟能生巧,实训是教育中的一个环节。

民生周刊:据您观察,现在大学生实习中存在哪些问题?

贾利军:有很多大学生,从大一暑假就开始去实习,上课都不专心,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例子比比皆是。

要搞清楚实习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大学究竟完成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大学不可能承载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培养,剩下的部分是否交由实习单位或实训机构来完成?或者是在以后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因为有些能力不是短期能获得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需要做一个社会分工,这样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快速而有效。

学生应该摆正实习在他整个学业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学生的长远发展还是依赖于他在大学四年里完成的综合性的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在校四年都不能稳稳抓住,在那几个月的实习里又能抓住什么呢?

因此,我们要合理安排在校学生的实习、实训,保证“1+1+1>3”,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眉毛胡子一把抓。

民生周刊: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实习?实习经历是多多益善吗?

贾利军:有些学生为了自己的简历漂亮,做了很多实习。其实,实习是有双面性的,如果你的确优秀,实习单位肯定会想办法把你留下,人才难求。但你有这么多实习经历,为什么没有一家把你留下来?

另外,有些学生喜欢去大企业实习,如世界500强公司,但其实越是大公司,实习生能接受的锻炼越小,越有局限。反倒是一些小公司,实习生得到的锻炼更多。所以,如何辩证地看待实习单位,也要好好思考。

去什么样的单位实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不要一窝蜂地去大企业。要考虑自己缺哪一方面的锻炼,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有目的地实习,而不是盲从。

民生周刊: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提出实施2023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近年来,相关部门鼓励大学生实习,并出台了一些措施,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些措施?

贾利军:政府出台这些支持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支持措施究竟能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上,并且成为促进就业的动力,需要从上到下不同的部门灵活机动地贯彻。

相关部门对于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应该有一个诊断过程,不同专业、不同学生,需要的东西不一样,制约他们就业的因素也不一样,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补短板。

另外,这些政策的落实需要关注长期效应,防止一些企业利用优惠政策牟利,如短期内录用实习生,不到一个用工周期就辞退。

民生周刊: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在实习方面,高校应该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

贾利军:高校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就业压力,遇到学生实习很容易妥协,学生自己的课不上,去实习了,有些学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其实是害了学生。同时,现在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承载的压力过大,人员配备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在学生实习之前或实习过程中,给他们一些精准的个性化的帮助。高校可以为学生开展就业能力的评估,学生哪一方面较差,就在哪一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就让他做演讲训练。

高校可以开发虚拟实习,这方面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很多高校已经有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实习,可以把年轻人的试错成本降到最低。这样,他们再去社会实习,社会成本就降低了。

此外,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应放下身段,多跟企业接触,形成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民生周刊:企业如何在大学生实习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贾利军: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人才孵化机制。学生能考入大学,至少说明他的基础素质不错,企业要给他们一些缓冲时间,让他们的潜能慢慢释放出来,变成企业的优秀员工。我们一些传统做法很好,学生分到企业,企业会为他配个师傅,这个师傅会帮助他社会化,承担他实习时犯错的成本。

给年轻人一些缓冲的空间,会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树立企业的品牌。企业与其花大量经费做广告,不如做这些实实在在的事。

民生周刊:大学生初入社会,也面临一些风险,在实习中他们的权益如何保障?

贾利军:实习生权益的保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法律常识的普及。到了大四上学期,学生马上要进入实习环节,可以请法务老师讲一讲实习期间可能碰到的法律问题,提醒他们实习期间应该注意的问题,让他们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训练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帮助他们社会化。现在的学生社会化严重不足,实习就是一种系统性脱敏,让学生恰如其分地社会化。

猜你喜欢
社会化民生实训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