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天府新区城市品牌课题组
近几十年来,全国各类新区、园区、经济区拔地而起,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作为以新的行政方式规划的“城市”,新区建设既面临现代城市发展的诸多普遍问题,也因历史积淀、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差异而面临各种具体问题。城市品牌是提升一个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品牌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志。确切地说,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文化才是城市品牌的内核。对于城市新区而言,找到地域文化的个性才能破译城市品牌的基因,清晰城市品牌建设的路径。
眉山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原属眉山彭山区、仁寿县的7个镇(街道)首次作为一个新的县级区域来规划、建设和发展。随着新区党政机构逐步设置完善并实体运行,各项事业成效斐然,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设亮点频频闪现。然而,新区文化建设和城市品牌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块短板。
城市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品牌传播和运营的规律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目前,眉山天府新区城市品牌打造面临以下难题:第一,规划定位为眉山市域副中心的眉山天府新区视高片区,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小,城市化发展刚刚起步,大多数市民群众刚刚通过拆迁安置成为城市居民,城市文明素养的提升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第二,作为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天府新区的城市品牌打造需要与天府新区品牌打造相衔接,又要错位呈现、差异相融。第三,眉山市作为四川最后建市的城市,本身城市品牌建设的共识度不够,作为其下辖区县,各区县的群众对城市文化认同感较低。第四,城市品牌建设是在共识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久久为功的工作,眉山天府新区实体化运行5年,前期更多的是打基础、搞建设、拉进度、出形象的阶段,不论是当地居民或是外界,对这个新兴区域还没有建立更加直观和标签化、符号化的印象。
城市品牌打造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职能,也是全社会民众共同参与的结果。课题组围绕着眉山城市品牌打造的实际需要,经过深入调研,通过对眉山天府新区所在成都平原文化的梳理、挖掘,提炼和萃取出眉山天府新区的城市精神和内核,以文化为魂,提出通过系统的传播策略、运营传播手段和工具,构建城市品牌传播体系。
文化溯源:“一地三区”的文化浸润
眉山天府新区作为一个“新城”谋划建设仅仅几年时间,其城市文化内部构成具有偶然性,区域边界具有模糊性,将眉山天府新区作为“城市整体”来考察其文化源流前,应先将其作为若干乡镇组团的片区考察。
文献资料和现场调研都指向这一事实:目前尚不存在完全超然于其所处的成都平原地域文化的眉山天府新区文化。眉山天府新区文化具有“一地三区”——蜀文化腹地、岷江文化冲刷区、眉山地域文化辐射区和川南地域文化波及区的独立体系特点。
蜀文化腹地。地形影响城市文化。蜀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专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眉山天府新区地理位置处于成都平原腹地,地处“蜀文化腹地”,其区域文化自古以来自然而然深受蜀文化浸润熏陶。
课题组在眉山天府新区各镇(街道)开展群众访谈时也发现了地理趋近对其生产生活的强势影响:访谈对象普遍反映他们的生活方式更接近成都而非同为眉山市管辖的洪雅、丹棱两县;大部分居民最早也最多前往的城市是成都而非眉山城区(东坡区);大宗采购首选成都,农副产品的销售也首选成都城镇。视高街道、高家镇一带受访群众表示,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惯接近双流(今成都天府新区);眉山仁寿和成都双流的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历来在不断调整,今成都天府新区籍田、正兴就是原属仁寿的乡镇;而青龙街道受访对象则表示其生活习俗和成都新津区几无差别。眉山天府新区千百年来在与成都南部乡镇的密切交往中完成了文化的深度交融,是成都平原文化天然的组成部分。
岷江文化冲刷区。河流是人类迁移走廊,也是文化交流通道。作为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的岷江,岷江文化对眉山天府新区这一区域长期以来的滋养和“冲刷”,深刻影响了区域文化个性,眉山天府新区区域文化具有“岷江文化的冲刷区”特征。
岷江水文化对沿岸区域的“冲刷”留下了鲜明印记。其中最突出的可算“黑龙滩文化”。历史上的眉山仁寿“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强烈的生存欲激发了斗争精神。1970年,仁寿县父老乡亲自发修建黑龙滩水库,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15年建成,参建人员达10万之众。成千上万的仁寿儿女住草棚、睡地铺、吃干粮、肩挑背扛,终于建成了现在的黑龙滩水库,谱写了“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安排山河、造福子孙”的黑龙滩精神。不难发现,这一情节几乎是岷江流域流传千年的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近代版”,岷江水文化中拼搏奋斗的精神脉络从未割裂。
眉山地域文化辐射区。眉山天府新区建立前所属各镇(街道)均在眉山市管辖范围。虽然该区域长期远离眉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强大的行政治理体系、便捷的交通以及地处眉山至成都交通枢纽等因素,使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受到眉山各地文化的辐射,因此是眉山文化的辐射区。
眉山天府新区居民文化习俗“与成都十分接近”是客观状况,但他们主观上将眉山视为家乡,与眉山各地“同姓同宗”、共荣共辱也毋庸置疑。课题组调查“你认为什么是眉山天府新区的标签?”这一问题,有55.33%的受访者选择了“苏东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眉山的文化即眉山天府新区的文化。在这一心理作用下,眉山地域文化自然对眉山天府新区这一区域构成了较强影响。
川南地域文化波及区。眉山天府新区所在区域自古是成都南面出川首站,更进一步梳理历史沿革发现该区域下辖镇(街道)分属的仁寿、彭山曾长期属川南地区的道、州、府管辖——是川南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川南地区产生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如今我们看到的酒都(宜宾)、酒城(泸州)、盐都(自贡)、甜城(内江)便是川南长期社会繁荣形成的积淀。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员伍松乔认为,物质的繁庶和远离中原文化中心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川南人务实、仁义、仁道的地域文化性格。
基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品牌提炼
在“一地三区”文化浸润下,眉山天府新区的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特征,包括:作为蜀文化腹地,居民保持着追求闲适安逸、开放包容、崇尚和谐自然的生活态度;在岷江水文化“冲刷”之下,居民们骨子里有敢于斗争、勇于奋斗、以实干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江河作为重要枢纽塑造了沿岸居民视野开阔、心胸豁达的特征,同时他们又尊重自然、敬畏山河,将良好生态视为生命依存;眉山地域文化辐射下,居民们孝为邦本、崇文重教、心怀天下的使命感延续至今;受川南地域文化影响,务实、仁义的价值取向也融入他们的文化基因。最终形成了这个区域复杂多面、颇有特色的集体文化性格。课题组根据区域文化精神结合建设目标定位,认为应重点塑造开放、奋斗、生态、人文四个方面的城市精神:
一是“开放”。眉山天府新区最突出的禀赋是区位,成都城南、眉山(川南)北门、岷江沿岸的区位优势所形成的枢纽功能赋予了这一区域历史荣光,现在赋予了国家级新区地位,未来也将成为新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大优势和底气。眉山天府新区开放精神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步入新时代,要更好地强化“开放”这一地域文化传统。
二是“奮斗”。植根于成都平原的蜀文化有崇尚安逸的一面,也有崇尚奋斗的一面,从大禹治水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再到建设黑龙滩,奋斗精神长流不息。当前新区创新发展也离不开奋斗,因此要突出蜀文化和岷江文化中“奋斗”这一地域文化传统。
三是“生态”。岷江水文化中蕴藏着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爱护生态的基因,这一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到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习总书记在眉山调研,提出打造天府粮仓,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色,因此应突出地域文化中“生态”的价值追求。
四是“人文”。人文底蕴深厚是眉山地域文化鲜亮的金字招牌,世人谈眉山无不谈“三苏”“东坡”,崇文重教、心怀天下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从未断裂,形塑了一代又一代眉山儿女的性情。眉山天府新区须强化人文积淀深厚这一地域本土特色,以人文特色赋能眉山天府新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生态型开放型新区。
构建城市品牌建设路径
系统挖掘地域文化。眉山天府新区受蜀文化、岷江文化、眉山地域文化、川南地域文化影响,这些文化在区域内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片土地上至今仍留存着不少历史遗迹,流传着众多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凝结着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精神谱系和价值追求,维系着人们的地域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是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多故事传说慢慢遗失,原本底蕴深厚的地域成为“没有故事的城市”。
建议组织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对眉山天府新区文化进行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第一,围绕区域内的名人进行发掘,通过名人文化发掘,提振当地人民的获得感,提升新区对外知名度。第二,对地名文化进行发掘,以街道(镇)为单位,整理地名来源,尤其是知名有故事的地名收集。第三,对新区民俗、传说、故事进行全面挖掘、记录、整理。第四,对上述挖掘成果进行整理,编辑为文化普及读物,建议协同教育部门,开发校本读物,让眉山天府新区新生代从小就了解区域的历史,更好地继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加深对城市品牌的认同感。
城市品牌具象化呈现。现代城市传播学认为,建设和打造符合城市发展能级的地标性建筑能够较好地彰显城市品牌。城市文化表达形式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具象化呈现。眉山天府新区可以利用建设进行时的优势,落地具有新区特色的具象化城市符号。第一,结合新的项目,积极争取,协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地标建筑。第二,根据业态布局,在商业综合体和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方面,结合本地文化,建设具有新区文化特色和底蕴的文化街区。第三,围绕着城市符号,在城市核心区域,以“网红打卡点”的形式,落地相关建筑和装置,打造新消费场景。第四,依托区域内宣传广告体系,系统规划设计相关内容,呈现新区文化底蕴、文化标识和文化符号,让本地人有归属感,外地人有认同感。
产城融合新业态助推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建设和品牌塑造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需要政府投入资金。事实上,文化也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在某些领域采取市场化方式运营文化类业态,不仅可克服投入不足,也更利于文化本身的良性发展。依托眉山天府新区现代服务业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培育等方式,以产城融合项目为突破口,积极培育以短视频、新媒体、直播带货、数字文创为代表的新业态,促进文化振兴。同时,通过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等举措,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文化事业中,力争让区域文化事业从“输血”到“造血”转变,促进眉山天府新区城市文化发展,不断强化城市品牌。
争创符合城市定位的节会活动。当下,城市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便是成为重磅活动的主办城市。眉山天府新区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产业,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具有巨大的潜力。建议眉山天府新区积极向上争取举办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峰会的权益。通过峰会,不仅可以吸引优质企业、人才入驻,更能通过该大会将“现代服务业之都”的印象牢牢刻入大众的心智。
以人为本完善城市品牌建设。城市为人而建,理应以人为本。一座宜居的城市应该是有文化氛围的城市,更应该是有景观也有烟火的城市。课题组建议,新区在城市品牌打造中,以人为中心,关注新区人民群众心声,基于受众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品牌建设。第一,城市品牌外化,将“开放、奋斗、生态、人文”四个方面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品牌外化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体,打造符合城市品牌定位的人文景观和形象标识,新建图书馆、文化馆、交流中心等文化场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第二,进一步夯实融媒体宣传载体,充分发挥好新媒体优势,利用好天府新眉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讲好新区故事,传播新区声音。基于社区和乡镇的老年群体较多,通过传统的宣传栏、宣传单、宣传画报等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和抵达;对于区域外的用户,通过外部媒体渠道,尤其是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新区、投资新区。
(课题组成员:孙克燊 黄世涛 冉秋迟 周仕杰 晏悦 邓书江 李树柳;执笔:黄世涛;供图:眉山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